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破局具身智能零部件难关 打造“3分钟产业生态圈”
财经
财经 > 正文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破局具身智能零部件难关 打造“3分钟产业生态圈”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莉莉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上海人工智能四大创新融合载体之一,在上海市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经过5年产业积累,试验区已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核心零部件产业也有一定基础布局,产业链配套相对完整。为打破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过程中核心零部件这一关键瓶颈,试验区发挥龙头企业众多、科创学研资源丰富、产业空间充足的优势,正在积极推进补链强链,重点布局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机器人整机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加快建设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关键的产业集群示范区,打造“3分钟产业生态圈”。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纵观上海的人工智能空间布局,“4+X”格局已基本成型: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聚焦智能产业与科创融合发展;徐汇西岸智塔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加快政策创新和前沿产业集聚;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四大创新融合载体之一,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唯一一个被称为试验区的区域,‘试验’即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特点。”赵莉莉表示,“区域内拥有4.9平方公里的待开发区域和超过10平方公里拥有良好产业技术基础的区域,因此,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即尝试和验证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可行性。区别于一般的产业园区,试验区建设过程也融入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场景。”

赵莉莉进一步表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定位更偏向于硬核的“四智”产业,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新硬件系统、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运载系统等。同时,区域内大片待开发的土地,也为未来打造“三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全面汇聚的未来智慧城市样板间提供了基础。

数据显示,2019年成立的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目前已经集聚了超2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机器人与软硬件基础支撑体系细分赛道,包括非夕、节卡、达闼、钛虎、鲸鱼、利氪、桥田、铱新等一批知名智能机器人制造商和应用商、系统开发商,以及以奎芯、设序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基础硬件层与软件层典型企业。

2023年,试验区全域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市首批17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试验区近年来发展的一大成果即聚集了相当规模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并围绕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配套开展企业招引工作,从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集聚效应。”赵莉莉表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试验区要在2022年至2025年实现示范发展,力争累计引进国际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50家,培育8-1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和10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2026年至2030年,试验区将在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城市实践高地、新样板,打造千亿产业规模。

从地理位置上看,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位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一南一北”战略链接关键枢纽点,因此,天然具备资源双向赋能、承接溢出效应的优势。

赵莉莉表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最关键的工作即通过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汇集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资源来形成紧密的链接。在洞察和了解企业的痛点和难点后,试验区会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企业克服瓶颈。

“例如,不久前我们帮助园区内某个机器人企业和另一家生鲜肉巨头实现链接,在实验的环境下,让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协作臂帮助后者切肉。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而试验区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企业寻找广泛的应用场景。”赵莉莉说,“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众多科技型企业一般都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但探索商业模式、寻找市场的‘护城河’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企业率先切入了某个细分领域,却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效率和成本等问题,如同面临‘漫长的黑夜’。而试验区就是要做好‘陪跑’工作,陪企业一起熬到‘黎明’。”

在她看来,试验区“陪跑”企业,主要做好三大工作:一是为人才引进服务,包括解决落户、安居等问题;二是为企业拓展市场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探索商业化;三是充分聚集上下游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