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通过绿色三农赋能共同富裕
财经
财经 > 银行财眼 > 正文

专访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通过绿色三农赋能共同富裕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栏目出品

日前,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办的“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在上海召开。期间,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接受了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的专访,畅谈了上海农商银行在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和人才战略方面的发展规划。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

一、以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上海农商银行的使命是以‘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不仅要追求经济价值更要注重社会价值。”在采访伊始,谈及普惠金融相关问题的时候,顾建忠开宗明义的重申了该行的使命,也强调了普惠金融在该行的重要地位。

“百姓,回答了我们为谁存在的问题。美好生活,回答了我们因何奋斗的问题。普惠金融,回答了我们的基本路线问题。”顾建忠继续解释道。

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一项重要的任务和社会责任。但与行业内普遍将侧重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助力三农发展等产业领域不同,上海农商银行将助力百姓美好生活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而且上升到“使命”的高度。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发现,普惠金融不仅被上海农商银行定为使命,还是该行的三大战略核心之一。并且,以坚持做小做散为经营导向,以“三农”金融为本色,“定位向下、服务向细”,打造普惠金融品牌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为了更好的践行这一使命,上海农商银行制定了三大路径。“一、广覆盖;二、长延伸;三、专经营。”

1、广覆盖

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共有网点360 家,实现了对上海郊区 100多个乡镇 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

“位于崇明区最西北端的新村乡仅有2家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承担了当地90%村民的养老金领取工作,而且是当地唯一一家具有对公业务结算功能的网点。民乐大居是惠南镇最大的居民社区,距离周边银行最近也有4公里。为了填补民乐大居的金融空白,民乐支行于2017年11月起营业至今,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顾建忠举例说道。

顾建忠对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表示,如果从效能角度评价,如新村乡一样的网点是属于“低效能”的,但上海农商银行坚持服务“最后一公里”,一直没有拆除网点。

2、长延伸

在网点广泛覆盖之外,上海农商银行还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达面,通过推出“心家园”社区综合服务方案,围绕健康医疗、文化娱乐、优品团购、居家生活、社区公益、金融法律、住房综合及综合金融等八类服务展开。

据顾建忠介绍,目前,上海农商银行正着力推动“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建设,已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完成超400家站点的建设和基础运营。同时已完成69家郊区“心家园”助农取款点建设。计划两年内建成1000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助力推进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3、专经营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但普惠金融本身要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科技来助力,同时也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科技进步,最终推动普惠金融更好的发展。

顾建忠表示,“科技进步的最终受益者是百姓,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全力助推科技创新,已开启特色化专营网点的打造。”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了解到,早在2012年,上海农商银行就成立了上海市首家科技专营支行,在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和服务科技型企业户数方面,多年领跑上海7家科技专营银行机构。2023年,上海农商银行在城里科技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以浦东、闵行、徐汇作为首批科技金融特色支行试点落地3家机构。

“未来1-3年内,上海农商银行计划成立10家特色支行,10多家经营团队,打造以‘专业机构+专营团队+专家人才+专注科技’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形成具有领先与示范作用的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对上海市重点科创金融试点集聚区域实现服务全覆盖,显著提高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专业能力。” 顾建忠详细介绍道。

二、借助AI技术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

正如顾建忠所说,上海农商银行非常重视金融科技创新,除了在实体端成立科技金融事业部和科技专营支行之外,该行还积极探索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金融、银行领域的应用。

顾建忠对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表示,“上海农商银行非常关注ChatGPT以及生成式AI的使用效果、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在金融机构的应用。我行针对该技术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ChatGPT进行跟踪并探索测试该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可应用的场景,如:需求、开发、运维、测试、营销、办公等。”

“在消费升级、社交需求崛起的大环境下,客户与银行之间不再只是产品关联,也需要感情纽带。传统智能客服系统存在回答千篇一律、重复循环操作、答非所问等问题,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很多原因受制于AI技术中自然语言的处理能力。生成式AI最惊艳的一点是能够像人一样对话,这种流畅的人机对话背后展现的强大的自然语言的理解、表达、认知和推理能力,正是智能客服所向往的,我们希望应用到客户服务场景中去,在线下网点机器人、线上智能客服流程中,结合行内业务特点,嵌入生成式自动应答和多轮回复能力,为客户带来更智能化、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未来可以通过给AI模型输入客户画像、客户行为、营销内容等相关信息,让模型学习用户的偏好和金融产品特性,给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实现千人千面效果。”

顾建忠指出,AI还可以在风险管理和欺诈检测、数据分析和预测、跨行业协作、改进监管合规、以及促进金融包容性等方面给银行业带来有益的改变。“后续,上海农商银行计划持续跟踪研究AI技术未来在智慧网点、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投研等多个金融场景的应用。”

尽管AI给银行业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上海农商银行也并未忽视伴随这一新兴科技而产生的风险和挑战。顾建忠指出,“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银行跨行业、跨市场和跨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增加,需要在保护客户隐私和推动业务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二、是技术互通性问题。在不同的机构、市场和行业中应用AI需要高度的技术互通性。但在现实中,各机构的系统可能存在差异,这会成为实现AI跨应用的挑战。三、是法规遵从性问题,金融领域的法规遵从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在跨境、跨行业和跨机构的交易中。而AI技术的复杂性可能会使得合规性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三、通过绿色三农赋能共同富裕

在普惠金融和科创金融之外,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行以“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发展底色的银行”为战略目标,制定了2035 年绿色金融远景目标及《上海农商银行 2021—2025 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

顾建忠对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表示,“我行以金融之力赋能国家战略发展,坚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纵深推进绿色金融,公开披露环境信息报告,重点聚焦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智造、绿色建筑、绿色农业五大核心板块,全面性、系统化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大力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生态贷、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贷、合同能源管理质押贷等。并通过绿色三农赋能共同富裕,以‘节水惠’贷款赋能社会治理。”

“上海某远郊农业特色镇以菌菇种植闻名,龙头企业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其现代化的农业栽培模式使得年产量成为‘上海之最’,其独特的绿色循环生产模式解决了周边地区秸秆和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问题。我行为其量身打造菌菇产业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小微合作社、农户和产业链下游菌菇经销商,以其与该龙头合作社的经营贸易数据为增信,提供授信支持。截止目前,已经为其产业链条上各小微合作社、农户及菌菇经销商提供超3000万元贷款资金支持。” 顾建忠举例说道。

与此同时,上海农商银行还在不断强化数据测算在绿色金融管理过程中的助力作用,积极开展投融资碳排放测算探索。顾建忠表示,该行将对贷款碳排放量保持动态监测,配合国家双碳政策的进展,通过金融力量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夕,上海农商银行2022年首次被纳入MSCI ESG评级,并获得目前境内上市银行最高评级A级。

四、柜员岗位终将被替代吗

在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重大战略的同时,上海农商银行也没有忽视对于人才的规划和培养。在有大量银行网点被裁撤,不时有“逃离银行”冲上热搜的行业背景下,去年该行面向上海毕业生扩招20%。

为何采取这样的“逆势”操作?

顾建忠对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表示,“我始终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最大的资产就是人。我行正在着力打造‘从他驱到自驱、从成长到成才、从制度到文化’的人才发展格局。”

而且,上海农商银行并未因为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改变而盲目的调整自己的员工结构。顾建忠强调,“无论是传统银行人才还是金融科技人才,都是我行未来战略发展转型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上海农商银行《2023-2025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人才构成和发展方向,“未来三年将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财富管理、交易银行、三农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战略领域人力资源布局,重点提升营销人员、科技人员、新兴业务人员占比,逐步打造理财经理、零售客户经理、公司金融客户经理、普惠客户经理四位一体的营销条线队伍体系,营销人员数量占分支行比重提高至40%以上;金融科技条线队伍建设将积极促进人才‘两化’相融合,推动总行业务部门和各分支行科技中场建设,组建与培养不同业务条线、业务与技术条线相融合的共创团队,进一步提升业务侧数字化转型创新能力,培养精通业务、有数据思维、有金融科技理念的数字化产品和经营专业人才,促进业务科技化;进一步提升技术侧数字化转型实施能力,全面提升科技队伍业务理解能力和自主掌控能力,促进科技业务化,做到业务与科技融合并进,实现科技赋能业务发展,金融科技条线人员占本行比重提高至10%。”

谈及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柜员等岗位带来的冲击,顾建忠指出,“银行业务确实面临深刻转型变革,相对应地包括柜员在内的传统岗位都将面临严峻的转型挑战,但片面地理解为柜员数量的减少和替代则有失偏颇,我行有着广阔的条线晋升通道和跨条线培养体系,不同的需求背景下人才总有用武之地。”

对于“银行的网点要消失”或“柜员岗位终将被替代”等容易引发职场焦虑的观点,顾建忠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行对于柜员的长远要求是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服务是必然趋势,但机器是冷冰冰的,终究无法替代人和人情感的交流,我们在讨论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时,面对面触达的客户体验短期内不会动摇,所以我们未来的方向是要做社区银行,新型的社区银行(心家园),柜员岗位和其他一线岗位一样,都会是客户的陪伴者和服务者。”

不仅是对于传统银行人才的转型之路做出了清晰的指引,上海农商银行对于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数字化创新能力,二是技术实现能力,三是业务科技融合能力。顾建忠表示,“具有科技背景的业务端人才和具有业务思维的技术端人才是我行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储备。”

最后,顾建忠表示,上海农商银行还将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更好的支撑普惠金融的发展。“围绕数字普惠、三农普惠、民生普惠、绿色普惠、科创普惠的业务发展方向,通过强化总行部门引领能力、分支行中场支持能力、基层一线作战能力,力争打造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绩效表现优异的专业队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