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11月27日,由凤凰网、剑南春联合主办的2024新经济科创论坛于合肥召开,本届主题为“徽聚新生·万里同春”,共同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经验分享,共同关注科创产业链的升级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新方向,探讨资本市场助力科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此次论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以“合肥创新发展模式分析”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合肥是“赌城”?
唐杰表示,网上戏称合肥是“赌城”,好像合肥赌的投资项目都赌对了,所以合肥就发展了。真实的合肥是赌成功的吗?为了更好地研究合肥的特性,唐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找了南通、东莞和佛山与合肥进行比较研究,“都是万亿GDP的城市,规模差不多。”
“可以看到过去二十年,合肥表现出了持续稳定的追赶过程,合肥的起点明显低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通市,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和佛山两市。但从目前情况看,合肥的经济总量追上了南通、东莞,和佛山差距也明显缩小。从结构上看,合肥的结构可能更加优质。这是一个典型的追赶趋同过程。这个过程应当引起的讨论是,合肥做对了什么?是不是有可能存在着‘合肥模式’。”唐杰说。
谈到很多人对“合肥模式存在吗”的质疑声,唐杰表示,从四座城市的比较当中的另外三座都很优秀,但是过去二十年,合肥的发展确实是更快一些。合肥和另外三座城市的发展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从图表中可能看到,四座城市都经历了依赖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而后是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今都致力于向高质量创新型发展转型,更多的创新引领,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整体看,四座城市的转型都在表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靠便宜,廉价不再能支撑我们的经济成长,持续的经济增长唯有要靠创新。
那合肥是如何走向创新的?唐杰分析认为,除了上述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经济学研究之外,应当更多地引入了有关城市特殊性研究,空间经济学和创新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特殊性更好的理论工具,这其中包括了区位优势与产业空间聚集构成了追赶,城市贸易成本和产业基础设施变化产生了本地市场扩张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城市市场规模扩大的带动作用,以及产业组织和技术升级的影响,当然政府政策,激励机制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也会有利于创新增长。更广泛地说,一座城市的创新文化、公务员素质,人力资本水平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说到政府作用,应当提到 “一位安徽老领导讲的故事,说安徽二十年怎么就从一个农业大省走向工业化的,用四句话讲了安徽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的。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大海般的胸怀,冰山般的冷静,初恋般的激情”,充满了诗意和厚重的思考。坚定与胸怀讲清楚了楔而不舍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冰山般的冷静讲清楚了面对投资风险的严谨,没有了痴情肯定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唐杰指出,所谓模式是外来语,含意是可以重复发生的事件及构成事件的要素。凡事都有偶然性的,但可以重复的偶然性,可不断地重复,它应当有内在的规律性。合肥的成功看起来有内在的规律性。
合肥不再偏远
唐杰在进行四座城市的比较中,按照要素类别做四组分类,包括了十二个指标。第一组是空间区位和城市群协同;第二组是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和升级;第三组是知识创造和知识外溢;第四组是政府和市场关系。唐杰示意性地对四座城市四组十二个指标进行的打分。其中,从X-√为改善性指标,10分;√为因素相对较强的指标;√-为不够强;x为相对较弱,满分为120分。四座城市中合肥的分最高,112分。其中合肥的省区首位度指标高于其它三座城市。合肥是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安徽的约26%,反映出合肥在省内的重要性,资源配置相对其它地市有优势。另外三座城市经济问题占各自省份的比重均在9%以下。除此外,“比如第一个城市群协同指标,合肥得分最高,这反映出过去二十年合肥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上升与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合作更加紧密,合肥不再偏远,这是合肥发展的天时。从横向向右看,合肥改进性因素最多,所以得分高。从地利上看,合肥的空间位置不变,但是从国家铁路网的盲肠,升华为高铁时代的枢纽,成为天下四方之中心。凸显了合肥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合肥实现了产业从低向升级无缝衔接
改革开放四十年,相对于广东、相对于江苏,安徽以及合肥是后起的工业化省区和城市。但是至迟到本世纪初,合肥在大规模生产领域形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大到强的家电中心的转型,安徽省崭露头角成为新兴的汽车制造基地。这可能是从外部看合肥、看安徽的研究关注不多的重大变化。合肥先有电冰箱,电视机,才有芯屏汽合,表现出传统产业形成了规模化优势,并奠定了更上一升楼的强有力基础。由此开始向产业链上端攀登,从短产业链向长产业链伸展,芯屏汽合因此成为产业高端化抓手和标志。这样的转型发展与顺畅的产业衔接,确实是超过了南通,也超过东莞和佛山。
合肥创新性产业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从目前来看,合肥大概是这四座城市创新产业发展中进展最快的。从芯屏汽合快速向半导体产业迈进,向人工智能迈进,大力探索量子产业和核 聚变产业的进步着实让人有目不睱接之感。从这点来说,合肥和深圳更相像,从产业的科学前沿性看似乎已经超越深圳。从此意义上说,合肥从传统产业规模化起步、向新兴产业迈进,推动创新产业崛起的三步曲确实是坚实有力。南通为什么慢慢被合肥追上?从传统产业向新产业的转型过程慢了一些可能是个原因。在现实中,东莞、佛山两市的产业升级转型见事早,下手快,但是相对合肥,可能是力度还是弱了一点。
第三个是如何把沉默的知识和科学融为一体,把科学与工业技术和工艺贯通,这是产业化快速成长的方向。在现实中,工业生产中有着与科学发现不同的规律,科学发现以可编码知识为主,工业化过程则有着大量不可编码知识,实现可编码知识和不可编码的沉默知识之间的融合,是创新时代需要解决的难点。就现有情况观察,合肥作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对科学不陌生,相对其它三市有明显优势。合肥科学家、企业与政府,特别是创新企业家对实现科学知识的产业化的前景采取更加积极拥抱的心态,应当是在合肥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最后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合肥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体制机制构建方面的进步速度,在四座城市中应当是最快的。当然,过去的起点低,改进速度往往会快。广东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东莞和佛山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客观上说,转型机制的进步就会慢一点,但应当看到,过去五年,过去十年,合肥市场经济发展很快,这即表现在,合肥的市场主体数量从落后到赶上了东莞和佛山。也表现在,合肥政府更善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有为政府与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三者结合的能力更强,操作水平更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四座城市中,合肥的研发投入占比最高,其次是东莞,再其次是佛山,再其次是南通。这既是政府重视创新的表现,更是创新企业创新积极性迸发的表现。政府推动了大规模的产业更替,推动了创新过程,但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并不是政府而是受到市场竞争激励的创新企业。
合肥模式可以持续吗?
唐杰最后分析合肥的发展时表示,合肥在过去二十年,以冰山般的冷静和初恋般的痴情,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和鼓励新兴产业崛起。形成了一个政府透过市场化的方式发挥有为作用机制,这是在四座城市中,合肥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最大,发挥作用效果特别突出的重要原因。
合肥模式可以持续吗?在大规模工业化,在产业技术比较慢慢成熟的时候,政府的决心和政府的引导能够有效推动创新,从过去二十年情况看,工业化时期,政府可以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这源于跟跑并跑过程,可以有足够的样本进行观察比对和改进。从一定意义上説,这仍然是后发追赶模式的一部分。未来从跟跑并跑走向并跑和领跑,可观察比对的样本会越来越少,决策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风险,从科学走向产业化距离会更长的时候,政府推动模式是否依然有效呢?应当有待进一步观察,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当然,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观察,离不开实践。
我们都知道可控核聚变,应当是人类解决能源发电终极方案,但是面向未来仍然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和巨大创新风险。走向未来的路可能还很长,如何保证合肥模式在新的赛道上取得成功呢?目前,安徽几大国资和中科院合作成立了“聚变新能”公司,开始了新探索。这个探索可能会长达二十年,安徽省与合肥市的国资在超大规模超复杂的科学产业化探索中会还能成功吗?耐心资本可以耐心二十年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院士进行访谈。院士给了一个大俗极雅的回答,大凡科学发现,复杂科学产业化的过程,都不会是一个单一的目标,一簇科学发现会带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化成果。科学产业化过程,沿途下蛋是大概率事件。类似于核聚变这样超级复杂的科学产业化过程,即使是十年、二十年还不能够实现完全商业化,但是在创新过程中,沿途产生一系列突破性的阶段性成果,可能会创造出一系列产业化机会,其意义一定是巨大的,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直接间接前沿引领带动作用可能会是难以计算的。只要坚持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相结合,应当创造出科学与产业融合的机会。所以我们期待着合肥模式能够以冰山般的冷静走的更远,取得新的成功。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