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市场越低迷越要有信心,争取成为首家“全N型产能公司”
财经
财经 > 正文

专访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市场越低迷越要有信心,争取成为首家“全N型产能公司”

作者:张汀雯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卫星电源起步,历经数十载,中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

2023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六成,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这一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216.88吉瓦,同比增长148.10%;相当于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作为周期性行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跌宕起伏,曾上演造富神话,也曾经历数轮洗牌,一批批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登上历史舞台,在风云变幻中蜕变前行。

2023年,中国光伏行业各环节价格暴跌,产能过剩,叠加外部关税政策限制等,行业面临挑战;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双碳战略下光伏规模持续扩容,行业前景光明。

冰与火交织,锤炼行业韧性。

面对周期低谷,各路玩家优化战略,迎接新阶段。作为领军企业,晶科能源(688223.SH)对行业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坚定信心引领行业前行。从屡次打破电池效率世纪纪录的研发,再到产业化落地、规模化生产、产业链闭环,晶科能源通过技术和产业化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需动荡、技术更迭、竞争颠覆”是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开年寄语《2024:相信》中对光伏行业当下发展作出的判断。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但在他看来,光伏行业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从来无惧短期跌宕,更不用担心未来发展之势。

近日,在与时代财经的对话中,李仙德表示,不要高估1~2年的动荡,而低估未来十年的趋势。行业中长期向上趋势不变,越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越要有信心,因为随着成本下降,光伏就是能源的未来。

而面对“百花齐放”的光伏技术路线之争,李仙德认为,光伏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品,高性价比一直是客户追逐的方向。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提效一直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未来三到五年基于N型TOPCon的不断升级依然会是行业主流技术路线。

以下为对话实录:

争取成为行业首家“全N型产能公司”

时代财经:近年来,晶科能源“押宝”N型TOPCon技术。从数据来看,去年晶科能源已投产超过70GW高效N型电池产能,N型组件出货同比增长超300%,占组件出货比例约为62%;到今年一季度N型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经超过26%。晶科能源坚定选择N型TOPCon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是否仍坚定该技术路径?将通过哪些方式完善并升级供应生态链建设?

李仙德:公司选择TOPCon并非简单的“押宝”,而是基于对各项N型技术全面、严谨的对比。N型TOPCon相较同代其他技术拥有“转换效率上限高、可低成本产业化、设备配套更优”三方面主要优势,预计2024年市场占有率将超过70%。随着新技术的导入,以及更多玩家参与带来的降本提效,三到五年内N型TOPCon大概率仍将是绝对主流技术路线。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N型TOPCon技术“链主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方案,围绕公司不断完善供应生态链建设,确保长期供应和成本竞争力。

时代财经: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押注TOPCon技术,隆基绿能则选择BC技术,同时HJT、钙钛矿叠层等技术路线正刷新电池效率,且商业化成熟速度加快。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您如何看待该行业现象?

李仙德:目前几乎所有头部企业都选择TOPCon作为主流技术路线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TOPCon技术创新和降本提效步伐。HJT技术目前仍面临成本压力,在当前市场价格和融资环境下大规模量产机会较小。BC最大问题是双面率,在屋顶等细分市场其正面高效率存在机会,作为分支技术路线公司有布局,但是当前尚不具备量产经济性。钙钛矿叠层电池是突破单节晶硅电池效率上限的途径,公司也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基于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33%左右的转换效率,为TOPCon与下一代技术结合打开了空间。但目前受限于面积、材料稳定性等问题,钙钛矿叠层电池未来2~3年更多还是在实验室或中试阶段。

时代财经:未来是否能有一种技术路线能“一统天下”?您如何看待技术路线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李仙德:光伏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品,高性价比一直是客户追逐的方向。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提效一直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但是比起实验室纪录,我们更看重量产落地成熟度和LCOE(Levelized Cost of Energy,平准化度电成本)。而且在当前行业整体价格、盈利和融资都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新技术的量产导入都应该更加谨慎。因此,未来三到五年基于N-TOPCon的不断升级依然会是行业主流技术路线。

时代财经:2024年是面对行业竞争加剧、蓄力穿越行业周期的重要一年,晶科能源曾表示将保持谨慎的扩产节奏,优先聚焦优势产能落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您如何看待行业周期?在新旧产能交替的阶段,晶科能源对落后产能和新优势产能有哪些规划?

李仙德:我们经常说“不要高估一两年的动荡,而低估未来十年的趋势”。行业中长期向上趋势不变,越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越要有信心,因为随着成本下降,光伏就是能源的未来。当前,P型组件需求快速萎缩,带动招标价格下行,对全产业链价格和盈利水平都形成较大压力。公司P型产能包袱较小,今年将加速出清P型落后产能,争取成为行业首家“全N型产能公司”。

时代财经:在技改和迭代落后产能方面,晶科能源做了哪些准备?效果如何?

李仙德:PERC产能改造为TOPCon后在单线产出、制造成本、良率等方面相对不具备经济性。N型TOPCon技术未来还有较大技术升级改造空间,公司对N型技术未来提效降本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产能建设时预留了升级改造空间,当前N型电池量产效率已经超过26%,年底将突破26.5%,未来可持续迭代升级。

时代财经:光伏市场持续扩容,但低位徘徊的价格对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龙头企业一季度出现亏损。作为行业龙头,晶科能源如何提升利润率?您对行业拐点有何预期?

李仙德:首先公司将持续推进技术与产能创新以提效降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将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布局,提升服务全球的能力,捕捉海外高价市场机会。晶科能源在产品领先性、市场能力以及产能利用率等方面具备优势,相信我们能够穿越周期,提升行业地位。

当前行业产能出清节奏不好判断。但没有竞争力的产能、没有市场能力的产能、没有技术迭代能力的产能会加速淘汰。

打造全球供应体系,捕捉新兴市场机遇

时代财经:晶科能源已对储能有所布局,但2023年晶科能源的储能业务收入仍未归于主营业务收入板块。晶科能源如何定位储能板块?未来在储能领域将如何发力?

李仙德:光伏加储能会是解决光伏发电波动性,打开消纳瓶颈的关键举措,未来有望成为电力主要的供应方式。公司将储能业务作为长期战略业务布局,但短期仍处于市场培育、客户信任建立以及生产研发体系建立的阶段,未来将积极稳妥推进产能布局。

时代财经:晶科能源在储能领域打造了怎样的运营体系?相较同行的优势在哪里?光储合一进展和成效如何?

李仙德:当前公司已发布覆盖源网侧、工商业和户用侧的全面储能解决方案,产品方案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创新。产能上,公司4GWh储能系统产线已投产,后续电池及系统产能有序推进建设。公司将发挥储能和光伏主业的协同效应,积极开拓市场,目前已与全球多家电力开发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签订订单,并在2024年最新发布的BNEF储能供应商分级名录中位列一级供应商。

时代财经:目前晶科能源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3000多个客户,建立了120多个全球的营销分支,全球服务中心数量超30个,在全球各类新兴市场的市占率持续提升。在出海过程中,对晶科能源来说,最具有挑战性的难点是什么?晶科能源如何应对出海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李仙德: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对供应链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公司一直致力于全球供应体系打造,并着力推进碳足迹管理、供应链溯源、ESG、专利等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此外,全球化品牌和口碑的建设也需要长期沉淀,公司海外业务占比同业领先,在PVEL组件可靠性评级、BNEF银行可融资性评级中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也是海外市场新进入者必须要面对的门槛。

时代财经: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晶科能源2023年在欧洲地区的收入也仅次于国内业务收入。但现阶段欧洲地区也存在贸易壁垒的风险,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晶科能源将如何巩固在欧洲的市场地位?对于海外市场的未来发展,晶科能源有哪些规划?

李仙德:公司将保持高研发投入,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构建长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优势;并凭借行业最多的35个海外服务中心以及国际一流的产品服务理念持续做好品牌、渠道和售后体系建设;同时,不断优化ESG体系建设,推进碳足迹管理和供应链合规体系建设,以应对欧洲市场的激烈同业竞争和政策、需求变化。

公司遵循全球市场均衡布局,保持主要海外市场份额领先。欧洲作为规模最大的地区市场,将始终是公司布局的重点之一。同时,近年来新兴市场增速较快,公司也将积极捕捉中东、拉美及东南亚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机遇。

时代财经:您近日随团出访法国时提出,加快新能源技术消费升级势在必行,要把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融合起来,让更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发挥能源转型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晶科能源构建了怎样的技术研发体系?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中,如何让中国标准走向全球,助力强化国际话语权?

李仙德: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和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建立了全面、高效的研发体系。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理念,确立了“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倡导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可持续创新,将技术革新有效嵌入生产各环节,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

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申请专利38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多达3500余项,成为光伏产业拥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同时还是拥有N型TOPCon相关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公司还主导制定了IEC等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