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迫在眉睫,这些地方比一线城市更值得关注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事情迫在眉睫,这些地方比一线城市更值得关注

文/青城桢楠

过去一段时间,城市消费疲软一直是中国经济注意力的重心。无论政策面,还是舆论面,好像只要把城市的消费刺激起来,一切就都好起来了。

那农村的消费情况如何呢?中国农村人口占比近四成,数量超过4亿人,同样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是中国底层消费的基石

(图源:pixabay)

相信多数人看到的报道,都显示农村消费一片大好,比城市更有韧性。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报道是事实,但经济现象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逻辑上来说,城乡消费不可能长期割裂,一个好,一个坏,一个火热,一个冰冷,这违背自然经济规律。中国很大,但也没大到破坏经济规律,大到跨过太平洋。

如果农村经济真的一直好过城市,我们或许会看到大量城市人口回流到农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我们没有看到。更可能的逻辑是,农村经济好过城市,只是因为经济变化还没有传导到更偏远的地方,存在时滞效应

最通缩的地方 竟然在农村?

经济变化已经传导到了农村。一个明显信号是,2024年12月农村CPI增速时隔10个月,首次低于城市CPI增速。

1月9日国家统计局报道,202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持平。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下降0.1%。

2024年2月之后、12月之前,农村CPI同比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城乡差距一直在0.2%左右徘徊。

(图源:pixabay)

农村通胀水平长期高于城市,符合媒体表述,也被各方认为是农村消费更有韧性的表现。但12月份的情况似乎说明农村的消费并没有大象想象中有韧性,整个中国经济有通缩压力,农村成了通缩更严重的地方。

有些人会说,农村自给自足,物价水平低于城市很正常。这样的直觉并不正确。

据数据GO公众号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过去20年,农村CPI长期看高于城市CPI,20年涨幅比城市高出9个百分点。

这不难理解,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逐渐摆脱自给自足,物流成本更高,除了食物之外,其他物资也更难获得。即便是食物,有的地方适宜种菜缺少肉类,有的地方适合养殖,但蔬菜水果匮乏,很少有地方啥都有,啥都便宜。

既然农村CPI高是合理的,更显得2024年12月农村CPI低于城市,存在不合理性。

GDP增速最低 用电量增速却很高

农业啥情况?

一号文屡屡是农村,但农村状况又常常被忽视,长期剪刀差让农村习惯了忽视。农村究竟如何,分析的人不多。

一些经济数据已暗藏端倪。

比如,和CPI数据同一天发布的PPI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和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农副产品、农副食品加工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2024年全年,农副产品价格同比下跌4.2%,12月环比下跌1%;农副食品加工业,全年下跌3.9%,12月 环比下跌0.4%,都在细分类目跌幅靠前。

去年三季度GDP增速,农林牧渔产业几乎是所有主流产业里增速最低的,仅高于房地产和其他行业

这些宏观数据,指向以农为本的农民们处于何种境地,日子不好过

有意思的是,看全社会用电量,第一产业的用电增速倒是不低。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前11个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96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2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用电量581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用电量16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

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GDP增速不快,用电增速却不低,这说明什么?说明农业电耗是三产中最高的产业。还说明,农民创造一个单位的GDP,要付出更多的血汗和辛苦

过去,我们有一个惯性认识,用电量高代表产业发展得好,经济表现好。但这几年,用电定律似乎失效了。

在所有产业空前内卷的情况下,用电量反映的是失去价格的数量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产量高不见得产出多。

产出没增长多少,用电成本却是刚性的,里外里到底划不划算,谁用谁知道。

(图源:pixabay)

为什么经济增速下行,农业用电量却在逆势走高呢?

2024年6月4日,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有篇文章,专门说到这个问题。文章写到,2015年以前,第一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与其增加值年均增速的差距比较小,且比较稳定,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分别相差1.8、2.9个百分点。

但2015年之后,用电量与增加值增速差距越来越大。其中“十三五”时期差距扩大至5.6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前三年差距高达9.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仅从用电角度看,从事农业,性价比越来越低

文章认为,农业耗电量上升是中国农村电气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造成的。结尾处,文章援引《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2》中的数据,“我国农业农村电气化率仅为35.2%”,认为未来我国农业还有较大空间,提高电气化程度。

提高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是好事,用电量增长有正面意义。目前的症结在于,农业产出卖不上价,导致电气化带来的耗电量上升无法体现其经济价值。

农民工的窘境

说到农村消费,不得不提一个庞大群体——农民工

(图源:pixabay)

农民工多数不在农村劳作,他们外出打工赚的钱大多汇回老家,最终在农村形成消费。农民工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

农民工的现状如何呢?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4月30日披露《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农民工的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截止2023年,总人数已经达到2.98亿人。

据监测报告,农民工年龄在继续增大,2023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43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他们身上。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40+群体可能最没有消费欲望,他们选择把钱存起来供养家庭。据开源证券的统计,农民工消费意愿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不断降低,2015年消费倾向已经跌至30%。

最近几年更新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不再有消费意愿统计,相信消费倾向下跌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

如果收入增长放缓,农民工群体的消费意愿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农民工的收入情况如何?据《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整体的收入增速为3.6%。主要就业方向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速几乎是最低的。

据工信部披露,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为5.7%,比2023年增速高出1.1%。这部分农民工的收入可能比2023年好一些。

但建筑业从业者,就没这么幸运了。2024年房地产依然不景气,与之相关的建筑业表现也低于2023年。据建筑业前沿公众号,2024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2%,在近几年来表现最低。

眼看行业不景气,农民工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到大城市送外卖,做配送员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农民工转型方向,2023年,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等行业的农民工收入增速也是最高的几个行业。

然而,随着外卖小哥越来越多,城市消费需求也在放缓,僧多粥少的情况日趋严重。网上有大量外卖小哥自拍的视频,众口一词,外卖员越来越难做,每天跑12个小时,也挣不了太多钱,相比过去差很远。

钱越来越难挣,但该花钱的地方一样不少。视频号上,很多外卖小哥省吃俭用,极限压低自己的开支,把钱拿来还房贷,给孩子交学费。

(图源:pixabay)

试想,如果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越来越值钱,可能心理压力会少一些。但现实很骨感,我们分析过很多次,除了头部几个城市房价有所稳定,全国多数城市的房子仍然在下跌通道,只是下跌的速度放缓而已。

不要以为只有一二线城市的资产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农村同样如此。

据德邦研究所的统计,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同样会随着房价的变化而变化,就消费弹性而言,和城镇居民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农村消费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大?不能过于乐观。

据中银宏观的统计,除了空调、汽车、照相机、抽油烟机等可比项目,农村和城镇之间,在耐用品消费上的差别已经很小了。考虑到农村环境以及当前通信业的发展,照相机和抽油烟机可能永远也不会和城市一样,就只剩下空调和汽车,也许还有较大空间,留待挖掘。

农村 才应该是被刺激的对象?

最近,不少经济学者公开表示,别忘了农村,那里的市场非常广阔。

比如,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就在1月4日提出,2025 年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挖掘农村这一广阔市场的潜力

如何提振农村消费?

多数学者给出的意见集中在两点,第一,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保医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村居民消费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第二,让宅基地等农民手里的资产流转起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的收入。

做到这两点确实能够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

(图源:pixabay)

据一席的养老主题系列演讲,一线调研人员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老人能走路绝不坐车,生小病尽量不看病,即便大病也是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他们害怕花钱,因为保障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显示,2022 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平均为每月 204.7 元。

204元,仅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的三分之一。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615元。

我们曾多次分析过中国医保现状,农村地区1年380元的城乡居民医保看似很便宜,但对不少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并且到医院之后,各级医院在报销之后的自费部分,农民无法轻松承受。

(图源:pixabay)

比如国家医保局1月7日在其官网上的文章《我参加的城乡居民医保,在门诊可以报销什么?——河南省城乡居民门诊待遇保障政策》中提到:

目前,在定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保目录内的医药门诊费用报销可达60%,县级报销比例不低于50%,市级及以上报销比例不低于40%,每年可报销300元左右。

文中举例,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亳城镇的参保人员张某,平时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到繁阳街道中心卫生院(属于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查血常规、拿药,享受门诊统筹报销时,没有起付标准,2024年度内享受5次门诊统筹报销,累计总费用592.6元,报销343.11元。

如果每个月的养老金是200元,几百块的门诊性医疗费用可能也是一笔大钱。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待遇迫在眉睫,这不仅仅为了刺激消费,也是普惠保障的基本需求。

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和农民或农村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速都是最快的。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农林水支出22498亿元,同比增长11.7%;城乡社区支出18306亿元,同比增长6%。

来源,财政部官网

但地方财政现在不一定有钱,有限的收入支出到哪里,是门大学问

关于宅基地流转,从提出议题到政策探讨,再到个别地方试点,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何一直没有全国意义上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关乎农民最后的保障。如果农民连宅基地都卖了,最后的护城何在哪里?

无论基于安土重迁的传统,还是作为退步无可退的最后堡垒,都不是简单的财产性资产所能处理的。

(图源:pixabay)

不过总要尝试,政策方面在进一步释放空间。比如,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里就提到:

要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设置影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这是把“人”作为流动要素,全面松绑的一种表态。

让更多农村、县城的居民成为市民(或者应该是说身份转化为市民),仍然没有超出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发展路径。

纵然,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但从中央到地方,仍普遍认为城镇化水平空间巨大。2024年政府提出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未来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至接近70%。

各地如火如荼的身份改造计划,也许会加速进行。

(图源:pixabay)

身份变了,附着在原有身份上的土地或宅基地,势必要进行处理。从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对于消费的拉动效果明显。

2017年,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Molnar M , Chalaux T , Ren Q .Urbanisa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J].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2017.)显示,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工作并获得居民身份后,可能会导致消费增加近30%,驱动主要来自更高的收入和更长的教育时间。

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几亿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落地生根,相信即便政策没有彻底放开,大家也愿意为更好的生活放手一搏。

(图源:pixabay)

现状是,在城市就业并不容易,身处城市的人都有感受

换一个角度,如果城市容易找工作,那城市消费还会出现问题吗?

兜了一圈,问题又回来了。

经济增速放缓,城市无法吸纳更多人口,提供不了更多需求,农民或者农村或早或晚都会受到影响。重要的,还是自由迁徙下的工作机会和收入增长。

整体性问题不解决,光想改善结构,刺激消费,太难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