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李昂
如果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汽车版图隆起的下一个高地极有可能诞生在川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川渝两省市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等4个“当家”产业列为共建方向。
随着其他三大产业接连闯过万亿,眼下到了汽车产业的加速时刻。
2023年,川渝两地生产汽车近330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最狂飙突进的当属新能源汽车,年产量65.2万辆,增长35.8%。两地汽车制造业产值达8100亿元,同比增长7.5%。
不只是川渝,放在全国来看,新能源汽车都处在加速期。前三季度产销量双双超过83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30%。特别是近3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占比均在50%以上,实现新突破。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200万辆,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今年年初设定的目标。
肉眼可见的,新能源汽车正在深度融入并重塑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至少有25座城市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支柱产业,并明确提出了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显然,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最终能够如愿。甚至可以说,淘汰赛早已开始。
“押注”川渝,底牌何在?
1
“买股”背后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工业领域是一个标准的“坡长雪厚”的赛道。
业内有一个经验公式,汽车行业对工业经济的拉动效应比大概在1:7-1:10之间,意味着汽车产出一个单位的产值,会相应拉动7-10个单位的关联工业产值。
而伴随着新一轮技术变革,老牌汽车城走向衰落,新能源汽车一路猛冲,此时,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像牵住了工业经济的“牛鼻子”。
所谓“大象转身”,重庆正是如此——2014年汽车产量全国第一,2016年达到315.62万辆的顶峰,但是随后却遭遇断崖式下跌,2019年降至138.3万辆,此后才在艰难的调整转型中慢慢恢复。
彼时的沿海地区,已经先一步嗅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机,上海特斯拉、广州小鹏、合肥蔚来等等,一批新能源车企落地生根。初代新能源汽车城群雄割据,重庆怎么抢地盘?联手是个方向。
2021年6月,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重庆市招商投资局相关负责人在当时曾喊话,“如果还不来重庆可能就会后悔,就像买房子、买股票一样,好股票会越涨越厉害,现在不买就会后悔。”如今“买股”近三年,重庆打赢翻身仗——今年上半年,重庆以121.4万辆汽车产量暂居全国第一。
这当中,新能源汽车已经差不多占到了1/3,同比增长了1.5倍。这背后除了引入赛力斯,并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问界品牌一路走高,重庆的传统车企长安汽车,其实也在积极转型,这两年陆续推出的长安启源、阿维塔、深蓝等新品牌,正逐步取代合资车的市场需求。
成都车展
如果说重庆的优势在于整车企业,四川优势更多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特别是在动力电池方面,可以说,四川已基本集齐整个产业链的“头部玩家”。要知道,四川锂矿石资源占到全国一半以上,绿电比例达80%,加之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凸显,“西进入川”几乎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龙头们的共识。
作为四川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核心区,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达101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就在今年8月底,宁德时代在宜宾的四川时代8期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产后,宜宾动力电池建成产能将达210GWh。
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在宜宾的二期基地
2
共时要素
时间倒回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给出了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统布局。就在这份文件当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
如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所言,当巨大的生产要素洪流在中国涌现的时候,空间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并再创造这些要素洪流,而支撑和再创造这些要素洪流的能力就表现在,我们能在多大的范围内共时这些生产要素。
从这个角度考量,川渝两地构建起的高速交通网络、社会知识创新机制、工业生产能力甚至于社会消费能力,都将在川渝两地有意加速之下成为支撑万亿汽车产业集群崛起的优势。
以氢能为例,现当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交通领域成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推动氢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早在2010年,四川就开始氢能方面的研发布局,先后出台相关规划和专项政策予以系统支持。川渝两地还启动了“成渝氢走廊”建设,2021年11月正式贯通,按照当时的规划,2025年前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
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川渝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超900辆,建成加氢站26座,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测试道路里程累计已超过2200公里。不止于此,建设成渝氢走廊还加速了两地间资源产业整合,以及企业间的互补合作。
比如,作为四川氢能产业发展的链主企业,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与成渝两地多个整车及零部件车企进行氢能汽车合作开发,并投资建设东方氢能产业园,聚合了两地一批产业链企业“抱团”发展。
此外,在中国汽车加速出海驶向“深蓝海域”的新征程中,川渝两地的区位优势和外贸优势也构成了在汽车出口领域的“长板”。川渝两地虽然地处内陆,但有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通道优势,链接世界。
去年底,重庆出台“渝车出海”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力争重庆整车年出口量占全国整车年出口量的比重达10%。按照这一目标,赛力斯和长安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赛力斯主要聚焦欧洲,长安汽车则重点看向中东和非洲。按照长安汽车的“海纳百川”全球计划,拟到2030年,其海外市场年销售量突破120万辆。
重庆,长安汽车大楼
重庆赛力斯汽车公司
3
挺进“下半场”
如果将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就是智能化。身处大变局之中,川渝不只是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更在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完善。当前,川渝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
着眼当下,布局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被认为是汽车产业的未来方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8%,未来又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早在2020年川渝两地就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及车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全面提高汽车产品智能网联水平,目前两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化配套率已超80%。
10月23日,川渝两地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
进一步抢占未来风口,四川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列为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抓紧补齐短板、挖掘潜力板,力争到2027年实现车联网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重庆也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3大主导产业之一。按照最新的规划,2024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要突破100万辆;到2027年,建成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工作,已有9个联合体获批开展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名单,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入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的新阶段。
川渝两地均有所获——6月公布的《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基本信息》,全国首批共有长安等九家车企进入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名单。
与目前已经成熟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相比,L3自动驾驶允许驾驶者完全放开双手且视线离开路面,不再需要时刻掌握车辆的运行和操作。因此,L3级别的智能驾驶也被认为是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分水岭。
7月,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出炉,20个首批试点城市(联合体)中,重庆、成都成功入围。从过去的封闭测试发展到先导应用阶段,这些城市将开展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等建设,形成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
下一步,川渝合作的目标瞄准“国家队”。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透露,将以川渝两地联合申创国家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川渝汽车产业互补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