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才培养关键课题,都在这场论坛里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出版人才培养关键课题,都在这场论坛里

数字化时代,人才在出版产业各环节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不仅是出版产业“行稳”的基石,更是推动全行业“致远”的关键力量。

5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委网信办协办,深圳出版集团承办,深圳大学支持的“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举办,来自相关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智库机构、行业协会、出版企业、数字技术企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在数字时代建设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的机遇挑战、有效模式和未来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行业关注热点的当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此次论坛的举办更具关注度,所讨论的议题也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无线电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高通过视频向论坛发来寄语,表示:“正是因为广大编辑工作者的严格编校、细致工作,我们科教著作传播时才准确、权威、规范。”“出版物不仅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也是我们展示成就的平台,我们和出版工作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所以我常说,我们出版人和科学工作者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卿,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同方知网总经理张宏伟,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分别在论坛上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新科技出版编辑室编辑郭亚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付海钲、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与古文字编辑室主任顾莉丹分别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新时代青年出版人才的成长路径。此外,十余位来自出版机构、数字出版企业、高校、期刊等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分别围绕“打造新时代出版名编大家”“数字化转型中的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期刊编研相长与高质量发展”三大重要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

呼应时代之问的新课题

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催生了全新的出版消费模式、融合出版的深入推进及出版理念的转变。然而,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依然面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市场化运行机制与人才成长规律不协调等挑战。

周青在主题发言中强调,出版机构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越发体会到,在数字时代如何彰显出版的主流价值,构建适应产业变革、技术变革、阅读习惯变革的出版人才队伍,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不得不回答的时代课题。为应对挑战,他结合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的具体项目和改革措施,总结提出了通过价值共鸣吸引人才、深化改革留住人才、产业引领用好人才及多方共建孵化人才等策略。

张巍也指出,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不断推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重塑出版业整体面貌的同时,也为出版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六年间,腾讯包括人才支出在内的研发投入达到2853亿元。张巍认为出版人才应兼具技术与文化素养,适应AIGC等新技术趋势:当好“守门员”,提升编辑力,打造文化传播的新容器;当好“技术员”,提升融合力,把握出版发展的新趋势;当好“推销员”,提升发行力,汇聚文化交流的新力量。

出版肩负着传继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传授知识、传扬科技、传递信息的使命。基于此,杜贤提出出版强国建设需要能够承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精品力作和创新创造;新时代需要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名编大家。而名编大家则应具备胸怀时代出版大情怀、创造人类文化的大作品、引领时代洪流的大力量以及创新出版业态的大能力。他强调:“名编大家是编辑出版人才队伍里的‘关键少数’,其成长、成才、成名、成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出版界形成共识、尊重规律、凝心聚力、创新培养。”

提升学界人才输送效能

出版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出版业持续繁荣的关键,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是学界和业界共同的课题。近些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使学科发展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从学校教育层面,分享了出版人才培养的学界视角。

丁晓东认为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应注重跨学科能力的提升,首先,专业化出版机构的现实需求,智能时代的出版需求,以出版工程、出版战略为导向的出版发展需求等出版业的新形势、新需求,呼唤出版人才培养树立“大出版观”。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出版人才培养,关键要“破圈”“跨界”,要实施学科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他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段鹏从培养国际出版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北京语言大学的实践和成果提出,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国际化”的大格局、坚持“开放办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在数字化转型中“引领人才培养的新赛道”。他强调,国际出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领域,包括国际出版实务、国际版权贸易、国际出版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培养优秀人才需要国际化的实践项目和实践平台,学校会通过国际化合作和复合型教育模式,如“外语+出版+经济学+信息科学”交叉培养,建立出版学院,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方卿从学界视角提出:“新时代的出版工作,同样呼唤着杰出的理论家”,并建议新时代出版理论大家的打造,可以围绕树立“立学为民、治学为国”的出版学研究的家国情怀、建立“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出版学研究的时空观照、培植“锐意创新,引领学术”的出版学研究的创新精神等3个方面展开。

作为本次论坛的青年人才代表之一,付海钲分享了他在数字出版教育转型中的体会。他强调,高校教育者应跳出传统框架,用全新视角审视出版行业,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付海钲长期致力于推动无障碍出版的发展,力求用数字技术打破信息障碍,以满足更广泛群体的阅读需求。他以亲身实践总结提出,应对数字化挑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融合,更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培养具备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出版人才。

新内容时代的编辑力进化

对于“内容为王”的编辑而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如杨蕾所说,新型的体制机制的逐渐成熟,打破了传统的编辑岗位论资排辈,也打破了入职即能看到职业生涯终点的一成不变的体制。迎面而来的挑战与机遇,也给编辑带来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杨蕾以中国激光杂志社几位优秀编辑的成长过程为案例,分享了多元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她认为,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培育单项冠军、致力拉长长板等方式,可以为人才营造巨大的成长空间,推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全面发展。

时代在变,但“深耕优质内容,积极拥抱变化”应是编辑永远的不变之道。作为青年人才代表的郭亚婷在论坛上分享了如何通过品牌效应赋能编辑成长新路径。她认为:编辑的成长和图书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过程。数字时代的编辑要树立品牌营销思维、内容整合思维、用户体验思维,形成产学研用的融合生态圈,才能打造真正的好产品。

同样作为青年人才代表的顾莉丹从古籍编辑的角度,探讨了时代、平台和环境对出版人才发展的影响。她分享了自己在简牍项目组中的成长经历,并强调了大项目对小团队以及大专家对小学徒的影响。古籍社的“传帮带”传统,让新手编辑在专家指导下成长。顾莉丹建议青年编辑紧跟时代政策,建设合作平台,并维护良好行业环境,以促进自身和出版事业的发展。

樊登从一个阅读推广人的身份视角出发,从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个人成长、创业、家庭与世界的关系。他着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强调读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如果你把书中的一点一滴用到生活当中,我相信你的生活一定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AI重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改变了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在这一轮AI热潮中,优秀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人才稀缺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工智能的迭代,对出版从业者而言,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

聂小林表示,传统专业性工作正逐步让位于智能系统,而那些能以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更受青睐。培养一支具有前瞻性的出版人才队伍能够为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要构建包括关键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应用等六位一体的学习内容框架;并在框架基础上,考虑四大模块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方面的理论思维培养课程与关键技术课程,专业教育方面的方向课程和综合课程。他认为:“未来不属于人工智能,而是属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张宏伟同样认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积极培养更多兼具人工智能素养和使命担当精神的出版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可以促进“知识平权”,但也能加剧“知识鸿沟”。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编辑,但会重构出版边界,并逐步淘汰不懂人工智能的出版机构和个人。出版业应培养兼具AI素养和使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产教协同在实战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张久珍探讨了数智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她提出,数智时代出版业需要融合型、复合型和贯通型人才——融合型人才需掌握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需跨领域合作,贯通型人才需全面系统培养。为此,高校应创新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培养模式,拓宽国际视野,并构建评价机制,这将有助于出版学科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学术出版、数字内容编辑,还是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人才始终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的举办,凝聚了各方智慧,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策略建议,将共同作用于培养和塑造适应未来挑战的出版人才,也将会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访谈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

问: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出版机构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一方面,高校出版学科在出版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前期奠基作用。由于出版业编辑岗位既需要多学科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要打破传统学科限制,在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按照“新文科”要求,将传统的编辑学学习扩展到编辑、经营、技术、管理等多个学科的课程学习,加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二是要打破培养主体的限制,高校可以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业界专家可以走进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走到企业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建设主体作用。出版单位应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基础,兼顾理论性和学科特色。出版单位要建立完整的编辑培训体系,通过新员工培训、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职业导师制等形式,规范从业人员进入专业编辑领域的门槛和素质要求,做到终身学习和编辑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多措并举提升专业出版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专业考评机制,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畅通出版职业发展通道。充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工作一线遴选一批基础扎实、业绩突出的青年骨干,提供充分的培训、交流机会,加以重点培养,保证人才梯队的稳定性和可传承性。

阅文集团总编辑、副总裁杨晨

问:在全新的网络文学时代,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

答:二十多年前,新生的网络文学为传统出版业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连载性、互动性等特点,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网络文学发展至今,随着5g时代的到来,随着行业海量内容积累,以及下游开发能力日渐成熟,尤其是视频制作和AI能力的跨越式进展,网络文学也面临着新时代的变革。

从业人员也需要有相应的思维模式进化与技术能力进化。思维上,从业者应当基于出版,但超越出版,确切地说,需要具备故事IP思维,以IP的视角来看待文字内容。

具体到专业能力上,不仅需要有传统编辑的审美和组稿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于对全产业链了解的IP规划能力,尤其是视觉化开发认知。

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经历IP改编,但对头部作品、高价值作品来说这是必经之路,甚至,我个人判断未来将下探至中腰部作品。

对于编辑而言,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好故事,不仅仅是有好内涵好文笔好剧情,不仅仅角色鲜活生动就够了,编辑还需要关注故事的视觉化开发潜力,关注金句、名场面、核心记忆点,关注价值观、情感共鸣,关注抽象符号。

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到来。

《编辑之友》执行主编李晶

问:数字时代,如何做好社科学术期刊人才建设

答:编研相长,概言之就是在编中研,在研中编,编研互动,相互促进,其一方面是提升办刊人员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可以紧密与相关领域学者的互动沟通,因而从期刊发展角度看,编研相长无疑是有益和需要的。从实践层面看,根据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构成差异,编研相长的侧重和路径有所不同。

就全职编辑而言,从学术生产传播视角看,学术期刊无疑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参与者和执行人,也必然是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需要时刻保有学习的心态和状态。

编研相长,一方面编辑主体需要有自觉意识,更重要的,还需要为其提供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现实土壤和广阔空间。

赵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