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星”势力
财经
财经 > 正文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在深圳,空天企业各显身手,“卫星+”应用遍地开花。

2023年11月17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宝安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馆举行。图为空天低空展览会现场,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展位

12月12日,2024深圳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海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将在微小卫星研制生产、高通量卫星运营、卫星终端及芯片等领域加大布局,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创新资源聚集发展,携手企业、机构、人才推动空天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空天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芯片制造的聚集地、卫星终端应用的示范地。

作为一座没有航天发射基地的城市,深圳近年来从零起步,将空天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的产业方向之一,专攻航天技术,布局商业卫星,“聚星成链”,走出了一条与传统航天重镇不同的道路,为国内和国际商业航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深圳从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两端双向发力,在空天技术产业链中下游领域积累优势,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宝安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

“航天梦”启航

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深圳的“航天梦”就此扬帆启航。

此前,我国传统航天产业主要布局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长三角往南地区就再无布局。”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戈锋回忆道,“集团都看好深圳这样一个创新高地和改革特区。他们认为在深圳应该有所布局,并计划后续借助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活跃的市场、特区的特殊政策来推动航天产业化发展。”

2008年,航天五院、哈工大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东方红”),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深圳卫星产业由此起步。

2011年底,深圳东方红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顺利升空通过在轨测试。之后,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阿曼(“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一)首颗人造卫星……都出自深圳东方红之手。

2016年,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星通”)成立。2020年,亚太星通参与设计监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成为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

“目前‘深圳星’入网端站总数超过2.6万个,已成为亚太地区承载终端数量最多的通信卫星。”亚太星通项目经理葛运介绍。2024年11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着陆区的媒体直播和工作人员上网的卫星通信正是由“深圳星”提供保障。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亚太星通是深圳空天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之一,也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两家拥有通信卫星资源的运营商之一。

“对产业链而言,‘链主’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四级调研员张文亦表示,在空天技术产业链中,上游整星制造是核心环节。目前,宝安区以亚太星通为空天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以星通大厦为空间载体,希望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带动产业链中游的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产业链下游的卫星运营、应用、服务等不断发展,持续放大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空天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身为‘链主’,亚太星通将做好产业链的连接器、助推器和孵化器,集聚一批上下游重点企业,为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等提供助力。”亚太星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亚太星通依托中国工程院组建了深圳市院士工作站,成立了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建立起广泛合作关系,开展卫星通信系统、智慧航运、5G融合组网等研究及应用开发,已累计获得近百项专利。

深圳优势

2024年10月,《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印发,方案提出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

事实上,深圳此前十年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商业航天领域的政策。

2013年,深圳编制了相关规划,提出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微小卫星等产业领域;2021年印发《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从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生态;2022年出台的“20+8”产业集群政策中,明确将空天技术产业纳入深圳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深圳差异化发展空天产业的优势何在?“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础,为卫星研制关键零部件、各类卫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会长张一平说。

空天技术产业外延广泛,涉及航空航天、临近空间等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制造、应用和服务。依靠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与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深圳空天技术产业历经多年发展与迭代,已初步形成包括航空航天材料研发、精密装备生产制造、卫星等核心产品研制在内的产业链体系,并在场景应用创新方面实现多元化拓展。

在深圳,空天企业各显身手,“卫星+”应用遍地开花。

例如,“深圳星”除了为嫦娥五号、神舟十五、神舟十六等重大任务提供高清直播和媒体播报外,还凭借高通信容量的优势为飞机、船舶、海上钻井平台、应急车辆等数千个端站提供通信服务。

2024年4月,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搭载天通卫星通信功能的量产车型,为车载通信提供了更完备的通信手段,实现了卫星赋能汽车。

“深圳的优势在于拥有像华为这样的终端厂商,基于这些厂商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由它们衍生出的新应用场景能够率先在深圳应用落地。此外,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当产业迁移到卫星领域时,相关配套非常齐全。”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平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在场景应用创新方面实现多元化拓展,商业航天正在广泛融入生产生活。

专业园区

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园功不可没。

2024年10月18日,位于宝安区航城街道的中集上合空天技术产业园(以下简称“空天园”)改造工程正式开工。空天园是深圳首个空天技术特色专业园区,预计2025年1月完成改造。

10月18日当日,国内首家可复用垂直起降技术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全资子公司广东星际荣耀智慧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落地宝安,宣布将在宝安开展业务。深圳商业航天的“织网”大军再添一员。

谈及为何落地宝安,广东星际荣耀智慧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良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宝安区已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集基础研究、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平台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深圳近年来与多家国内外合作伙伴达成了超过百亿元的合同,涵盖卫星制造、发射与应用等多个领域。这一数据不仅表明深圳在空天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显示出行业未来的广阔前景。

“政府研究结果显示,对空天产业来说,深圳原有产业基础属于‘哑铃形’结构,即底层制造业发达,上层卫星应用丰富,但中间的卫星火箭制造产业有所欠缺。所以我们企业来深圳,深圳想引入我们,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卫星火箭制造产业,为开拓商业航天新蓝海积蓄势能。” 江良伟说。

依托创新要素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宝安已建成亚太星通国家航天局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广东省周志成院士工作站、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深圳卫星宽带直连实验室、维力谷无线技术中心等6个空天产业创新平台。宝安还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新布局空天产业创新平台,区内平台方面,支持乾行达新建空天检测实验室、亚太星通联合北航深圳研究院共建卫星互联网和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

如今,宝安的空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相对完整的空天技术产业链条,2023年空天产业产值约30亿元,力争2024年达50亿元、2025年达100亿元。

截至2024年8月,宝安在卫星运营、航天材料等领域培育了重点企业百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规上企业28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围绕火箭总装、卫星研制、卫星运营等关键领域,宝安累计引进了天通卫星、星际荣耀、飞腾信息等多家重点企业。

“除了星际荣耀,空天园还吸引了新空间航天(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智创探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进驻。”空天园总经理国苡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从区外引进的空天产业领域规上企业,按照企业实缴租金、房屋租赁评估或指导价50%给予连续3年租金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300万元;对承担市级以上的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按照项目资助金额,区政府给予30%-50%的配套补贴;对于技术在民用领域转化成功的企业,根据转化交易金额的10%给予奖励;给予5年内成立的初创空天企业融资,给予最好时机投资额10%的配套融资奖励等优惠政策。

此外,正在改造升级的空天园除了企业基本的办公场所和厂房,还配套了9000㎡的配套宿舍,未来园区还将增设外卖柜、共享会议室、屋顶休闲运动区、茶座等商务生活配套。

“园区改造升级后,我们将通过物业管家式服务、工程高质量维保和设备设施标准化运维,全方位保障园区安全运行和入园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并在能源管理领域帮助企业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国苡宁说。

2024年6月29日,深圳,航天集团旗下航天大厦

大湾区视野

发展商业航天,市场是关键。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等恰好是培育市场的绝佳土壤。

10月14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要建设5个以上的商业航天特色产业聚集区,到2028年,基本形成星舰研制牵引、陆海发射带动、产业要素聚集,区域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

“落实行动计划的要求,意味着我们园区的未来发展必须考虑与省内其他空天产业聚集区产生良好的互动,特别是产业链关键环节联动发展、产业配套协同、产学研市场的高效互动。”国苡宁说。

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商业航天的产业基础,也有需求。“这里海域面积辽阔,无论是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卫星通信和遥感的需求都越来越高。”他建议,建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低轨商业卫星互联网,形成覆盖大湾区的低纬度地区上空的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星座”。

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薛力军表示,深圳非常适合提供商业化服务的相关运营型企业扎根落地,协力形成对全国甚至对世界的服务能力。“在大湾区视野下,深圳要进一步发挥‘核心’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做大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国内优选有运营属性的航天企业落地深圳,并与产业链上游的航天企业展开联合,开展‘链主’招商,支持航天‘国家队’、民营头部企业、行业领军团队来深布局发展,进而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薛力军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