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信托产品“延期”,市场反应有点过度了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平安信托产品“延期”,市场反应有点过度了

将风险肆意扩大化,用过度反应来制造恐慌情绪,对正在艰难转型的信托行业,以及投资者来说,都不是好事。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发布

作者:齐三

编辑:程程

设计:岚昇

进入4月以来,信托行业阴云笼罩。

先是四川信托破产获批,接着是民生信托宣布被托管,平安信托就旗下产品延期兑付致歉,五矿信托多个产品逾期兑付……

如果说四川信托、民生信托这些出险信托的动向,还只是在业内引发关注,那么,作为头部公司的平安信托产品兑付出现延期,则足以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引发一场舆论风波。

平安信托4月10日的致歉声明,发生在部分投资者维权之后,有舆论用“暴雷”“崩盘”等字眼,将一款信托产品的延期兑付,放大为平安信托的整体性危机。

事实上,延期的“福宁615号项目”为涉房产品,资金规模为约7.72亿元,仅占平安信托约0.001%的资产规模,对整体经营影响有限。

平安信托也在声明中称,正在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项目处置。不甩锅,不躺平,怎么看都谈不上暴雷。

随着房地产风险加速出清,曾经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信托业引发市场担忧,也属于情理之中。但涉房信托风险释放已经过了高峰期,要解决问题也仍需要更多耐心。

将风险肆意扩大化,用过度反应来制造恐慌情绪,对正在艰难转型的信托行业,以及投资者来说,都不是好事。

产品逾期背后,业绩稳健

福宁615号项目延期兑付,源于背后的房地产项目销售不利。

该信托产品设立于2021年9月29日,其底层资产为正荣地产在厦门的房产项目“臻华府”。

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臻华府”销售受阻,去化率为约21%。这就直接导致福宁615号在约定到期日,也就是今年3月29日,未能实现如期兑付。

平安信托当时公告称,该信托计划延期。这也导致部分投资者不满。

延期并不意味着不兑付。根据平安信托4月10日发布的声明,其正在用各种手段推进项目资产清收,包括跟进项目开发销售情况,对正荣方提起诉讼,推进股权转让等。

其中,起诉算是推进较快的处置方案,平安信托诉请正荣方支付股权回购价款,同时对正荣(厦门)置业有限公司持有的相关资产予以查封,目前案件正在诉讼程序中。

目前,平安信托已经与福宁615号项目的投资人进行了两轮协商,将择日与投资人进行新一轮协商。

这也可以看出,在福宁615号项目延期后,平安信托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也积极与投资者沟通。看不出“暴雷”时可能出现的躺平、跑路等迹象。

更何况,平安信托有稳健的业绩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信托营业收入为145.53亿元,是行业头名;其净利润为42.55亿元,位于行业第二位置,且去年仅有两家信托公司净利润超过40亿元

再来看净资产指标,全行业平均净资产为136.15亿元,平安信托为778.38亿元,这一数据比第二、三名加起来还要多。

▲部分信托公司2023年净资产概况,图片源自云南信托研报

一般而言,净资产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风险水平,从这一点看,平安信托在行业中属于低风险公司。

从各项重要指标看,平安信托经营状况正常,且稳居行业头部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信托的资产规模为6625.03亿元,而福宁615号项目的资金规模为约7.72亿,仅占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千分之一。占比如此之小,对公司整体的经营影响有限。

在公司整体经营稳健的情况下,将一个小项目的延期兑付放大成公司整体风险,确实有点听风就是雨的味道了。

打破刚兑思维,静待行业风险出清

产品延期兑付让投资者不满,从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投资者也需要承担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打破理财产品刚兑的惯性思维。

早在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联合发布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当时,监管还预留了过渡期。

到了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开始全面实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信托产品当然也不能例外,既然不是保本金融产品,投资者对于延期兑付就应该保持理性,放弃刚兑这一思维。

根据今年3月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涉金融理财类纠纷审判白皮书,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对金融机构发行、销售、管理理财产品是否勤勉尽责进行审查,如果投资人的损失是市场正常风险,而非金融机构造成,那么投资人就要自行承担了。

对遭遇信托产品延期兑付的投资者来说,理性维权之外,还是应该保有更多耐心。

众所周知,信托行业目前的风险,大部分由房地产下行引发。

房企自2021年下半年批量出险,这两年多时间,也是涉房信托产品违约的高发期。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信托全年违约规模达到917.11亿元,2022年违约金额为930.25亿元。但到了2023年,房地产信托违约金额大幅下降,为486.42亿元。

▲2021年房地产类信托违约金额较多,图片源自华宝证券

这与房企出险情况是吻合的。而到了今年,房企化债进程明显加速,一些出险房企有望获得喘息,逐步回归正常经营。

这也意味着,房地产信托风险已得到一轮集中释放

而近年的项目出险可能性不大。2022年之后,地产信托项目已经明显收紧,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规模占比,已经降至6.21%。

因此,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主要还在于存量项目处置周期较长。

据中国证券报,多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房地产信托风险的化解需要时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也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持续推进。同时,不能因为部分信托公司存在较大风险而以偏概全,把整个行业的风险扩大化。

去地产化,平安信托转型加速

房地产风险短时间内难完全消散,受到拖累的信托业,仍需要持续承受外界质疑。

但在风雨中前行的信托公司们,已经通过去地产化,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从平安信托已披露的财报信息看,其房地产风险敞口可能已经基本暴露。与之相伴的是,其房地产信托资产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平安信托流向房地产的信托资产为255.49亿元,同比下降62.8%,占整体投资的比重,由前一年的14.89%下降至4.63%。最新数据还不得而知,相信这个占比应该会继续缩小。

一方面,平安信托的房地产信托风险整体处于可控状态,另一方面,平安信托2022年下半年已停止新增房地产相关项目,背后是其一直在进行业务转型。

在整个信托行业经历痛苦的调整期后,2023年6月,《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实施,新规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

信托业务分类改革,旨在推动信托业回归本源、规范发展,切实防范风险,进一步厘清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推动信托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政策推动下,平安信托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转型升级,大幅压降通道业务,主动控制房地产规模,发展服务信托业务等。2022年明确打造精品信托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信托服务、私募股权、机构资管三大战略业务,退出传统融资等业务。

从数据看,平安信托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2022年和2023年,其营收和净利润都处于行业头部位置。

▲部分信托公司2023年净资产概况,图片源自云南信托研报

截至2022年底,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达5520亿元,同比增加907亿元;2023年资产规模超过6600亿,同比增加1100亿。

2022年,其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24.85%, 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达82.7%;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证券投资类信托等业务规模净增长近2000亿元。

对平安信托以及整个信托行业来说,都需要为曾经的激进付出代价,但市场也需要给予更多耐心和信心,单纯的恐慌与打压,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