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院仍在探索一种能在中国复制并铺开的运营模式
2024年12月16日,天津市卫健委公告,天津鹏瑞利医院获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是一家外商独资医院,定位三级综合医院,投资总额10亿元,床位数500张。
“医院将很快开业运营,成为中国首家开业的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相关负责人向《财经》介绍。
从9月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等九地,放开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后,有三地公布成立独资医院。除天津,11月9日,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宣布计划建设独资医院鹏瑞利国际医院;12月6日,绿叶医疗集团与深圳市卫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
按照11月29日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印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要求,外商独资医院可以开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不得设立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血液病医院。
与以往不同的是,《试点方案》要求独资医院级别是三级医院。 这表明国家卫健委鼓励外商独资医院参加中国的医院评审评价。以往很多合资医院并未参与中国的医院评级。
No.1
哪些外资在加码
三家宣布的外资独资医院,天津和广州的两家投资方都是新加坡鹏瑞利集团。
此番有望率先开业的独资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打造的是一家综合医院。同时,院内设有国际部,专注于提供健康维持、慢病管理等定制化医疗服务。
天津鹏瑞利医院是天津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项目中的一部分,于2018年开始筹备,地点位于天津南站附近,总投资约50 亿元,是集养老、医疗、酒店和商业于一体的大型高铁综合体。
投资方新加坡鹏瑞利集团,主营房地产和医疗健康,目前医疗健康业务已经覆盖中国13个城市,运营各类医院、医疗中心和养老机构,有超过1.3万张运营床位和约9000张在建床位。
据《财经》了解,此前鹏瑞利集团参股合资医院,较少参与医院本身的运营。通过积累经验,看到项目的可行性、可复制性,所以决定将综合项目升级为“2.0模式”,深度参与医院运营,并将“2.0模式”在西安、昆明、广州等地的综合地产项目中推行。
而同样来自新加坡的绿叶医疗集团,计划是在深圳做一家专科医院。11月,深圳市卫健委曾到上海考察绿叶医疗集团下的一家医疗美容医院。
绿叶医疗集团是新加坡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的医疗服务板块,成立于1997年,在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均有业务布局,根据官网介绍,其主要发展精神心理、康复、整形美容等专科医疗。
“在外商中,新加坡资本在中国的医疗布局确实相对比较活跃。”上海和窗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牧樵对《财经》分析,他们中不少是业务遍布亚洲的跨国医疗集团,中国是其中重要的市场,文化契合度也相对较高。
北京也有一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嘉会国际化医院,2023年12月启动建设,预计在2027年竣工投入使用。据其介绍,将面向全球招聘优秀外籍医生,占比不低于全职医生的20%。
投资方为嘉会医疗集团,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投资、美国麻省总医院支持设立,此前,嘉会医疗集团启动的皆是合资医院项目。如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在2017年开始运行,目前已发展到年门诊量60万人次,其中30%为外籍及港澳台人士。
国家卫健委表示,希望独资医院能提供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No.2
寻找可复制模式
办一家医院,“从刚接手到基本走上正轨,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一位海外投资基金的负责人分析。
2024年,国家卫健委公布介绍,目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共6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
外资在中国办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彼时合资医疗机构,外资控股占比不能超过70%。到2014年,首次推动外商独资医院试点。
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是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日本独资设立,就是借着2014年政策窗口落户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于2016年5月正式营业,至2023年累计服务16万余人次。据媒体公开报道,这家医院到第三年开始盈利纳税。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年-2021年,中国外资医疗机构的收入从约100亿元增至190.18亿元。
上述海外投资基金负责人,在2000年后参与了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医院的投资,“我们当时投资的医院在二线城市,是一家在当地已经有较大品牌效应的专科医院,在前期的调整阶段,最消耗时间的是培养人才,尤其是那个年代,中国的在民营医疗管理上的人才储备是相当有限的”。
他们在全国各个优秀医科大学招募人才,这些新招募的医生还得先被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进修,技术水平提高后再回到医院工作。
多位医疗行业人士对《财经》表示,直到今天,社会办医的人才引入和储备,仍然是医院发展比较大的瓶颈,很多都是依靠公立医院退休返聘的医生,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相对薄弱。
立住脚的医院,又遇到新难题。上述海外投资基金的负责人称,由于外商投资方想做连锁型医院,但这个二线城市没有扩大的空间。在其他城市虽然看到了一些机会,但最后没有成功谈下来,作为一个私募基金,这家外商机构最终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卖掉了股份,退出了医院。
“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它不是一个完全可复制的模式。”上述海外投资基金负责人坦言,后来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相对谨慎一些,难点就在于其实完全靠管理经营很难规模化。如果是做药,可以直接从海外请科学家回来,但是海外成功的管理人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下,他的经验对医院运转的帮助是有限的。
No.3
探索支付模式
高端医院,看病收费高,支付能力至关重要。大部分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只提供门诊服务,较少发展综合医院提供住院服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保险的支撑。
如上海一家独资医院的儿科门诊呼吸类疾病,患者初诊费用为800元,复诊为500元,比公立医院的三四百元的特需门诊号收费还高。
在上述《试点方案》中提出,符合医保有关规定的医院可按程序申请纳入医保定点。同时,支持医院对接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
然而,基本医保只保基本,对高端医疗支持有限。2018年,上海首次将国际医院纳入医保,包括上海德达医院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目前其医保结算等级均按三级医院标准。如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医保报销比例约为5%,绝大部分金额仍需自费。比如1000元的就诊费用中,大概只有50元可以医保报销。
对以高端医疗服务为主的独资医院,商业保险的支撑更重要。“目前,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还是不足,商业健康险更接近于寿险的外延,没有发展成为管理患者健康,能够对医院的服务提出要求的规模和水平。”刘牧樵分析。
外资医院最初的患者群体,主要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不少都有公司为其购买的高端医疗保险。此次选择九个省市试点,就是因为其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较多,外籍人员医疗服务需求相应较多。
要继续在中国市场深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服务市场。新加坡百汇医疗在退出中外合资的成都鹰阁医院后,并没有放弃开拓综合医院,继而转战上海。2023年2月,上海百汇医院开业,成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内唯一的中外合资综合医院。还有一家位于上海广场的旗舰医疗中心,正在筹备,预计于2025年开业。
而成都鹰阁医院的实体,在由鹏瑞利集团接手后,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与海尔集团旗下的盈康科技联手,打造成都循上鹏瑞利医院。
2024年,商业保险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有所突破,多家上海公立医院打通商业保险结算,国家医保局也正在谋划探索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等政策,提升商保公司赔付水平,提供差异化服务。
“商业保险的支持是其中一环,是否有更多外商独资医院开始,关键是对于未来市场的信心预期。”上述外商医疗行业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