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热议超长期国债发行:对市场资金面影响不大“资产荒”下寻找多元机会

私募热议超长期国债发行:对市场资金面影响不大“资产荒”下寻找多元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 江右

近日,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引发市场关注,中国基金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家私募机构。受访私募机构认为,超长期国债发行节奏并不快,单次发行额度并不大,资金面表现比预期平稳。

据了解,为了应对“资产荒”,寻找更多元资产成为很多私募的共同选项。

对市场资金面影响不大

5月17日上午,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首发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总额400亿元,票面利率由56家金融机构承销团进行竞争性招标后确定为2.57%。今年我国将发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三个品种,共发行22次。

万柏投资表示,根据近期财政部公布的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期限为20年、30年、50年,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均为按半年付息。整体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节奏不快、单次发行额度并不大,对于资金面的冲击可控,且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债券放量发行时央行或将采取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平滑流动性风险。

多家私募表示,超长期国债发行对债市供给压力小于预期。

利位投资总经理张晟刚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会有万亿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曾让市场担忧债券供给冲击会造成价格波动。财政部的动员会上明确了本次超长国债发行周期为5~11月,整体发行周期较长、发行节奏平缓,整体压力小于预期。

宁水资本也表示,本次特别国债发行的节奏相对平滑,品种也较为分散,对于债市的供给冲击较为有限。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靴子”落地也意味着短期债市的风险因素有所释放。

恒立基金创始人、总经理潘焕焕表示,我国推出特别国债发行可以更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效力,弥补相关经济短板,实现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对债市而言,特别国债发行显著增加了超长期国债供应,从长远看,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超长期品种的交易流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满足目前市场对长期品种较强投资需求,防止过度供需失衡。不过,短期由于供给增加以及股债“跷跷板”影响,债券市场可能会承受一定压力。

合晟资产总经理冯建桥认为,短期看,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会对市场资金造成一定分流,股市和债市短期波动会加大,但积极财政政策会对中长期的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资产荒”背景下

寻找多元机会

今年以来,中证全债指数上涨了3.05%,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走低。在偏低利率环境下该如何寻找更好收益?不少私募机构看向多元化配置。

潘焕焕表示,此前A股低迷,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债券也形成牛市趋势,银行等机构也存在较大的投资配置压力,导致大量资金加速涌入债市。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也较快,今年4月底相较2023年底,规模增长2万亿元左右。目前,在超长期国债加大供应、股市风险偏好得到初步修复、监管层提示债市过度追涨风险等因素影响下,债市波动恢复相对均衡态势。

在投资操作方面,潘焕焕表示,需要丰富债市、可转债、REITs、股市、工业品和农产品、贵金属以及海外标的ETF等多元化投资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产。

为了应对“资产荒”,寻找更多元资产成为很多私募的共同选项。

冯建桥表示,应对“资产荒”,首先是跟客户及委托人充分沟通,其次是在品种选择上尽可能地多元化。

万柏投资认为,在“资产荒”环境下不应盲目下沉信用,可挖掘其他类固收资产,如REITs、可转债、可交债等。在利率波动性提升的环境下,可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波动操作获取收益,也可探索境外较高收益资产,获取同一主体境内外利差收益。

宁水资本表示,将坚持风险优先的投资考量,选取安全系数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进行配置;同时,不断优化债券投资组合,挖掘更多的债市投资机会,为债券策略长期发展持续赋能。

也有私募表示要积极交易。张晟刚说,“资产荒”背景下,要深入研究,积极交易,并向权益市场和可转债市场继续挖掘,寻找更广泛意义上的类固收资产。

银叶投资投资经理刘璐也表示,当前主要品种的信用利差均已压缩到历史极低分位。在资产价格不足以弥补主体信用风险的情况下,不做过度信用下沉。超额收益的获取更多转向波段交易,以及曲线结构、品种利差、衍生品衍生的各种利差套利交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