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需求侧增长潜力还有吗?在哪里?机遇期多长?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周天勇:需求侧增长潜力还有吗?在哪里?机遇期多长?

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专栏按:今年3到6月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工作论文中,形成了《从供给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其对改革的要求》和《从需求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其对改革的要求》各2万余字的上下两部分研究报告,分篇陆续摘要发出。今天发出之十。

周天勇

2001~2011年,经济年平均增长10.45%;2012~2023年,经济增长逐步从7.9%降到5%左右,平均增长6.23%。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生产已经过剩,工业化也已经结束,未来中国经济再没有中高速增长的条件;这也是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按照均衡法计算2035年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5%上下的理由。是否如此,笔者认为需要客观地进行判断。

中国需求侧中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时代并没有结束

鲍莫尔的研究和经验数据说明,从农业农村向工业城市社会的转型,城乡居民对工业化物质财富的巨大需求,使生产体现为专业化、标准化和大规模。因此,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代;而工业品需求已经满足,工业化结束,进入服务业化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行。因此,关键是要判断工业化是否已经结束。

国内外学界、国际组织、外交事务领域经常有这样争论:中国是一个工业化结束了的高收入国家,还是一个工业化阶段没有完成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将在2020~2023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的工业化阶段是不是结束而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方面,存在着判断分歧。还有学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提前结束了中国的工业化时代,自“十二五”开始,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有学者判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带动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有的学者则认为,无论从主要国际组织的界定,还是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来看,按照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总收入和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比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就中国工业化是否结束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有学者提出,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仍旧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工业增加值,特别是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出现了过早和过快下降的状况,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高峰是在2006年的42%,下跌到2019年的32%,同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2.5%降到2019年的27.7%,这引起了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从产业的就业结构看,工业化阶段也远没有结束,有大量的工业化投资需求和劳动者家庭支出需求。2022年,与我们发展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就业比率为10%,高收入国家为2.92%,中国为24%,与同水平发展中国家相比还低24%,相差14个百分点,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从就业的组织形态看,正式在非企业单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就业的为35000万人左右,只占全国总就业的47.42%,低于国际同样发展水平国家65%的水平;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只有24%,低于同样发展水平国家50%的水平。农业就业比太高和就业工业化组织程度低,说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农村户籍人口分享发展福祉处在工业化的前中期

从发展水平上看,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水平过低;从发展阶段看,中国农村户籍人口享受工业时代财富的程度只到工业化的中期,城镇户籍人口也只是到了中后期。工业产能过剩和服务业比例提前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受前述扭曲体制的转移和挤出,对工业品特别是对资产性工业产品购买能力不足。

首先,现代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人口分享工业化生活和财富的地理载体。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迁移,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就是不断增加分享工业化福祉的方式和进程。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66.16%,户籍城市化水平只有47.80%,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样板发展中国家为80%。补上体制阻碍滞后的城市化差距,到达高收入国家85%的水平,再达到东亚发达地区95%的水平,总计可能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对2022年与中国人均GDP水平上下5000美元差距的16个国家进行加权平均,其城市化水平为80%。要赶上与中国人均GDP相当样板国家80%的城市化水平,将目前2.5亿左右规模的常住流动人口和2亿左右的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来,并彻底市民化,即使非常大的力度,最起码也需要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图1 2022年城乡居民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收入需求弹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其次,从耐用消费品居民拥有量和质量来看,工业化在农村还处在中期,城乡居民整体只进入汽车社会发展阶段的前期。一是当户籍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对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较强,即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收入需求弹性较高。从图2可以看出,2022年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高的是电动助力车为7.23,比农村的7.22还要高0.01。除此之外,只有汽车的收入需求弹性超过1,为1.37,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0到0.6之间,摩托车和热水器的收入需求弹性甚至为-0.87和-1.31。而农村家庭对汽车的收入需求弹性高于城镇,为4.05;对微波炉的收入需求弹性高达8.74,空调和排油烟机为2,热水器、摩托车、计算机的收入需求弹性为1.39、1和0.9。除了照相机以外,没有出现收入需求弹性为负的状况。

二是农村居民拥有水平与城镇居民拥有水平,数量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图3也可以看出,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方面,除了摩托车和电动助力车外,其他品种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是农村居民家庭的1~2倍,微波炉、排油烟机和计算机更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照相机是农村居民的8倍。而除了摩托车、彩电和计算机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汽车和其他大部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要远高于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从一般耐用消费品每百户拥有量来看,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照相机、计算机、微波炉、排油烟机、汽车和热水器的数量,分别是农村家庭的759%、254%、246%、216%、159%和126%。当然,也可以看出,洗衣机、彩电、电冰箱和移动电话等,农村居民家庭基本与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数量相当。但是,在质量、规格和功能方面的水平则城乡差距较大,其拥有存量中从城镇淘汰转移到农村的二手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比例也较很大。如果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提高,这一部分使用时间长和从城镇转移的老旧差汽车和耐用消费品,也需要以旧换新。整体上看,农村居民家庭对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还处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的水平。

图3 2022年城乡居民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拥有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住宅需要提升质量并进入更新• 汽车社会还处于前中期

农村居民住宅享受水平也还是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农村民居在房屋质量、功能组合、居住舒适度、屋内家俱、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处于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农村住房建筑工程上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砖混、砖(石)木、竹草土坯四种结构,其中砖混、砖(石)木和竹草土坯结构的数量还不少,特别是竹草土坯结构住房在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份占很大的比重。即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普遍存在着水泥标号低、钢筋粗细不达标、钢筋质量不高、地基处理不稳固等问题。屋内装修、家俱等提供的舒适和便利程度不高,居住功能方面相当多的农村宅院的状况是煤炉土灶、蹲坑旱厕、无洗澡间,冬夏季节房屋保温隔热性较差,排放污水、垃圾收集、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水平很低,供水饮水、社区环境、停车出行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不高。

住宅资产需求和住宅资产更新需求,即城乡住宅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建筑再工业化重建的需求很大。从城乡家庭住宅拥有和居住的面积以及舒适度看,总体上中国农村处在建筑工业化时代的前期,城镇也处在中期略过一点的阶段。从居民居住面积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美国人均为90平方米,欧洲为35~45平方米,日本、韩国在20平方米多一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1平方米。然而,中国居民居住在建筑质量、防火抗震、电梯有无及安全、屋内功能、保温隔热、市内装饰、舒适程度、购物休闲、社区环境和水电气网排配套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进程,并且可能需要住宅建筑进行再工业化。

中国城镇住宅可能需要建筑工业再建设。中国城市住宅建设与国际比较,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公司单一开发建设销售供给体制,导致住宅的高层和超高层化。城镇的这种居住形态,一是大部分地面商业街巷消失,实体工商业创业就业机会减少,人际交往被立体割裂,楼高间距密集,阳光采集不均匀,消费外买和线上化,生活有远离大地之感;二是高层和超高层楼大多为普通钢筋不含锰钒,钢筋框架劳损、水泥玻璃到寿命期、外墙层脱落、电梯老化、消防难度较大等,给居住安全带来隐患,并且风险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农村住宅的建筑工业化需求还很大,城镇中的许多高层和超高层住宅对建筑工业也存在着拆除后中低层化重建的巨大需求。

从家庭汽车拥有和使用看,中国农村刚刚进入汽车社会门槛,城镇也只是刚进入汽车社会的初前期。汽车与一般消耗性耐用消费品不同,对一个家庭而言,它属于资产类工业品,是生活向舒适和富裕迈进的象征。一个国家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是每百户拥有汽车20辆,汽车成熟社会为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150辆。从国际比较看,目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俄罗斯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00辆、150辆、160辆、156辆、100辆,中国2022年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43.5辆,城乡分别为51.4辆和32.4辆。中国整体上与欧美、日韩和俄罗斯等相比,差距还很大。

2020~2022年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影响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出于出行安全的考虑,也刺激了汽车的需求。2022年全国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对汽车支出增长的弹性为2.54,远高于其他一般耐用消费品的收入消费需求弹性。如果2035年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水平达到113辆,全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其中家庭汽车将达到6亿辆。2025~2035年,汽车保有量需要年均增长9.13%,考虑到每年报废退出量,则需要年增长11%。

需求侧中高速增长时间上有个可能会错过的窗口期

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这一阶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极为宝贵,机会不可错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1949年后的第三次人口增长期,但此后20年劳动力的积累量将在2035年后开始衰减,在此之前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人口优势为生产提供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在出现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前完成富裕社会的转型。二是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成本还具有一定的优势,规模化经济还能减轻资本收益率递减的压力,养老金成本在严重老龄化之前还相对较低,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强。三是如果在这一时期未能释放出充分的生产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能达到理想程度,积累的财富不够丰厚,这两个阶段性的比较优势就会减退或消失,从而很可能使我们丧失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机会。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aumol W.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the urban crises[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7,57(3).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