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下一个华为和比亚迪?清华教授:要拒绝赚快钱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如何成为下一个华为和比亚迪?清华教授:要拒绝赚快钱

主持人/文:张雅欣

9月27日至28日,凤凰卫视、凤凰网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3”在香港、深圳同步举办。广邀海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围绕大湾区建设、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等话题展开讨论。主办方联合中国基金报推出《湾区风云录》系列访谈。本期对话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

在谈到企业创新问题时,田轩指出,企业创新,本质上对未知路径的探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他认为,无论是聚焦前沿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还是底层的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的攻关,或是市场需求变化引领下的场景创新和商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都可以视为是创新。

与商业场景相比,企业底层技术的创新更为复杂,往往存在周期长、投入大、失败率高等特点,这也深度考验着企业的耐心和韧性。田轩以华为为例,他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取得如今技术创新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企业非常前瞻性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还凭借非常出色的企业管理水平,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的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田轩进一步称,一家企业要想成为像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住定力。他表示,“资本市场是花花世界,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看前几年一年一个主题,大家都在去追热点,觉得有风口,那么可能想去赚个快钱,我觉得这没问题,但是如果想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一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能够对国家有贡献的企业,我觉得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够受到这些短期的所谓的热点、赚快钱这些冲击的诱惑。我觉得要坐得了冷板凳,所以就需要保持得住定力,这就我说的,耐得住寂寞,保持得住定力。”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另一个促使企业走向创新成功的必备因素就是企业韧性。“比如像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际上的压力也很大,企业韧性是非常重要,所以要顶得住压力,要沉得住气,要做长期的创新,要大规模的投入。”

与此同时,田轩还谈到了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另一个共性——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田轩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如法律、标准、规则、体制、税制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这也造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环顾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因是大湾区对人才、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的市场环境包容和开发,正因如此,大湾区为科创企业创造长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田轩建议,其他地区也可以参考借鉴大湾区经验,打破各个地方的贸易壁垒,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资本、人才、技术、商品能够自由流动,以此实现“全国一盘棋”。

自动播放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湾区风云录》:那其实华为最近的一款手机问世,让大家觉得非常振奋,有人也评价为华为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您觉得华为为什么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民企的成功,对于其他的民企在企业创新方面有哪些启发?

田轩:我觉得华为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关键还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当然民族精神很重要,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它有非常前瞻性的战略部署,而且有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非常出色的企业管理水平。很多很多的学者、专家其实都在研究华为,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家很值得尊敬,一家非常伟大的企业。那么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的成功肯定需要紧密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要围绕国家的这种创新战略,把优势的资源聚集在重点的领域和薄弱的环节,立足自身的发展,明确创新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大投入,同时也要积极进行这种企业组织的创新,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对于其他的民营企业的启发,我觉得还是回到我原来前面说的,就是创新它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真的像华为、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取得创新的巨大成功,我觉得第一要耐得住寂寞。资本市场是花花世界,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看前几年一年一个主题,大家都在去追热点,觉得有风口,那么可能想去赚个快钱,我觉得这没问题,但是如果想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一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能够对国家有贡献的企业,我觉得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够受到这些短期的所谓的热点、赚快钱这些冲击的诱惑。我觉得要坐得了冷板凳,所以就需要保持得住定力,这就我说的,耐得住寂寞,保持得住定力。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要顶得住压力,比如像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际上的压力也很大,企业韧性是非常重要,所以要顶得住压力,要沉得住气,要做长期的创新,要大规模的投入,我觉得这些做基础性的研发可能是给真正有这种民族精神,或者是有情怀,愿意做长期创新,想青史留名的一些企业家,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

《湾区风云录》:我们都知道华为总部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一直都引领着中国的企业创新。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大湾区里有很多差异,比如说像法律,规则,体制,税制等等,但大湾区整体的创新氛围依旧非常高涨。您觉得这种差异或者是这种多元化是否也是推动创新的有利条件?大湾区有哪些企业创新的经验是其他的城市群可以借鉴的?

田轩:对,就像您刚才说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很多方面,像法律、标准、规则、体制、税制等等方面其实都存在很多差异,我觉得这也是造成这个区域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咱们国家也确实积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特别还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同时我们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它还是具备非常深厚的创新底蕴,而且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一个枢纽,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最早从香港开始,后来改革开放到广州、深圳,它具有非常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非常充分广阔的生长土壤。同时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建设,建成人才高地,包括像一些金融的支持,深港通、南向通、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金融体系开发等等。

我觉得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也还是比如说打破区域壁垒和制度规则的差异,提升市场的包容性,引入人才、资本、技术的关键要素,为科创企业创造长期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咱们国家一直说要统一大市场,其实就是要打破各个地方的壁垒,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资本、人才、技术、商品能够自由流动,全国一盘棋。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其实是很好的这样的一个示范效应。你比如说像广州,广州其实长久以来就是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枢纽,深圳更是改革开放的示范窗口,所以它的从对外开放的程度来说,确实处于一个领先的条件,香港就更别说了,它是全国一流的国际的金融中心,有非常完备的金融体系。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人才高地、金融高地、技术高地,能够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差异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的需求、金融的需求、贸易的需求。所以这个我觉得是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促进创新,能够推动创新的很重要的原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