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在浙东南临海古城,一家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医院赫然矗立,用心守护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一方百姓的健康防线。从伊始的教会诊所,成长为现代化设备齐全、集多学科于一身的三甲综合性智慧医院,离不开几代医护人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也离不开患者们的尊重信赖与性命相托。从这里,走出了无数曾经命悬一线后又康复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120°的仙居女孩瑶瑶,手术后恢复自信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且结婚生子;脊柱后凸角度高达180°,胸椎完全折叠的浙江小周,来院时已接近瘫痪,手术后挺直了脊梁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们的背后,是台州医院骨科分部院长洪正华的妙手回春,是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
洪正华院长(受访者供图)
得遇良师,成为良师
洪正华,原名洪珍华,“珍华”俩字分别取自古代名医李时珍、华佗,承载着父母的殷切期望,高中毕业后选择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台州医院骨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骨科医生非常讲究手感,因父亲是木匠,我从小的玩具就是凿子、锤子、螺丝刀、螺钉之类,而骨科的工具与之有很多的相似,当拿起这些工具时,顿感成为骨科医生可能是命中注定。”
为深入学习新技术、提升综合能力,期间洪正华先后在上海长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台湾台中总医院学习,并远赴美国、德国知名脊柱研究机构进修。得益于恩师们的指导,洪正华从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浙江省领军人才。从陈海啸院长身上学习到骨科医生要能做、能写、能说。即上台能做手术,下台能把临床问题写成规范化的科研论文,并能把研究成果讲述给别人听,以更大范围地传播应用。更学到了做个好医生的前题是做个好人。从博导范顺武教授身上,学到了外科医生的必备素质。
同时他也认真履行着一名导师的职责。2012年,开始担任温州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秉持“指导学生,重要的是陪伴与解决问题”的理念,组建骨科研究生科研小组,每周一晚定期线上指导科研过程、文献学习等,迄今为止培养了18名硕士毕业生,多名学生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获国家奖学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技能操作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洪正华也荣获温州医科大学第七届“最美导师”称号。
洪正华院长与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培养“三力”,做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
除训练学生过硬的技术,洪正华更注重品格的培育,他时常问学生:若该患者是你的亲人,这种药该不该用、这个手术能不能做?“把患者当自己,才能为患者着想。”洪正华表示。
同时他也常常向学生们传达导师范顺武教授的教导,“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要有体力、脑力和心力。”若没有良好的体魄,是无法站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地完成动辄两三个小时,甚至十小时以上的手术。“有一次做100多度脊柱畸形侧弯手术,从早上9:00一直到下午4:30,中间没有任何休息,需要强大的体力。”脑力,指思考,贯穿整个成长和学习进程。手术前要认真思考,患者的所有结构了然于心,手术过程中需要思考,才能应对术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学会思考,才会有创新。经椎弓根“V”截骨是经典的脊柱截骨术,但其缺点需要短缩脊柱的后柱及中柱,导致脊髓皱折,引起神经症状;同时,截骨端在合拢时,截骨端易脱位,而且矫正角度有限。而另一种全脊柱截骨术的手术风险相当大,有文献报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被称为“顽固脊柱畸形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针对脊柱严重侧后凸畸形矫形治疗难题,洪正华创新发明了保留中柱的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并发明了专用截骨工具、优化截骨步骤,明显提升了矫形角度,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代替全椎体截骨术,同时大大降低了术中损伤和并发症,该术式使复杂手术简单化、高风险手术安全化,目前完成此类手术200多例,在临床上没有出现神经系统及断棒断钉等并发症,该成果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并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
保留中柱的经椎弓根截骨在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受访者供图)
而心力,则指意志力。脊柱外科手术中,脊柱截骨矫形手术风险高、挑战大。常受限于脊柱的位置,显露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有限,临床中手术过程中的任何操作都需要精准无误,稍有不慎会造成患者神经损伤甚至瘫痪。术中突发状况,极大考验着医生的意志力。在一次脊髓髓内肿瘤摘除手术中,患者脊髓监测SEP下降70%,MEP下降高达20%,“当时表面镇定自如,实则内心早已是惊涛拍岸,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下一个动作,预想风险预案”,洪正华形容那次“就像上甘岭进入了坑道战时的鏖战,继续战斗还是及时撤退,需要精准判断。”
洪正华院长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突破地理环境决定论,打造新机遇
受地缘限制,台州医疗资源并不占优势。但记者初见漂亮、宏伟的外观,很难相信这是一家公立医院。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从硬件设施提升,到软实力优化改善,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各届职工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团结奋进,持续突破地缘劣势,打造发展新机遇,做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据了解,医院花费数亿元研发应用区域信息系统,构建智慧型医院,“从停车场到门诊,智慧化场景应用在各个角落。”洪正华告诉记者,“在地级市,信息化建设理念实属超前,但切切实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从停车入院,到挂号诊疗一站式无障碍服务。”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病房中专设阳光角,既方便患者及家属休息,又方便了医护人员做科普宣教工作,“患者教育是科室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洪正华表示。
1973年,姜修羔、高远动两位主任在台州最早创建了骨科,是台州骨科的奠基人。五十多年来在历任主任、前辈的辛勤付出下,特别近年来在陈海啸院长的带领下得到蓬勃发展,由原来3个病区、120余张床位,发展到如今13个病区、近600张床位,细分8个亚专业,做到了“专科看专病、专家治专病”,成为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品牌特色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去年骨科门诊量高达27万,手术人次近2万。
洪正华进一步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在陈海啸院长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了“浓厚严谨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科训。定期召开团队分享会,互相学习在技术创新、应对临床难题、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技能,以临床问题为基石,形成科研成果,再应用于临床。“若某个人的技术非常先进,就可以带领着整个团队向前发展,而不是自己独享。”洪正华告诉记者,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科室环境中,多项临床诊疗技术大阔步发展,比如针对脊柱罕见的并发症之一——颈椎手术后的食道瘘,诊疗水平已达全国前列,相关科研成果已被国际同行认可。
(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台州市近七百万人口,洪正华表示,必须要精进技术,为区域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他们留下来”,同时通过救治高质量、高难度的患者,也能促进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
台州医院骨科自成立以来,早期由治疗四肢骨折创伤,逐渐开展手足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诊疗,并建立显微外科实验室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圳实验室,期间断臂再植、断指再植、皮瓣修复、关节置换、颈椎腰椎手术、脊柱矫形、脊椎肿瘤切除等技术均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洪正华表示科室整体实力与地市级单位相比有一定优势,与省级医院尚存在差距,需传承前辈意志,继续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态,从科研、临床、教学、人才等各个维度提升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