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9月27-28日,“新空间·新动能——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3”于香港、深圳两地同步举行。在论坛首日下午,由凤凰卫视、凤凰网推出的“2023凤凰之星港股最佳上市公司”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综合众多专家评委打分,以及多达145万网友投票结果之后,共有13家企业分别斩获“最佳上市公司”、“最佳港股通”、“最佳新股”等9个大奖。同时,还评选出5家港股“最佳IPO服务机构奖”。
凤凰网财经对“2023凤凰之星港股最佳上市公司”评选评委钟永喜进行采访,他就湾区建设给港股上市公司带来的新机遇、如何打破粤港澳三地的壁垒、凤凰之星港股100强评选的意义,以及大湾区的人才政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港股上市公司带来两方面机遇。其一,本身大湾区建设里面有非常多的商机,不管从基建、从市场的增长,还是从全球的网络都给予上市公司很大的机会。其二,在大湾区分享成果与经验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也是非常大的机遇。一些公司从市场商业模式到营运管理都非常优秀,也是可以作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谈及凤凰之星港股100强评选的意义,钟永喜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湾区梦在透过评选,把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是构成整个中国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评选活动也是可以构成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香港澳门在制度上和内地有较大的不同,所以湾区建设要如何打破粤港澳三地的人员、技术和资金壁垒,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而在钟永喜看来,这种制度上的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所在。商业差异就是进一步开放的源动力,打破壁垒有两个关键词——开放、创新。原来很多地方做招商引资是把企业资金引到当地,从本土的思维。现在大湾区里面的配置是看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各有什么,加起来形成企业或集群的竞争力。最后这种竞争力是能在国际市场里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
对于大湾区的人才政策,钟永喜表示,大湾区的人才是流动的,不是说从香港到内地,或者是从内地到香港。一些人才在香港做什么,在内地做什么,往后就为他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这就是大湾区的人才政策。不光是为了吸引港澳人才到内地发展,而是要为全球的人才、科研项目、企业在大湾区提供舞台。大湾区为很多科研人员进一步研发、转化、落地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可以为人才科技缩短创新周期。从研发的成果到商品化在海外可能要花两年,在大湾区可能半年、几个月已经有产品了。
以下为对话全文:
凤凰网财经:您是本次凤凰之星港股100强榜单的评委,通过参与评选,您认为湾区建设给港股上市公司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新的机遇?
钟永喜:粤港澳大湾区是在建设一个在全球有竞争力、可以配置全球资源、可以服务全球市场的大湾区。大湾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里面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所以从这个维度去看,香港上市公司有两个庞大的机遇。
第一个,本身大湾区建设里面有非常多的商机,不管从基建、从市场的增长,还是从全球的网络都给予上市公司一个很大的机会。另外,大湾区建设完之后,这里会是一个全球的人才高地、科研高地,在整个发展过程里面,还是围绕绿色环保生态去发展,也是一个美好生活的大湾区。所以也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这种经验进一步跟海外不同国家地区的朋友去分享。在分享成果与经验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也是非常大的机遇。一些公司本身在创新,从市场商业模式到营运管理都非常优秀,也是可以作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凤凰网财经:未来凤凰之星港股100强评选是否可以和湾区建设做更深度的结合?您对评选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钟永喜:我认为凤凰评选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透过评选可以把上市公司的一些故事做更有效地传播。通过评选的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有成功经验的企业,但是它怎么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中间的创新怎么走,它从企业管理方面做了什么举措,还有它在市场开拓商业模式里面又有什么新动作,这些都是很好的成功经验。上市公司在发展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可以跟很多朋友去借鉴怎么应对。
所以我认为讲好港股上市公司的故事,本身就是讲好大湾区的故事。在发展过程中间,有些时候可能需要大湾区更好、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有些时候需要内地进一步地开放改革,所以上市公司本身的发展故事也是大湾区故事。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家企业走到上市之路,也是有一个梦想的实现。湾区梦在透过评选,把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是构成整个中国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早期,大湾区是用好内地的资源,透过出口贸易服务世界市场。现在大湾区的配置,不单是在我们本土,更多的是投入在不同的国家,所以下一步怎么用好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战略维度我认为大湾区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案例经验,当中不少是上市公司贡献出来的,所以评选活动也是可以构成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凤凰网财经:湾区建设要打破粤港澳三地的人员、技术和资金壁垒,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但是要落实起来确实很不容易,香港澳门在制度上和内地有较大的不同,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您有哪些建议呢?
钟永喜:这种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所在。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大湾区到成渝,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征,大湾区的这种特征就是占地的不一样,涉及到三个语言,三个法律、货币、金融制度都不一样。商业差异就是进一步开放的源动力,我们要在大湾区建设里面打破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所以关键词还是靠开放,还是靠创新。
具体执行建议可能是配置的问题。原来很多地方做招商引资是把企业资金引到当地,从本土的思维。现在大湾区里面怎么配置是看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各有什么,加起来形成企业或集群的竞争力。最后这种竞争力是能在国际市场里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接下去就要透过打破壁垒,别的地方进一步开放,大湾区当中也可以为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提供更多的创新。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通过哪些政策吸引港澳地区的人才来内地发展呢?
钟永喜:大湾区的人才是流动的,不是说从香港到内地,或者是从内地到香港。一些人才在香港做什么,在内地做什么,往后就为他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这就是大湾区的人才政策。不光是为了吸引港澳人才到内地发展,我们要为全球的人才、科研项目、企业在大湾区提供舞台。
有些人才的技术研发出来后需要落地,在大湾区落地可以有很好的产业配套。另外,大湾区有很好的资本市场,国内、国外、国际都有,再加上大湾区现在高举要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这个目标,还有它具体的政策措施。也是为很多科研人员到大湾区进一步研发、转化、落地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资源。这当中还有很大的内地市场,研发出来的东西可以更好地去销售。所以简单来说,大湾区可以为人才科技缩短创新周期。你从研发的成果到商品化在海外可能要花两年,在大湾区可能半年、几个月已经有产品了。
另外,大湾区有庞大的市场,产品出来后可以迅速走向市场,再调整有关产品、有关服务的一些特征,就可以更迎合市场的需要。大湾区为商业成果落地提供很好的平台,不单是服务港澳人才,而是服务全球人才。
凤凰网财经:香港中文大学和港大都有深圳的校区,这是不是湾区人才战略的重要的一步呢?未来在教育层面您还有哪些建议呢?
钟永喜:现在香港不同的高校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都有些部署,也不光是港大、中大的,还有科大,还包括其它的大学都有些部署。有些校园已经落成了,有些本科生、研究生现在也进驻了。这也是把香港优质的高校资源在这大湾区舞台里面共享,因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摇篮,还是很多青年朋友创业的摇篮,他从高校里面学的东西,还有他们做的一些研究项目,可能为他毕业以后的创业提供很好的机会。
在大湾区学校落地过程里面,学习的本质有些变化。传统教育按学科来区分,但有些高校在大湾区落地时按照终端应用区分。比方说我们要做一个无人机或者是什么解决方案的时候,学生就围绕最后需要做的东西去学他们的材料、工程、设计、商业模式,是一个多学科、吻合性的这种人才培养,这也是未来整个大湾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这种人才培养从原来培养一个人变成培养一个团队。因为要做成一个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能要有个团队各有所长,有些同学是专门搞设计的,也有同学是搞软件的,也有同学是搞商业模式的,也有同学是搞财务融资的。在未来拼在一起的这种团队可以组合性地提供人才,可以更快速地创业去实现成果落地。
凤凰网财经:香港是内地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您认为内地在吸引外资投入方面还可以做些什么呢?香港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钟永喜:从国家层面、从不同地方层面,香港是一个利用外资的大的来源地,我们从一开始的直接投资,一些海外资金把它的产能生产转移到内地,有一部分是供应内地市场的,有一部分是做出口的,这种模式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里面做了很多年了。而在大湾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的亮点,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部分也在研发。海外企业过来的时候,他给大湾区带来的不单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期间的互补。比方说有些渠道方面的企业跟我们有科研合作,也可以在海外帮忙做销售。所以就外商的投资,下一步除了企业投资以外,也有跟我们内地企业不同合作的空间,以前我们单一产品生产了然后出口,竞争力在这个产品,在这个企业。
未来,在不同行业里面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生态,比方说在香港有国际灯展,原来做灯的企业现在往智能战略转型,很多解决方案是把不同企业的东西结合起来才成一个产品,产品里面要带一些服务,最后变成一个解决方案。在未来利用外资的时候,打造应用场景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我希望把中国的大市场变成外资的大机遇,这也是大湾区一个新的亮点。
凤凰网财经:好的,谢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