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被山东前首富坑惨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民生银行,被山东前首富坑惨

卢志强是山东前首富、“大佬背后的大佬”,由他一手打造的泛海系,巅峰时期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但他正被自己投资的银行连番诉讼追债。“这样悲摧的遭遇,常人恐难经历,也恐难理解。”

作者 | 陈 畅

编辑 | 韩忠强

运营 | 刘 珊

民生银行和股东烽烟再起。

近日,一则民生银行诉“泛海系”及卢志强索偿54亿的消息,再度引起外界关注。民生银行的追债对象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海集团),是民生银行的第七大股东,而泛海系掌门人卢志强,是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2023年刚领了93.25万元薪酬。

不仅如此,卢志强还是民生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如果没有卢志强的推动,民生银行或许不会问世。

是什么样的恩怨纠葛,让民生银行再次起诉自家股东,不依不饶地持续追债?

追债自家股东

“一代资本大佬卢志强,又被自己投资的银行追债了。这样悲摧的遭遇,常人恐难经历,也恐难理解。”一位在国有大行工作了多年的银行业老兵程海对「市界」的这句感叹,源于民生银行于5月10日发布的一则公告。

公告显示,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泛海集团、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海控股)、卢志强等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泛海集团偿还原告借款本金人民币合计42.66亿元、判令被告泛海控股偿还原告借款本金人民币合计12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罚息和复利。

卢志强何许人也?他是山东前首富、大佬背后的大佬。由他一手打造的泛海系,巅峰时期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业务范围覆盖地产、能源、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

至于卢志强与民生银行的渊源,则要从1993年那个冬天说起。

“民营企业当下最大的困难就是贷款。”在1993年11月举行的山东潍坊一次会上,做东的卢志强和与会成员达成共识。彼时,他是泛海集团董事长,对创办民营银行的事情很感兴趣。而得益于民营企业正处蓬勃发展阶段,仅两年后的1995年,民生银行获正式批复同意设立。

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59位民营参股股东中,卢志强位列其中。在这之后,经历多轮股东洗牌,到了2000年12月民生银行上市时,卢志强以董事身份出现在招股说明书中,他旗下的泛海系持有民生银行13亿股,占总股本的9.42%,是第二大股东。

▲(卢志强)

后来,泛海系的业务布局从房地产业扩展到了金融业,先后控股了民生证券、民安财险、民生信托、民生期货、民生保险经纪等,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持有金融全牌照的民营企业之一。

借助手里的广阔人脉,卢志强还与柳传志、王健林诸多商业大佬多有交情。比如2009年斥资27.55亿元获得联想控股29%的股份,2016年斥资约25亿元拿下万达影视传媒、青岛万达影视的部分股权。

2016年10月,胡润百富榜发布,卢志强家族以850亿元财富,位列第九名,一跃成为当时的山东首富。

然而,世间的很多美好都是过眼云烟。2021年后,“泛海系”处境急转直下,卢志强被迫想尽办法堵窟窿。

2023年,民生银行与泛海系及卢志强开始打起了官司。当年1月,民生银行发出一纸公告称,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及卢志强提起诉讼,要求判令被告偿还两笔借款本金39.72亿元和30.46亿元及相应的利息、罚息。

此次追逐的官司,起源于2018年和2020年,武汉中心公司和武汉中央公司分别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进行借款,而泛海控股和卢志强对借款做了担保。后来,钱没能如期归还,做担保的泛海控股和卢志强自然成了被追债的对象。

要知道,卢志强常年稳坐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职位。把自家的副董事长给告了,对于民生银行来说无疑是“家丑”一则。

历时九个月后,北京金融法院判决出炉,民生银行获胜诉,被告被要求偿还超70亿债务。但彼时,泛海控股正经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讨债,业绩也是巨亏,偿债能力可想而知。

然而,民生银行的“泛海之殇”远不止这些。据民生银行2022年中报披露,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1.94亿元。

到了2023年底,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87.26亿元,虽较之前有所减少,但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总额为170.38亿元,同比增加14.93亿元,不良率4.92%,较2022年再上升0.64个百分点。

曾是股份行老大

“2014年以前,在国内银行圈,民生银行的路子走得很特别,是独树一帜的优秀银行股。”多位银行从业人员向「市界」表达出同样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是,时任董事长、银行副行长董文标功不可没。除了做“事业部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外,董文标大力推动了决定民生银行命运的“小微金融”战略和“小区金融”战略。

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和大中型企业,民生银行在调研时发现,小微企业浇水就能活,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支持小微企业,能帮自己跳出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找到差异化增长入口。

自此几年时间里,民生银行将大量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截至2013年年末,该行零售业务分类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小微客户总数达到190.49万户,2014年又大幅涨至291.19万户。

程海向「市界」分析称,民生进军小微企业的打法确实很聪明。“按传统来讲,大行基本做的都是国企、事业部等对公业务。民生银行也做,但客户很难挖得动。而零售和小微不一样,需求大但资金交易数额小,国有行看不上。”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悄然推进小区金融战略,依托现有的网点建设小区金融服务店,把民生服务送到小区里的大爷大妈身边,很多城市的小区仿佛一夜之间就被民生银行“入侵”了。截至2014年末,民生银行的社区网点(含全功能自助银行)达到4902家。

在那几年的年报里,“两小”金融(小微金融、小区金融)战略被反复提及。凭借此举,民生银行开启狂奔模式。

2013年2月4日,属于民生银行真正的高光时刻来了。当日,民生银行收盘市值3270亿元,招行收盘市值3140亿元,民生银行首次超越招行,坐上股份行老大宝座。

时任民生银行行长的洪崎明显飘了,在论坛上“银行利润太高了,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的一番发言,引起大众对银行暴利的强烈反应。

然而,说这番话的洪崎或许想不到,自此以后民生银行,走起了下坡路。

2014年,董文标离任,洪崎出任民生银行董事长,与前任的打法不同,洪崎主攻消费金融及财富管理领域,追逐高增长和高息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方面,集团更是为此专门成立了地产金融部,非常激进地增加了在地产行业的贷款额。

2015年起,民生银行开始和房企频繁建立合作,包括正荣、阳光城、金科、佳兆业、蓝光、宝能、泰禾、恒大等,就连举办年会,邀请的也有不少地产圈大佬。

2019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膨胀到6.68万亿元。从贷款行业集中度来看,房地产业贷款占比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居首位,且呈走高趋势,依次为12.69%和13.66%。

藏在高资产规模下面的,是来自房地产的债务问题。

2020年,恒大事件发酵,与恒大存在交易来往的银行纷纷被挖出。根据一则当年流传的《恒大集团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恒大集团在民生银行的借款余额高达293亿元,是借款最多的银行机构。不过,此事当时遭到恒大的反驳。

但年报数据披露了部分情况。据恒大2020年年报,在恒大列出的主要往来银行中,民生银行排在首位。另据民生银行2020年年报,公司利润大幅下滑36%,这是该行年度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期不良贷款总额700.49亿元,增幅28.69%;不良贷款率为1.82%,比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

▲(中国恒大2020年报截图)

2021年,民生银行净利润微增0.2%,但营收增速为负。年报中单独提到,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65.34亿元,导致不良率上升至2.66%,同比提高了1.97个百分点。时任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当时解释称:“房地产不良贷款的金额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符合目前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的现状。房地产业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2023年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显示,在上榜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排名下降位次最大,从第33名降至46名。其品牌价值从2022年98.34亿美元降至2023年75.23亿美元,缩水23.11亿美元,品牌价值年增长率为-23.5%。

能否重返高光时刻

放贷最怕的就是发生坏账,银行由于其杠杆经营的特性,对坏账更加敏感。

受房地产坏账等因素影响,2021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息差净收入分别为1257.75亿元、1074.63亿元、1024.31亿元,连续三年同比下降6.99%、14.56%、4.68%,2023年创下2018年以来新低,对应三年净息差为1.91%、1.60%、1.46%。

“预期2024年全行业净息差将延续下降趋势。”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民生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李彬直言,该行净息差下降主要由于资产端定价下滑、负债成本刚性较强等多重因素所致。

最关键的息差收入直接拉低了该行营收和利润。2023年,民生银行营收为1408.17亿元,不及2015年1544.25亿元的水平;358.23亿元的净利润,也与2015年的461.11亿元相比,少了100多亿。

眼下,当务之急是把房地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事实上,2020年6月,洪崎到龄卸任,出身于中国银行的高迎欣“空降”民生银行,成为该行新任董事长,加上新任行长王晓永,这届新领导班子已经在不断强化风控能力。

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不良贷款额650.9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2.90亿元;不良贷款率1.48%,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用于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为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个百分点。

但具体到房地产业资产质量方面,却并不乐观。其中截至2023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额170.38亿元,比年初增长14.8亿元;不良贷款率4.92%,比年初增长0.64个百分点。

拉长时间范围来看,民生银行2020年至2022年,房地产不良贷款分别为30.4亿元、95.74亿元、155.45亿元;同期房地产不良率亦为0.69%、2.66%和4.28%。两项数据逐年攀升。

清除房地产坏账,对于民生银行来说,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除了房地产带来的坏账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金融科技的冲击等都可能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造成压力。

2024年3月12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多项高管人事变动公告。该行副董事长、行长郑万春到龄退休,在建行体系工作近28年、任地方分行行长的王晓永被聘任为民生银行行长,与王晓永一起履新的还有两位从民生银行内部升上来的副行长。

“换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改变和调整,但能否改善民生银行的发展状况还需观察。”柏文喜称,“新任行长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2024年一季度,民生银行营业收入342.73亿元,同比减少6.8%。同期净利润134.31亿元,同比减少5.63%,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在10家上市股行中均排倒数第二。

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近来在4元上下徘徊。截至5月23日,市值1747亿元,距离2015年的3914亿高点,蒸发超2000亿。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句话用在民生银行身上,再贴切不过。

(文中程海为化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