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寒冬”,猪企“幸存派”有共识:缩表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熬过“寒冬”,猪企“幸存派”有共识:缩表

“一轮猪周期,半部扩张史。”随着今年猪价回暖,“最漫长猪周期”似乎步入尾声。

难熬的“冬天”让猪企伤痕累累,行业负债率猛涨20个百分点,15元/kg成为盈亏生命线。

盈亏生命线之下,“后猪周期”时代诞生养猪“幸存派”。

即便猪肉价格在涨,“价涨量升”已不再是“幸存派”的共识,取而代之的是降本增效,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

今年4月,养猪行业没有那么冷。牧原股份(002714.SZ,股价48.74元,市值2663.81亿元)、新希望(000876.SZ,股价10.07元,市值457.76亿元)、温氏股份(300498.SZ,股价21.86元,市值1454.13亿元)等头部猪企,谈得最多的是生物安全、技术手段、长期经营理念。4年前的此时此刻,投资者听得最多的是各大猪企奋勇争先的出栏量。

成本“躺不平”,扩产“扩不动”,秦英林、刘畅、温志芬、陶一山、何祖训他们接下来将思考什么?

微利时代的共识:成本“躺不平”,扩产“扩不动”

2019年,A股10家大型猪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0%,最低20%出头,最高不到70%。2023年,A股10家大型猪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2%,最低逼近30%,最高逼近90%。

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3家龙头企业为例,5年时间资产负债率增长了20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

“一轮猪周期,半部扩张史。”2019年,出栏量前八的养殖企业生猪合计出栏4499.93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8.27%。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居前十的上市公司合计出栏约1.49亿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20.53%。

几年时间头部猪企出栏量涨了两倍多,这是上一轮暴利猪周期的一个缩影。剧烈涌入的边际供给量冲垮了边际需求,自2021年6月起,猪周期进入下行期。超过20个月的亏损时长及最大月亏损高达559元/头的极值,造成了这一轮“最漫长猪周期”。

2023年16家上市猪企合计巨亏超200亿元,猪企主营业务出现全行业亏损。

“江西猪王”林印孙倒下了,曾经上市猪企第二、江西猪企第一的*ST正邦(002157.SZ,股价3.28元,市值304.98亿元),差点“倒下”。

傲农生物债务逾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成为*ST傲农(603363.SH,股价4.6元,市值40.03亿元),行业已无人谈论曾经的“养猪黑马”吴有林。

ST天邦(002124.SZ,股价2.60元,市值57.77亿元,以下简称天邦食品)董事长张邦辉在2024年新年贺词写下“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但他依旧没有等来“春天”——天邦食品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申请预重整。

熬着,熬着,到了今年3月,“最漫长猪周期”终于迎来曙光,市价悄悄越过15元/kg的盈亏生命线。

牧原股份养猪盈亏平衡点出现了:3月猪价15.1元/kg,成本15.1元/kg。新希望4月份成本已经降至14.7元/kg,公司整体转为盈亏平衡。神农集团(605296.SH,股价41.76元,市值219.26亿元)4月份14.58元/kg的售价已经大于14.2元/kg的养殖成本。

各家猪企纷纷公告养猪成本已经低于15元/kg,至少到今年二季度,它们是这轮“寒冬”后留下的“幸存派”。

这轮猪价上涨到底是猪周期反转,还是乍暖还寒,已经不重要。猪周期的微利状况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与之伴随的是:猪企不会去赌周期,更不会去赌价格。

“最漫长猪周期”重挫了头部猪企的资产负债表,市场份额占20.53%的它们几无可能重复大规模扩张的叙事。新的叙事替代过往,现在猪企的共识是降本增效,竞逐行业边际最低成本的“皇冠”。

成本“躺不平”,扩产“扩不动”,越过15元/kg的盈亏生命线后,幸存者们的下一步筹谋是什么?

创新不是价值项,是养猪必须项

5月22日,在牧原股份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秦英林穿着黑色西服,打了一条浅蓝色领带。这一天,距离3月的盈亏平衡点已有两个月,距离牧原股份的“三十日危机”已经差不多有8个月。去年9月28日以来,公司被各种“小作文”包围,股价大幅下挫。白天开交流会,晚上开投资者电话会,牧原管理层的日常变成会议“车轮战”。如今,“至暗时刻”远去,业绩反转预期又令股价表现乐观起来。

秦英林在股东大会上的表态颇为冷静,他希望投资者不要在股价短期波动中丢掉信心,不要因为外界传言而恐惧,“给股东们带来利益是一项伟大的负担,你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行为,给牧原股份的经营者带来了信心”。

他将讲话的重点落在了“创新”上,这是秦英林养猪三十年以来的总结与思考。创新不是高高在上,带来价值项的行为,而是发展的必须,“这一点我们感受特别深,如果哪一段时间的创新少了,我们随时会从专业化大公司赛道上退后和落后”。只有对创新的不懈努力,才能反馈到公司的成本下降和利润提升。

某种程度来讲,秦英林把这种创新看成是“多么痛的领悟”。因为每一次创新要付出业务上的损失,1分回报也会带来0.8分的损失。牧原股份在业务创新上踩过坑,每次都感觉成功了,但回头一看又掉进坑里,“最终折腾的结果,总算比过去好一点”。

牧原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业务差距上的认知深度,国外育种、疾病管理、饲料营养研究和中国养猪有差距。秦英林形容:“发现第一名远远超过我们当期的状况,这就启发我们靠创新及经验让业绩达到它的标准,最终降低成本并提升利润。”

传统养猪需要算法等科技支撑,毕竟猪不会说话,上了规模的猪群更不会告诉你它们存在什么问题,“这个时候又需要我们掌握猪的微小变化——特殊的声音、体温变化,去觉察猪群会出什么问题,再采取什么措施方案来促进(它们的)健康”。秦英林说。

在秦英林看来,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多次疾病的洗礼,不同企业在疾病应对能力上存在差异,能力优异的企业具有发展优势。

养猪不赚钱,规模无意义

今年1月30日,在新希望2023年年会上,董事长刘畅穿着一袭红衣站在台中央。刘畅说,希望用二次创业的心态,同甘共苦,全力“修复新希望”。时间越来越紧,养猪是一场回归农业本质的“持久战”,要一分一分地抠利润。

新希望董事长刘畅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不到两个月,新希望高层便出现人事变动,公司副总裁兼猪产业事业群总裁陶玉岭被聘任为公司执行总裁,晏秋波、李爽为公司副总裁。陶玉岭专于养猪,晏秋波长于饲料,高管层少有两名直达生产一线的干部。这一变化契合新希望今年要抓的“饲料+养猪”主营路线。

5月底,陶玉岭第一次以执行总裁的身份出席新希望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

新希望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资料图)

这个皮肤稍显粗糙的北方汉子,说起话来谦逊又实诚,多次表达跟优秀的同行存在差距,充分与同行交流学习后,当下的思路就是养好猪,解决眼前问题,从生产思维转到经营思维。生产思维是更注重规模,“如果养猪不赚钱,那生产上再多讲究也是毫无意义”。

要把猪养好,解决眼前问题,首要是改进技术手段,解决疫情防控问题。长期养好猪,竞争优势靠育种。例如在母猪上做基因芯片,带来猪群遗传性能的提升。公猪在遗传性状上的改良表现变好,才会对断奶仔猪和育肥效率带来更快速的改良。

尽管“养猪不是高科技”的活,但一线生产员工却要会用高科技。年初的年会上,刘畅分享对AI(人工智能)养猪的看法,她认为育种要依靠先进的AI算法。究其根本仍然是一种更复杂的养猪降本方法论。

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是曲靖陆良县的一个农村娃。由于家里穷,排行老二的何祖训从小就帮父母养猪。养猪养了几十年,他也带领神农集团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猪企。5月底,他把猪养到了广西。5月28日,在那隆猪场竣工投产仪式上,皮肤黝黑的何祖训穿了一件灰色短袖。致辞之初,他照着发言稿念了几段,讲了两分钟后就把发言稿索性扔了。脱稿讲话倒是更能反映这个朴素汉子的内心,“我其实很少出省(云南省),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情怀,就是好山好水好猪好肉好生活的美好画面”。

神农集团那隆猪场竣工投产仪式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传统养猪有污染的一面,这是何祖训所不能容忍的。他现场给了在座高管一个“警告”:“我不希望听到(猪场)带来环境污染的事。”

至于如何保证环保不越红线,同刘畅一样,何祖训也提到了“科技感”,“神农一定要着眼未来的生物安全理念,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性,尊重科学”。

这一理念意味着大量的硬件投入,甚至是要动点脑的投入。以往养殖使用175W保温灯(分娩栏需要两个保温灯,合计功率350W),引入185W电暖板就能实现替代。相比功率350W的能耗,电暖板明显更低;制粒冷却风机增加变频调速设备,又能减少15%的颗粒冷却能耗⋯⋯

部分猪企不想扩张,活着的都了不起

今年年初,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感叹,这次周期超长时间的磨底,让所有从业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行业人士说了一句话“方向、现金流、成本、策略和速度是养殖企业要时刻关注的关键词”。

到了4月,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说:“在行业变革期,企业要尤其重视成本和资金:没有领先的成本,很容易被淘汰;没有足够的资金,容易顶不住持续亏损的压力。”

唐人神(002567.SZ,股价6.91元,市值99.02亿元)董事长陶一山也如此认为。上一轮猪周期,陶一山是最语出惊人的“预言家”:2020年9月,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47.95元/公斤,陶一山预言拐点就在2021年年初;2022年猪价将跌到20元/公斤时,陶一山称“甚至4元~5元/公斤都是完全有可能”。即使分析师言之凿凿地称肉价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但“最漫长猪周期”的齿轮已悄然转动。现在,陶一山表示,“我们并不看重猪价(的)一时涨跌,而看重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的趋势是经营质量更重于经营规模”。

说到此处,他有一段精彩的比喻:正如开着一辆满是乘客的大巴车在走曲折的盘山公路。一个成熟且有担当的企业家不能因为这一段路走得顺畅,就猛踩油门,也不能因为下一段路过于颠簸,就猛踩刹车,而应当怀有忧患意识,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

市场除了这些已上市的规模企业外,还有大量资本市场之外的养猪户。

新希望有一个观点,尽管猪价回暖,但头部企业修复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张空间有限。这时要关注警惕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扩张,如500头左右母猪的猪场,一旦有钱很快就扩产。

穿越这轮猪周期后,成都旺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拥有4000头母猪的存栏量。董事长江腾涛承认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但还没到扩产的时候。

他说:“没有‘子弹’了,能够活着的养猪企业都了不起。”

当然,市场的复杂性就在于非一致性的选择。有的猪企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有的猪企选择在低迷之际扩张资产负债表。

4月18日,中粮家佳康位于吉林省洮南市的66.24万头绿色健康生猪养殖项目正式开工。在2023年业绩报告中,中粮家佳康提出2024年公司将加快核心业务规模扩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