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生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生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胡淼 罗雪丽 2020年,在教育部发布18.9万名硕士研究生扩招计划半年后,陈维与377万人一同加入考研大军,并成功“上岸”河北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在河北县城老家,陈维一直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从小升初开始,他就如踩天梯一般往上爬。在他中小学同学中,能考上一本院校的已是极少数,像他这样能最终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

大四那年,某环保企业给陈维同学们开出的薪资普遍为5000元/月。这远低于他的薪资预期,考研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同一年,约1/3的班级同学也加入考研大军。

可延迟的就业焦虑在3年后还是来了。

今年春节后,陈维以至少8000元/月的期望薪资陆续投出去80余份简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少数能获得面试通知的offer(录用通知)也并不理想。

在频繁和环保公司人力专员以及同学沟通过程中,他发现,同专业本科生更容易拿到合适的of-fer,研究生因更多想进入对口的科研机构,反而工作方向更窄、找工作更难。即使研究生将简历投向对口的企业,企业也更倾向于招收“更便宜”的本科生。很多企业告诉陈维,公司无法培养研究生,在专业对口的环保工程师和安环专员等岗位上,本科生的技能就已足够了。

截至5月中旬,陈维所在班级中20多个有意向找工作的研究生成功拿到offer的同学不足10个。

与同类院校本科生就业相比,研究生就业开始出现倒挂的情况,特别是在非“双一流”的高校中,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没有好学校的光环,但学历又处在金字塔顶部,也是整个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大多数。

智联招聘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针对2024届毕业生调研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今年普本(注: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普本院校本科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43.9%。

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从智联的长期观察来看,硕博的求职进展一直以来都好于本科,直到今年呈现出本科更好的态势。这一态势在普本院校中更为凸显,去年普本硕士的offer获得率为50.5%,高于普本本科的46.6%。

企业的权衡

招聘了几年应届生,“宁花5000元/月招本科生、不花7000元/月招研究生”成为了张涛的经验之一。

张涛是一家国企下属的中型水务公司总经理。他说,水务行业发展至今,技术门槛已经比较低,技术上也很难有大的突破,企业科研投入很少,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自然锐减。当前企业更需要能坚持在一线岗位、薪资约为5000元/月的基层员工。

张涛所在的行业“吃的是财政饭”,因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最近张涛一直在处理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问题。他说,从地方政府以及同行给的反馈可以看到,大家对于接下来的水务行业市场预期较谨慎,因此公司对应届生需求尤其是成本更高的研究生需求相比以往会进一步减少,现在企业招应届生更多只是为了完成被安排的容纳就业指标。

张涛管理的这家近3000人的公司中,约80%为一线工作人员,管理层人员则占10%—20%。进入公司的本科生大多需要经历基层倒班式的锻炼,然后再逐渐朝着技术人员、厂长的方向发展。

张涛说,目前学历内卷,研究生工资待遇不会太高,但一线工作岗位也不太喜欢招研究生。因为很多研究生心理预期更高,流动性也更高。而普通的一本院校甚至优秀的二本院校毕业生已能满足用人需求,流动性也会更低。

这不是水务行业仅存的现象。在帮助企业进行校招时,科锐国际校园招聘业务总监安庆的感受是,近几年,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明显大于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人才选拔时会更倾向于招聘硕博生。但大量企业释放的岗位需求,本科生个人能力与就能与之匹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从经济发展现状看,目前硕博士的人才供给尤其是学术性的硕博士已经超过了社会需求。”

李强表示:“面临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企业更倾向于降本增效。在能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对薪酬预期较低的普本本科毕业生。”

李强观察到,初创、小微和对实践经验要求高而学历要求低的企业,更愿意招本科而非硕博人才。其中,初创、小微企业通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灵活多样。由于资源和预算的限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招聘成本较低、能够快速上手并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的本科毕业生。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2024届已签约的毕业生中,36.8%的本科生签约了小微企业,高于硕博毕业生6个百分点。

现实中,中小微企业又在吸纳新增就业中扮演着“主渠道”的角色。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成、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成。因此,小微企业的招聘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场整体招聘特点。

扩招“后遗症”

企业招聘研究生意愿降低的同时,整个就业市场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研究生群体。

2020年3月教育部提出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从前一年的91.7万人增至110.7万人,同比上涨20.7%。2019年至2023年,四年时间中国累计培养研究生数量就从近800万人上涨至1100余万人,且目前仍在以超100万人/年的速度上涨。

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考研大军。2021年至2022年,考研市场上甚至掀起了一波从“双一流”高校向普通高校的“逆向考研”的热潮。

就业市场获得短期调节的另一面是,研究生扩招为3年后研究生毕业数骤增以及高学历人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埋下伏笔。2023年,研究生毕业数从86.2万人跳涨至101.5万人,远高于此前约5万人/年的涨幅。2023年,在北京市28.5万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甚至首次超过本科生。

研究生数骤增的同时,2023年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并没有相比2020年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包含在校生)就屡创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新高,各月数据均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

安庆说,近两年,企业招聘研究生的热情并没有伴随着考研热情的上涨而同步上涨。在一些特定行业和专业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月薪差别可能在数百元以内。

在安庆看来,研究生的惯性思维在短时间内可能还较难改变。一方面,研究生对就业大环境的敏感程度相对企业方更低,认为现有薪酬涨幅与过去两三年的学习付出不匹配;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的家长和老师期待读研后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工作,研究生因此背负了较大压力。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2024届硕博毕业生的期望月薪(12083元)远高于本科生的期望月薪(6898元)。“现实环境与心理落差导致研究生们在求职时高不成低不就,但随着待业研究生增多叠加新一届研究生进入就业市场,研究生就业压力会如滚雪球般进一步扩大。”安庆表示。

熊丙奇说,受社会层面学历高消费、唯学历论的导向影响,大量本科生潜意识里认为考研后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但现在必须结合现实的社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模,否则必然导致硕博士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学历进一步贬值。

研究生还值得读吗?

今年毕业季,山西某双非院校机械专业的宋雨成为了一名典型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受益者。

他拿到了宁波一家民营企业月薪超万元的offer。

宋雨的同学中九成以上都拿到了保底的offer,整体薪资在8000元/月左右,相比本科阶段提升显著。在应聘时,对口企业大多会明确将本科生跟研究生的薪资待遇区分开。

本科求职时,因为学校和学历问题,宋雨曾四处碰壁。他说:“相比于本科生,机械专业研究生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上。这是企业愿意给出更高薪资的最根本原因。”

从事高端数控系统研发过程中,因薪酬竞争力有限,华中数控就一直面临创新型研发人才招聘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主要分管人事工作的华中数控党委副书记李军表示,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对口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更能胜任研发类岗位,但他们一直是高科技企业竞相争夺的人才资源。相较于当下一些热门行业企业,华中数控作为制造业企业在招聘研究生方面的难度更大,这部分应届生的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2024届校园招聘中,华中数控收到的研究生简历数量较往年增长约15%,但接触研究生过程中,可以看到应届生大多热衷于考公、考编、进国企,更追求职业和收入稳定性,因此即使拿到民企offer也不会急于签约,而是进行多番筛选比较。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就业上仍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许多本科生也在犹豫,研究生还值得读吗?

今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杜迪就经常接到来自学生的就业咨询,而他给学生提出的首要建议是“需要更加务实,在当前经济恢复不理想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钱多或离家近的工作根本不现实,最终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

杜迪表示,不管是否考研,个人终究需面对就业这一关。因此个人在本科阶段就需对相关行业就业信息有丰富了解,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并分析相关岗位需要具备的条件。如果本科学历就足够支持自己获得理想工作,盲目跟风考研就没有意义。

安庆的建议是:如果研究生阶段给个人带来的技能提升不明显,也需要慎重考虑考研。对于理工科类的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可能让个人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企业也会愿意雇佣这类人才;而管理类、语言学类、哲学类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类学生,可能会面临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就业技能上差别不大的困境。比如企业行政、人事等通用型职能岗位,大量专业技能需要进入企业后重新培养和塑造。企业出于用人成本考量更愿意雇佣本科生。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政策层面也在引导研究生更紧密地结合就业市场。2023年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表示,教育部将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5月下旬,在学校辅导员催促下陈维开始寻求跨行就业。采访前几天,他完成了一家餐饮企业管理岗位的面试工作,而现在仍在等待对方第二次面试的通知。

陈维说:“虽然家里和自己都有学历变现的急迫感,但经历了3年研究生的学习,目前暂时不会降低工作期望。如果校招阶段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只能通过社招继续寻找机会。”

(应采访人要求,文中陈维、张涛、宋雨、杜迪为化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