辽大校长:老百姓要打破“办事得求人”的观念,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辽大校长:老百姓要打破“办事得求人”的观念,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自动播放

曾经的东三省,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北地区开始出现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的现象。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应该如何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羁绊?

2月4日,凤凰网财经与东北证券联合发起的“2023(首届)长白山高峰论坛”将举办,本次峰会主题为“展望2023-后疫情时代春暖花开 ”,重点从政策、投资、房地产、能源、旅游等领域展望未来投资机会,把握时代脉络。

在论坛召开前夕,凤凰网财经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人大常委、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就东北的人口、地产、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谈到东北的营商环境时,余淼杰指出,之所以会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就是因为过去东北的营商环境出现了一些问题。东北深化改革要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营商环境的改善。

如何改善营商环境?余淼杰认为,必须通过法制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三化”来推进营商环境的改善,而且法制化肯定是放在第一位。应该从法制化的根源上来入手,建立一个“清”“亲”的政商关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余淼杰认为,改善营商环境还要从普通老百姓入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当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老百姓的第一反应,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去找政府按照规矩来做。而不是说第一时间看看有什么关系,或者找一个熟人去办。要改变这种“办事得求人”的观念,该办的事情就光明正大的去办。

此外,余淼杰指出,从政府机构或者说公仆人员角度来讲的话,也要坚持九个字,就是“讲诚信、守纪律、懂规矩”。政府要改变“正面清单思维”,要有“负面清单思维”,也就是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规定能办的才可以办”和“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办”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态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