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广谈社会责任与民生: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扭转消费心态需要引导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贝多广谈社会责任与民生: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扭转消费心态需要引导

自动播放

凤凰网财经讯 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于6月6至7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协同融合”为主题对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论坛期间,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接受凤凰网财经独家专访,分享了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投资、就业及消费等方面的观点与思路。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贝多广表示,商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是本届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的主题,而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则是融合的前提,相当于社会责任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中国,正因为政府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更应该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

针对就业问题,贝多广指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毕业生人数激增,一降一增之间问题进一步凸显。对就业者自身而言,可以开放思路,择机考虑创业;对于企业而言,创造就业机会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而言,应利用政策去营造环境、鼓励创业。

“当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比较良好的预期,就敢于消费。”

谈及大众消费心态并未与经济同步回暖的现象,贝多广认为大的数字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感受。同时,经济下行与上行期,人们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老百姓的谨慎态度也是理性消费的表现,消费市场复苏还需要政府去鼓励引导。

社会责任投资需要标准和路线图

凤凰网财经:今年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聚焦的主题是“融合”,您认为在融合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贝多广:融合涉及的面实际很广。现在有很多概念,有的用ESG,有的用影响力投资,有的用可持续投资,有的用社会价值投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不同的概念大多数是国外引进的,但本质上是一个意思,即传统经济所称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是现在大家认识到,单一目标有时会带来一些社会后果或者环境后果,所以现在变成一种全球的共识——应该有双重目标。

除商业目标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目标需要共同去实现,即融合。我们主张国家可以有一个标准概念,就像我们早些年推广普惠金融。现在大家都知道普惠金融,但是其实之前概念也很多,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小微金融等等,最后统一称作普惠金融,写到政府文件里去。这件工作是“融合”的一个前提。

“融合”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投资的主体,如上市公司、公募私募基金公司,还有投资者和政府机构。相互间怎样产生协同效应,为了同一目标融合成一股力量?最重要的内容是标准问题,需要形成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标准度量的方法,可以视之为“基础设施”。

凤凰网财经: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的主题,从第一届的“新发展 可持续”到第二届“从理念到行动”,再到今年的“融合”,在这三届的参与过程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责任投资,您觉得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贝多广:最深感受是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从涓涓细流变成一种思想的潮流,甚至是世界的潮流。在中国,近两年有关ESG的讨论特别热烈,共识正在形成。而我们去年提出,理念能不能变成行动?因此希望能够融合,比如主流机构真正参与进来,真正设有行动路线图,明确一步一步怎么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像华尔街那么多有名的银行、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很早就公布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国家管理资产投入到ESG领域相关的百分比是多少?在中国,政府要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因为号召力强。如果说党中央国务院有一个文件,决定这个领域全国都应该往前推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就业问题刻不容缓,是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方面

凤凰网财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16-24岁的劳动调查,创历史新高,您觉得为什么在疫情放开之后,青年人的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不降反升?

贝多广:谈到就业,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机会自然减少。另外,今年的毕业生也特别多,大家共同面临着一些困难。

在推动社会责任投资的时候,同样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原来中国的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乡村振兴,它是一个长期命题;但是短期来看,解决就业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工作去做?做投资、办企业如果能够增加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则尽到了社会责任,也创造了社会价值。

年轻人不只是要就业,也可以考虑去创业,打开思路。国家和政府也应鼓励年轻人自己创业,在政策上创造一定的条件,比如我们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提供培训,帮助创业者,形势或许会有新的面貌。

消费心态与心理预期相关,需要政策引导转变

凤凰网财经:您刚才谈到就业,再请您谈谈对消费的看法。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家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了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消费在其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870元,同比增长3.8%。在数字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却感受不到这种超出预期的经济回暖。您觉得原因何在?

贝多广:因为全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代表每个人收入提高。按结构而言,城市和农村,高收入与中低收入人群,其分布也不一样。换言之,背后还有结构性的差异,过去三年的疫情影响,经济下行与上行期对比,人们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

经济上行期间人们普遍对形势比较乐观,一份工作丢了,下一份工作可以很快拿到,只要对未来的收入有比较良好的预期,就敢于消费,敢于超前消费;但是经济下行导致人们对未来持谨慎和不太乐观的态度,当然要捂紧口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老百姓是理性的,现在的收入主要用于存款储蓄,以防后患,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当然需要用相关政策去引导,去把人们的消极情绪扭转回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