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CII报告抢先看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考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IFCII报告抢先看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考

导 语

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团队撰写、即将于5月30日,在“2024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上发布的报告《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考》(以下简称《报告》)重点关注了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亟需支持的群体——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道路上待发掘的潜力所在。中小企业在当前日益趋严的可持续监管环境下,在国际贸易背景复杂、再全球化浪潮中,在投资者、消费者等密切相关者的引导与期望中,需要思考如何将诸多外部挑战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尽管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远未成熟,但他们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应当尽早关注。

特选取《报告》的摘要及目录部分,供读者先行了解主题及内容。

在谈论可持续发展、ESG绩效管理等问题时,目前大家主要聚焦在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较少关注中小企业。然而,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ESG管理离不开其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比如,对于某些行业的企业而言,其供应链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远远超过其自身运营产生的环境影响。还有一项调研发现,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造成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其自身排放的700多倍。在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不断趋严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ESG管理需要中小企业的参与。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中“可持续”壁垒相继涌现,这也要求涉外企业加强与其价值链上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来看,中小企业因为数量大、涉及的就业人口众多,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包容性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双碳”领域尤为关键的工业部门,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是相对而言,工艺技术落后、能效低、污染大、排放高,是工业部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矛盾。另外,在推动高碳排放行业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就业岗位将受到影响,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为了平稳推进“双碳”工作,确保公正转型,也需要关注中小企业。

另外,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比如,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体系需要在终端用户电气化、低碳氢能和生物能源等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因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更快速的决策能力、更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或技术选型、更倾向于拥抱风险、更贴近市场需求和用户,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能力不足、意识不够、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高、缺乏资金支持等原因,阻碍了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去年开展的一项小微企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小微企业表示愿意在经营活动中采取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但是超过60%的小微企业表示不知道如何测量温室气体排放。另外,不少调研发现缺乏足够的资金是阻碍中小企业开展气候行动的重要因素。

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一项调研发现,不少积极投身绿色科技的初创企业反映融资上存在较大挑战。它们反映,一方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融资渠道主要投向较为成熟的企业;另一方面,获取股权投资的难度也比较大。

我国可持续金融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元。那为什么中小企业反映借不到绿色贷款呢?我们利用东部省份某县级市14万笔贷款数据发现,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几类“绿色排斥”。

首先是“标准排斥”。目前,金融机构主要参照相关绿色产业目录来认定“投向绿”的贷款。然而,绿色产业目录的制定主要用来引导资金流向对推动绿色发展最关键的产业。因此,绿色产业目录暂未覆盖中小企业分布较多的行业。另外,依照国际惯例,绿色分类目录通常优先纳入环境效益明显的行业、项目或活动。因此,那些环境效益不明显或者目前较难判定的项目或活动,暂未列入。所以,部分中小企业反映绿色贷款标准对它们不够“友好”。与此同时,由于转型金融相关标准还在研究探索当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暂时还未被完全满足。

其次是“数据排斥”。信用信息缺失一直是阻碍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和贷款技术的进步,金融机构在克服信用信息缺失等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在,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绿色贷款,面临了新的数据问题,即银行需要确保发放的绿色贷款确实投向绿色产业目录认定的绿色项目或活动。中小企业在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方面存在挑战,这对它们获得绿色贷款造成了一定的排斥。

再次是“产品排斥”。目前银行提供的可持续相关贷款产品主要是 “投向绿”的项目贷款。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更为匹配的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链贷款中还缺乏相关ESG产品。

最后是“激励排斥”。目前绿色金融主要以政策引领为主,银行向大型企业、大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更容易完成相关监管要求,向中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缺乏有效激励。

对于绿色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而言,可能需要的不是绿色贷款。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尚未被验证,风险较高,与银行信贷的逻辑并不匹配。然而,目前我国可持续金融市场中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绿色信贷占可持续金融市场总规模的86%。

不仅如此,目前股权投资行业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制约了其对绿色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第一,我国股权投资行业在近些年持续出清,机构与资金量整体减少。第二,股权投资行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出资方由市场化资金主导转变为政策性资金绝对主导。因出资方变化,投资策略也从追求财务回报转变为完成地方产业转型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性指标。结合政策性资金规模大、周期短、容错率低、风险容忍度低的特点,投资偏好系统性转向商业模式已成熟、风险低的企业,可能与大量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初创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存在矛盾,造成早期尚未完成商业验证的初创企业融资渠道缺失。第三,政策性资金因为出资条款要求和投资逻辑的原因,可能没有充分发挥催化引导作用,反而造成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第四,不断提高的上市要求促使私募股权投资退出难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削弱了资金流动率,提高了股权投资获得商业回报的门槛,降低了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意愿,也促使更多股权投资基金仅投向即将达到上市要求的成熟企业而系统性地忽略更有潜力但阶段靠前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第五,当前资金来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导致投资策略同质化、投资方向及偏好单一,出现“扎堆抱团”投资以及极端估值的情况,小规模多元化投资事件减少。第六,在绿色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中,除最早期由于风险高、阶段早极难获得股权投资外,在其发展到原型验证后进入量产规模化前,同样面临融资渠道缺失问题。

可见,在可持续金融供给端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导致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投融资供给是比较有限的。针对这些问题,公共部门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参考国际经验,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贷款、可持续债券和股权投资。同时,公共部门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和货币政策激励等手段动员社会资本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另外,在需求端,可以通过财税政策、能力建设支持和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

但从政策部门角度,我们认为还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回答。第一,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是否应该针对中小企业出台差异化政策?比如,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应该减轻中小企业披露负担制定简易的披露标准?第二,解决中小企业的ESG数据缺失问题,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如何充分发挥公共资本的催化撬动作用?第四,如何解决可持续金融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并且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过于集中在公共部门。第五,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并无定论,但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关于如何发挥公共资本的催化撬动作用,我们认为关键是需要明确公共资本的定位。不论是政府性融资担保还是政府引导基金,从本质上来看,公共资本的使命是在社会效益明显但是财务风险较高收益不明朗的领域,通过分担风险,引导商业资本进入。相反,如果优惠的融资担保提供给了银行原本就可以授信的企业,如果政府引导基金投资的企业是不少市场化资金也追捧的标的,那么公共资本不但没有发挥催化撬动作用,可能反而造成了对商业资本的“挤出效应”。如果公共资本的风险容忍度比商业资本的风险容忍度还要低,这可能与公共资本的使命初心背道而驰了。可见,公共资本需要承担一部分商业资本暂时不愿意承担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国际上常见一种做法是:在不同类型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的基金中,公共资本处于资本结构的“劣后”部分。不过有人担心,因为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存在,公共资本可能承受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担心是合理的,所以需要评估运用公共资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特别是使用科学的、客观的、量化的评估手段,才能保证公共资本的社会目标不漂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