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位列中国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捐赠人:以行业优势赋能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设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杨元庆位列中国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捐赠人:以行业优势赋能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设

近日,由明善道发起并编写的《2023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在京正式发布,2023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简称“青云壮志榜”)也同时发布。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入选,升至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第6名,位列中国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捐赠人。

学科建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是杨元庆高校捐赠的重要主题,也是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2015-2023年间,他以个人名义在国内的捐赠金额超3亿元,捐赠用途包括设立奖学金、奖教金,设立讲席教授,支持国际交流、科研攻关,建设科学计算中心和支持教学大楼建设,捐赠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持续大额捐赠代表,杨元庆捐赠团队接受了报告访谈,分享了捐赠背后的故事。以下为杨元庆捐赠团队的访谈节选:

1.我们注意到元庆给高校的捐赠从2015年以1000万在上海交大设立杨元庆教育基金、后向母校上海交大、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捐赠,去年底又向母校中国科大发起捐赠,他是国内极少数的高等教育持续大额捐赠者,您了解他持续捐赠的原因吗?是什么激励他?

元庆捐赠团队在向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捐赠方面,元庆是一位长期主义者。近年来,元庆长期关注支持基础科研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并以个人捐赠的方式持续为教育、科学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我们认为,激励他的是他本人对教育科研事业和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关注,也是出于他作为一名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我们注意到,元庆的大额捐赠用途主要用于计算机、数学这些学科建设,请问选择是基于什么考虑?

元庆捐赠团队元庆曾多次提到,计算机和数学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元庆自己在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于数学之“要”和数学之“美”,早在学生时代就深有感触。

他认为,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是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学等诸多应用科学的创新基础和源泉。数学不仅是我们认识和发现世界的工具,是培养求真务实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它更是科学之母,是所有应用科学的基础和源泉。比如,现在飞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科技,都是以数学分析和数学模型作为基础。

因此,数学科学的发展、数学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我们国家在数学这门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更关乎到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关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而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通行语言”。编程等计算机学科的入门课程,已经越来越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课,成为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无论是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还是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计算机作为工具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推进,因此计算机已经越来越像数学学科一样,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础。

元庆认为,企业家的大额捐赠对于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攻关突破、提升基础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科研基础设施的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虽然非常重要,但近年来由于就业和收入压力等现实原因,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一直不是很多优秀学生的首选专业。长此以往,会让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失去坚实的地基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丘成桐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大家,选拔天资聪慧的少年学子,因材施教进行培养,让他们从小立大志,心无旁骛做学问,元庆认为这非常可贵,也需要长期耕耘,他希望能够通过捐赠为这样的事业尽绵薄之力。

3.我们注意到,8时间庆向高校发起6笔大额捐赠,捐资用途包括设立奖学金、奖教金设立讲席教授支持国际交流、科研攻关建设科学计算中心和支持少年班学院大楼建设, 请问您认为捐的最有效(带来影响/改变最大)是哪一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什么方式或组合比较好?

元庆捐赠团队以上提到的捐赠资金的用途,是基础科研创新体系中的“一体多翼”,每一项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只要是对国家基础科研发展有利的举措,元庆在捐赠时都会考虑支持。

如果说最特别的一次捐赠,是2021年他在母校上海交大125周年校庆时,个人出资1亿元人民币,采用联想最先进的高性能计算产品与技术,为上海交大捐建了一座全国高校算力最强的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2021年12月,“杨元庆科学计算中心”在上海交大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内正式启用,这套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集群,被命名为“思源一号”——既代表了元庆对母校培育的感恩和思源之情,也承载着他希望能够以此助力国家基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情怀。

在上海交大125周年校庆仪式的演讲中,元庆曾经用“情”、“能”、“愿”来表达他对这次捐赠的初心。所谓“情”,是他自己当年在交大计算机系读书时,全系唯一一台电脑是校友王安博士捐赠的,为当时的学生们打开了神奇的大门。那时他就种下梦想,将来要如王安校友一样饮水思源,回馈母校;所谓“能”,而且联想在全球首创的温水水冷技术,让联想的高性能计算机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的典范,以行业优势赋能高校科研;所谓“愿”,是因为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高水平的高性能计算能力是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必不可少,且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气候变化、先进能源、天体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涉及到密集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的学科领域,有了“更快、更强”的算力加持,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取得更多的创新突破。希望他的这次捐赠,能够助力母校和国家在基础科研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培养更多顶尖科研人才。

作为国内高校算力最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思源一号为上海交通大学推动包括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在内的多领域研究重大发展,加快解决气候变化、疫情威胁、能源危机等全人类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强大算力支撑。举例来说,2022年5月,全球科学合作项目EHT(事件视界望远镜)发布了银河系中心具有太阳400万倍质量的黑洞“人马座A*”的图像,这是继2019年首次发布来自M87室女座椭圆星系中心的黑洞图像之后,这个项目的第二个重大科学突破。“杨元庆科学计算中心”内的“思源一号”高性能计算集群在数值模拟与图像生成中参与了大规模计算,为最终生成黑洞图像贡献了强大算力。

4.我们注意到,元庆目前捐助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现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元庆认为,有哪些交叉学科也值得关注?

元庆捐赠团队:学科的交叉领域,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机会。随着“AI+计算”的协同发展,在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很值得关注。

5.对于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明确学科方向、汇聚一流师资、建设研究平台是三大要件,您认为目前高校最需要的外部支持是什么?作为捐赠人/企业,能为三要件带来哪些输入?

元庆捐赠团队三者都很重要。元庆对高校的捐赠资金用途,也主要投向这几个方向。例如,2015年,元庆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人民币,设立“杨元庆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系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支持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2017年2月,元庆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了1000万元人民币,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元庆教育基金”,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同时,设立了“杨元庆顶尖科研奖学金”和“杨元庆卓越讲席教授”,奖励学术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和教授;2020年3月,元庆再次以个人名义向中国科大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中国科大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并推动学校公共卫生研究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2022年9月,元庆向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捐赠,主要用于聘请知名数学大师和讲席教授到求真书院授课,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同时支持求真书院的学生和教授进行学习和交流,促进学术成长和知识传播等。

作为企业,联想集团也积极与高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从科研方向、科研效果、人才培养等方面,高校需要来自企业的大力支持。从产业共性关键问题上抽象出来的科研问题,可以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方向。校企联合攻关,可以加速科研效率,提高成果产业转化的效果。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可以帮助高校培养更有实战经验、产业视角、全球思维的人才。

6.迄今,元庆最早捐赠并启动的教育基金已持续8多了,请问成效如何?

元庆捐赠团队元庆向上海交大捐赠的“教育基金”,2015年5月成立。用于资助计算机系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支持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根据校方提供的报告,2015年基金成立以来,截止2023年,共奖励了优秀本科生65名,优秀硕士生21名,优秀博士生24名,孙永强青年学者奖(优秀青年教师,3年期)9名。

中国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使用,则主要面向中科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据校方提供的报告,截止2023年,计算机学院共计奖励优秀本科生48人次,博士生24人次,卓越讲席教授30人次。数学院共计奖励优秀本科生56人,博士生28人次,卓越讲席教授12人次。

7.以元庆向高校的捐赠为契机,联想集团跟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请问联想的产学研合作最开始于什么时间?主要为了解决哪些研发问题?的捐赠对联想的产学研合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元庆捐赠团队早在1998年,联想集团作为国内首家企业赞助了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首届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 元庆时任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参加论坛并发表主题报告。YOCSEF为青年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促进成长的舞台,有众多高校的青年学者参加。从此,联想与高校走上了产学研紧密合作之路。

产学研合作需要解决研发中的哪些问题:产学研合作,需要校企携手解决研发中的广度、深度和转化问题。从广度来看,高校具有更加广泛的科研探索能力,帮助各个科研领域寻找理论突破机会,不少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诞生于高校。科技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前沿科研动态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战略。从深度来看,高校可以在某些场景和细分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做到单点极致突破。而企业可以在产业、系统、部件等制约因素下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断突破可用技术极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价值。最后,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是产学研各方都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联想聚焦人工智能、智算平台、智能设备核心部件、智能服务与运维等领域,依靠一流技术团队,基于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和中长期产业化机会等优质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一言以蔽之,“高校和企业要联在一起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源源不断孵化有技术领先性、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作为一家全球化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联想不仅设立了“联想研究院-业务部-联想创投”三级研发体系,并且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核心专利与技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联想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校企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产出了大量成果。例如,2021年4月,元庆个人出资1亿元为母校上海交大捐赠了“思源一号”高性能计算中心,其算力位居中国高校第一,具有超高计算密度与功耗密度、绿色节能、能源可循环利用三大技术特色,为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建成半年后,“思源一号”便参与了银河系中心超大黑洞“人马座A”的图像生成,为这个重大科学突破贡献了强大算力。另外,联想集团和上海交大联合课题组基于“思源一号”高通量材料智能计算方法,实现了高亮不锈镁的成功研制和首次商业应用。

元庆向中国高校的捐赠,是他个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并非为了达成校企合作刻意而为。他对高校的捐赠行为,的确有利于增进联想跟受赠方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而为联想跟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