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丨强化资本市场对硬科技支撑作用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财经
财经 > 正文

权威观点丨强化资本市场对硬科技支撑作用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证券时报、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推出“提信心促发展 证券业贯彻落实‘两强两严’”系列第十六篇。

6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提出要全链条优化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支持,积极营造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深化政府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协同机制,加速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资本市场作为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重要枢纽,以高质量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以高效能科技金融,助力产业迭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风险投资推进硬科技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我国风险投资历经30多年发展,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并贯彻“投早投小投科技”理念,积极布局硬科技领域,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性技术突破。近3年我国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共有超1.5万亿元资金投向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和生物医疗领域。我国“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独角兽企业家数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且远超其他国家。同时,一二级市场衔接和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在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和生物医疗领域,VC/PE对上市公司的渗透率高达80%以上,超九成科创板企业上市前获得过创投机构资金和服务支持。

二是对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如科创板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发展,根据2023年财报数据,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402亿元,研发人员占比突破30%。在科技研发带动下,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4.7%。支持科技创新债券类产品不断丰富,科创债和科创票据存量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3000亿元。2023年7月正式推出的混合型科创票据,通过交易条款设定实现“股债混合”结构,大幅提升创新型企业融资灵活性。

三是加快资本集聚与产业集聚互促发展。产业龙头、链主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集聚现象显著,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近3年境内外首发(IPO)数量全国居前,融资总规模超1.4万亿元,协同创新生态圈逐步形成。同期,上述区域IT(信息技术)、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医疗、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集聚资本亦超1.3万亿元,推动创新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仍面临挑战

对基础研究重点领域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研发强度近30年虽增长近5倍,由0.5%提升至2.4%,但仍低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且科研机构超八成研发经费由政府支持,金融和市场化资金占比较少。

科技金融供给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我国风险投资对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支持相对较少,2021年至2023年我国VC/PE(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分别有3097亿元、1859亿元和1917亿元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占各年风险投资总额的比重未及三成。

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研发投入较高,但创新成果转化成效不够显著,且东西部科技金融资源分布差异较大。有研究指出,我国仅1/3的省份实现了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三方面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结合上述现状和挑战,就资本市场高质量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风险投资机构等对技术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前沿领域突破。基于当前政府、金融、产业和社会等多渠道资本持续流入前沿科技领域现状,进一步强化各层次资本功能定位:加强国有资本对各类资本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持续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科技创新源动力;加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资源整合作用,以优势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同时,以社会资本的加大流入扩大科技金融体系的整体规模。打造多层次基金集群,满足科技创新从成果化、产业化到生态化的全周期金融需求。

优化科技金融供给,打造立体式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一是在前沿科技领域重点赛道,加快服务模式从支持单个技术、项目、企业发展,向促进科技创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转变。二是聚焦产权“科创性”,结合相关特征及发展趋势,完善并优化产权评估体系,针对前沿领域技术专利、创新项目、科技产品,提升研判、估值、投资和管理能力。三是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围绕知识产权推出灵活债项、科技保险等产品,发展科技创新指数类产品,稳慎探索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帮助自主创新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助力创新企业度过成长关键期。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方面要加强一、二级市场有效联动。一是加速科技创新资产证券化,为创新型企业上市提供“绿色通道”,不断强化资本市场的科创属性。二是通过发展科创接棒基金、完善S基金市场交易机制等,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促使退出资金再次投入科技前沿领域,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在投资理念、估值定价、交易效率、优胜劣汰等方面,提高一、二级市场的协同性,不断优化并完善“投资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投资退出→下一轮科技创新投资”的正向循环机制。

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产业升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汇聚政府、金融、产业、社会等多元化主体优势资源,共建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平台。一是强化信息共享,加快科技创新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大模型建设;二是强化科技金融信用评估和担保机制,完善法律、财务等服务配套;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孵化效能,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高效完成资质申请、产权确立、专利转移等事宜,推动产业高端化、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编:李丹

校对:彭其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