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多个城市掀起“退地潮”,什么信号?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太突然,多个城市掀起“退地潮”,什么信号?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退地潮”,覆盖一二三线城市。

一大批开发商,演绎着相似的动作:

左手接二连三退地,回笼大笔资金,右手却在拼命拿地。北京、深圳、珠海等地,“地王”接连诞生。

这不寻常的一幕,像极了大事发生的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

谁在抓紧时间,疯狂“洗牌”?

楼市,又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一顿操作猛如虎,全国各大城市的凶猛“退地潮”,突如其来。

在武汉,央企华侨城出手退地。在曾经规划为“比肩上海虹桥”的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华侨城曾计划打造高端商务办公、体验型街区商业、星级酒店、室内主题乐园、住宅等多种业态的地铁上盖TOD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240万㎡,总投资上百亿。这里的房价也一度冲破3万大关,是当时武汉新房均价的两倍。

如今,现实骨感,繁华落尽。华侨城一则公告显示:“地标”地块在停工多年之后,重新“回炉”。政府部门拟通过“收、调、供”联动方式对其进行收储,并将原商办为主、住宅为辅的建设指标,调整为住宅为主、商办为辅,调规后的土地进行公开市场招拍挂。

华侨城还表示,届时将通过招拍挂方式参与调规后的土地竞买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房企觉得当初拿地的条件,现在已经开发不动了,要跟政府重新“谈条件”。

退地,是为了更好地拿地。华侨城表示,就算到时竞拍不成,也获得了收储补偿款,补充现金流。怎么看都不亏。

类似的“骚操作”,不光是华侨城在玩,全国的开发商都正在趋之若鹜。

——在广州,越秀地产自8月份以来,已经完成了“退地三连”。分别是白云区广龙地块、番禺区暨南大学北侧地块以及海珠区大干围地块,块总价超过135亿元。

——在北京,一宗万科8年前拿下的海淀地块,7月底重新挂牌出让,被保利建工联合体斥资89亿拿下。即便是在寸土寸金的帝都,这也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大交易。

——在南京,拿地2年后一直没动静的人居森林G41地块,逐渐传出了“退地”的风声。有房产博主咨询相关部门,得到答复是:确认已退地。这宗地块涉及拿地总价21.2亿。

——在西安,今年公布的二季度存量住宅用地名单上,大家惊讶地发现,2021年的浐灞地王、曾经的西安楼面价第二名,至今未动工,竟然已经黯然申请退地了。

——在温州,开发商更是创造了一个“神话”,鹿城城发公司去年6月拿的地,今年9月已经退了,“后悔药”吃得真快。又一次诠释了城投平台的效率。

——在福州,华润完整上演了一部“琼瑶剧”。一宗2014年拿地、2022年才交付的地块,到了今年,华润申请退地。结果,10月份地块重新上架开拍,您猜买家是谁?

兜兜转转,华润又买回来了。当然,前后最大的区别是:用地控规调整,增加了住宅用途。

发现没有,这一次的“退地潮”,主力军都是“国家队”。

从越秀到华润、华侨城,乃至温州鹿城城发这样的地方国资平台,即使是万科、中北金基,也跟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不差钱”的开发商,为什么像集体吃了“后悔药”,上演退地狂潮?

答案其实说穿了也简单。

——无非是站岗了、拿错了,觉得自己吃亏了、开发条件太难了,所以跟地方重新谈条件“讲数”了。

你看这些退地的地块,不少是2021年拿的,开发商也稳稳站在了高岗上,被吹了个透心凉。

比如越秀地产退回的3宗地块,就全都是2021年到手的。当时以身作则,体现担当,现在才发现英雄真的不好当。

这3宗地块,都属于“画饼重灾区”。图纸是丰饶的,配套是贫瘠的,去化是吃力的。

只不过,开发商有实力找政府谈条件,奔着“画饼”冲进来的普通购房者,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道了。找谁哭去?

又比如西安的例子。德美置业退货的这块“浐灞地王”,楼面价达到了1.5万元/㎡,还附加一堆配建、代建和配套,实际拿地成本远不止这些。但现在放眼一看,周边在售新盘价格才1.5-2万元/㎡不等,新的项目拿地楼面价7400元/㎡左右,只有它的一半不到。这还怎么玩?

哪怕不开发扔在那里,都已经是亏麻了。

再看南京的例子。中北金基在拿地的时候,人居森林新盘的价格预期是3.5万/㎡以上,所以才会按2万/㎡的楼面价,当时并不算贵。如今呢?2024年人居森林已经出现单价2万+的房源,直接击穿了地板价。

这里头站岗最久的,恐怕还是万科的案例。

在中国有史来地王最密集的2016年,北京楼市疯狂上涨,年末更是上演土拍大战的最高潮。各路开发商疯狂举牌,起拍价44亿的海淀永丰19号地块,很快冲到了最高限价59亿。

最终,万科为了拿到这块地,不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地块必须全部自持租赁。

这也意味着,既不能引入合作开发,全靠自己掏钱,也不能卖房回款,只能靠出租回收租金。有人计算过,即便不考虑建安、财务、管理及融资成本,至少需要30年才能回本。

所以,最终退地“解套”,相比也让万科彻底松了一口气,逃出生天。

当然,政府的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绝对不可能吃亏的。一方面,现在形势已经变了,当初按自持、商业性质挂牌的土地,现在调整规划,增加住宅用地,谁也说不出个“反对”来,还能多挣一笔土地出让金。

比如北京海淀区的那一宗“回炉”地块,与8年前出让时相比,其挂牌价和上限价格几乎翻倍,最终由保利和北京建工联合体以89.01亿元竞得,溢价率3.5%。

福州、南京退地“回炉”之后,都重新调整了规划。南京人居森林地块就把容积率从2.8降至1.5。

另一方面,让部分开发商“解套”的背后,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不少城市退地都不是简单的“金额退回”,肉烂在锅里,退地的钱还得再买地。

比如广州,全国首创了“地票”制度。退地补偿方式是等值的应付票据。开发商需要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内使用“地票”买地。本质上不是退钱,而是换地。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地方和开发商都不吃亏,那么到底是谁吃亏了呢?你懂的。

不过,当下帮助楼市“止跌回稳”已经成为最大共识,对地方来说,比起跟开发商谈条件、计较三分二厘的得失,确实还有一件更紧迫的事情:

土地财政保卫战,已经彻底打响了。

这两年,土拍市场的大旗,一直是央企和国企在扛。在高强度的花钱如流水之后,造成一个结果就是:

国家队也没有余粮了。

今年上半年,国企开发商的利润表也相当吃力,利润下滑、亏损扩大,尽显疲态。“退地潮”背后的操作,就是让它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重启“冲锋”模式。

翻一翻今年各大城市的账本,紧迫感已经跃然纸上。

以2023年的土拍收入(涉宅地)为基准,今年前11个月,22个集中供地的城市里,只有1个城市提前完成目标——福州(136%)。

完成率在80%以上的,也只有3个。包括福州、济南(87.2%)和北京(81.7%)。

完成度50%以上的城市只有9个,还不到总数的一半。长沙、广州、南京、成都、郑州作为省会“老大哥”,卖地金额还不到去年的一半。

武汉、长春、重庆和青岛,完成度甚至不足30%,已经亮起了红灯。

前阵子,财政部公开1-10月份的财政收支情况,一组数据引人注目: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6971亿元 同比下降22.9%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还能凭着厚实的家底“渡劫”,很多小城市已经扛不住了。

从景区特许经营权,到公共停车场经营权,再到机关单位食堂经营权……地上能卖的都卖了,有人甚至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天空。11月底,山东省平阴县“挂牌出让”低空经济30年特许经营权,从“卖地时代”跨入“卖天时代”,背后就是一笔无奈的财政账。

一些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也经历了剧烈的“两连跌”。比如杭州,在“十三五”期间土地财政依赖度(卖地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度高达140%,前年跌到119%,去年77.5%。

今年前11个月,杭州的土拍完成度只有57%,估计这一比例会继续大幅下降。

急速下坠的感觉,属实刺激。

11月底以来,一线城市率先吹响号角,各地再次拉开了“卖地潮”的大幕,地王开始频频出现——

在上海,11月28日保利发展33亿元夺得浦东唐镇板块单价“地王”,楼面价44008元/㎡,溢价率高达26.56%;

在北京,11月29日中海地产以153.32亿元的总价格竞得朝阳组团地块,打破北京土地出让记录,成为新的“总价地王”;

就在同一天,绿城以总价17.16亿元竞得东新单元XC0607-R21-39地块,楼面价约36568元/㎡,成为板块新地王;

在深圳,12月2日华润置地&中海地产联合体以总价185.12亿元拿下深圳后海金融总部基地地块,溢价率是恐怖的46.3%,刷新了近十年深圳涉宅地块的成交总价;

在珠海,12月3日国企华发股份以34.5亿元总价,折合楼面价16007元/㎡,刷新了珠海主城总价“地王”纪录。

在广州,整个12月,计划推出23宗宅地,预计带来超过26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

地王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市场反应却是平平,没有过去那股气血上涌的感觉了。人们感觉到,这次似乎不是牛市的前奏,而是城市正在拼命“回血”的冲刺。

也许,这恰恰是“土地财政”回归本质,成为城市收入的一个正常的科目,不再与疯狂相关,而是彻底翻篇了。

地王虽在,人事已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