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今年,地方国资忙着设S基金
财经
财经 > 正文

创投观察:今年,地方国资忙着设S基金

今年以来,一级市场上掀起了一股S基金热潮。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海、合肥、成都、厦门在内的多个城市宣布设立S基金,而且,这些还是部分城市的首只S基金。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专注于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基金,S基金正是“耐心资本”的重要参与主体。具体来看,S基金通过购买LP持有的私募股权基金份额,或直接购买私募基金的投资组合,为LP提供了一种流动性解决方案,成为当前大量仍未退出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探索的退出路径之一。

记者留意到,虽然S基金已探索多年,在上海、深圳等地早有落地,但始终未能成气候。在众多基金退出大限将至 、IPO阶段收紧、基金周期被拉长的背景下,S基金的设立在今年出现了一波小高潮。

当前基金退出状况如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一共达到54895只,存续规模达到14.3万亿元。另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当前处于到期的人民币基金数量从2020年的18550只大幅增加至2022年上半年的32048只,数量已超过2022年处于投资期基金的总数。整体来看,基金的退出需求远大于投资需求。

基金的退出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众多基金背后的政府LP(出资人),受投资期限和考核的影响,对退出子基金投资的诉求更大。由此不难理解,这波新设立的S基金背后的出资人,不少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等国资。

比如,近期设立的成都科创接力股权投资基金是四川首只S基金,总规模15亿元,由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当地国资企业联合出资;此外,4月正式启动的上海国际集团牵头设立的上海科创接力基金,规模高达100亿元,出资人除了金融资本外,还包括五省市的国有资本和引导基金;合肥首只规模为28亿元的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背后也是多家合肥国资企业。

以地方政府出资的名义设立S基金,能发挥三大作用:一是S基金的相继入市,能有效缓解基金的退出困境,解市场燃眉之急;二是在政府的引领下,有利于撬动更多市场资金的积极性,参与到S基金中来;三是倘若政府设立的S基金能有效运作起来,也能给市场一定的示范作用,激发市场化资金的活力。

更关键的是,由于如今许多基金背后的出资人也都是国资,用国资设立的S基金来承接国资出资人的基金份额,无论是沟通和操作机制上都或许更加顺畅,毕竟S基金和创投基金背后都是一类出资人,都面临同样的考核、监管体系。

国资牵头设立S基金,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基金份额该如何定价?相较于以社会LP为主的基金份额,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不流失的红线下,以国资LP对基金份额的定价更为谨慎和敏感。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化的S基金都会要求基金份额打折出售,甚至最低有4—5折,但打折出售势必对基金背后的国资LP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国资LP基金份额的估值难度不小。

第二,国资牵头设立S基金初衷很好,但具体谁来出资、谁来管理、能否独立运作、能否进行市场化投资、最终如何退出等等,都需要从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甚至从国家层面对此进行更多的引导。

虽说如今S基金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实操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尤其是IPO收紧,对S基金的阶段性活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即便是S基金也需要面临一个终极的灵魂拷问:怎么退出呢?

责编:岳亚楠

校对:苏焕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