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每天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常态,为了在职场与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常常需要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面对层出不穷的压力与挑战,心灵与身体都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外在的紧迫与自我的责任,高压让越来越多的人被推向了健康的边缘。心肌梗死这一“隐形杀手”悄然潜伏在忙碌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首位,现有心血管病患者高达3.3亿,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近年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因急性心肌梗死而面临生命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常常感到措手不及。因为可能留下的长期后遗症、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乃至生命的直接威胁,那份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与无助,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楚。
为普及心肌梗塞防治知识,在今年11月20日中国心梗救治日,腾讯新闻一格工作室《超级问诊》系列疾病科普节目,携手樊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2024世界心梗日推出纪录片《找回流动的生命力》,旨在用真实案例和专家见解,让大家建立疾病科学认知,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视角下,重视起疾病与日常生活状态的重要关联,及时动态调整生活的“底层框架”,积极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可能。
“效率医疗”:在心梗急救中与时间赛跑
ARIC(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监测研究考察了美国20年间AMI(急性心机梗死)住院治疗的趋势,在1995年至2014年,急性心梗年轻患者的入院比例从1995年至1999年的27%增加到2010年至2014年的32%。年轻人长时间的加班熬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缺乏必要的休息与运动,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进一步诱发了动脉粥样硬化,为心肌梗死的发生埋下伏笔。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在节目中提到,心梗患者在进入急救室后,如果心脏已经停止,需要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建立循环。“心梗有两种情况,在心脏没有停止跳动的时候,还可以争取到时间机会,但是有时候心脏突然停掉,就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而这项急救技能最好能够进行全民培养。另外,在病人转送时要呼叫急救车,而不是冒险利用私家车,因为一旦私家车上心脏停跳了,就没有办法采取急救措施。”
心梗发生后,我们需要首先做到畅通的病人转接和输送,实现“效率医疗”。王院士认为,急救过程需要分为院前、院中和院后三个部分。“人得病刚开始发生在医院的概率是低的,多数发生在家里。如果心跳没停,神志依然清楚,就要及时呼叫救护车就诊。如果神志开始没了,就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脏按压,直到救护车医生到现场进行专业指导。”
持续不断按压,维护好大脑供血,这是院前的部分。而到了院中,我们需要争分夺秒进急救室,开通梗死血管。到了院后,维持好健康的生活状态,坚持吃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是降低复发可能的重要举措。“复发的原因很多,但很大情况下,是没有坚持生活方式的改变。”王院士说。
心梗年轻化:忽视健康信号与讳疾忌医的代价
心梗的发生概率,随年龄而增长,因血管退化而增加,但恶劣的生活状态,持续挑战身体高压线,漠视身体给出的红色预警信号,是心梗发作年轻化的一大缘由。从动脉硬化发展到冠心病,并最终导致心梗。
42岁的阿明,曾经是一名戏剧演员,八年前在感冒的情况下坚持演出,并在奔波回老家后发生心梗,半夜一点多在急救车转送下去往医院进行手术,后续在医生建议下放弃舞台,成为全职宝爸。他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正是因为觉得自己没用,才要证明自己有用”,一身倔强的他,在血压达到190时依然鞭策自己排练。因为喜欢演出,沉浸于排练而“不舍得睡,有点熬夜,一直连轴转”。喜欢短跑、跳舞的阿明曾经以年轻为“资本”,在喜欢的领域“奔驰”“拼命”。
许多病人抱着“讳疾忌医”的心理,在身体发生不适时避免去医院,或者在好转时擅自减少用药,用掩耳盗铃的方法忽略疾病发展情况,阿明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提醒加药,提醒我是个病人的时候,我会很抵触。”他说。
王院士提醒道:“不能认为吃太多药这辈子就离不开药了,不能这么想,因为血压带来的危害比那片降压药要大的多。”“许多病人锻炼身体、吃素、运动增加后,就把药停掉了。不是吃药就会依靠药,而是你的血压需不需要药。”
从绝望到重生:心梗患者的认知重塑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蒋峻在节目里说:“就目前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严重的并发症还是难以避免的,还是有一定概率会发生的,但从医生角度讲,最好病人不要到那么严重才来,或者退一步来讲,不要有病了才来,而是要做好预防。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真的生病后也要更早来到医院,这样风险更低、获益更大。”
因为发病时间过长,阿明的心功能受到损伤,从街的一边跑到另一边避雨的路程也会晕过去,这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孱弱,并用消极的状态面对生活。事实上,“心梗后的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并慢慢恢复到比较健康的状态。”蒋峻医生说。
“身体是诚实的,我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现在比较慢,不再着急,不再去追求那些短暂的多巴胺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得到和失去,不用把得失看得太重,不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在生病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心情抑郁,现在的阿明已经能够正常就医复查,与自己的身体自洽。他认为,生命也需要一点喘息的时间。
关注心肌梗塞,找回“流动的生命力”
“在流动不息的世界中,社会节奏推动着我们在各自生命之河中奔腾,然而却时常忽略了生命深处的这条健康之河。”在深入探访浙大二院,了解心梗患者的心路历程后,节目嘉宾樊登感慨道,“当我们拒绝无休止的奔波,享受一次深深吸气与呼气之间的片刻宁静,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滋养,生命,才能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
纵观心梗的众多高危因素,血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超级问诊》健康沙龙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也解释道:“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参考的目标值、风险值不同,血脂一旦突破阈值,就会从正常人变成病人。”
“血脂为什么难管?一个是因为不痛不痒,不主动筛查不知道。另外一个,对每个个体来说,血脂控制的理想值、目标值不一样,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就要对应到中危、高危的指标,而病人如果没有经过培训就不知道这些知识。”
“我们要让病人先做化验、做筛查,才知道他的血脂水平。有了合理、科学的化验单,才能让他知道血脂水平理想不理想。当患者知道自己不在正常范围内以后,才会去寻求治疗和管理。而医生也要根据化验单,告诉患者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诚然,在快节奏的时代下,心梗的威胁让人心生畏惧,但只要能够正视身体的预警信号,及时干预、正确治疗,生命中的“阴霾”总会散去。从窒息的绝望到破晓的重生,在“奔腾”的社会时钟中找回“流动的生命力”,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在健康的生活状态中拥抱幸福,每一位心血管守护者的付出也因此变得价值非凡。
让我们共同关注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关心自己和身边人的心脏健康。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携手守护心脏健康,让生命之河永葆流动的力量,共迎健康灿烂的美好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