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彬:“预则立,不预则废”,救援体系需本土扎根、科技赋能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站内

和静彬:“预则立,不预则废”,救援体系需本土扎根、科技赋能

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于3月2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办,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旅行安全专家—环天国际救援中心总裁和静彬

在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的圆桌会议上,环天国际救援中心总裁和静彬围绕国际救援中的“本土化挑战”与“科技融合”,结合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了 “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都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救援模式的变革。

和静彬表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特朗普2.0时代”的政策变动对全球救援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签证及入境壁垒加大”,已影响到跨国商务、旅行及紧急救援的效率。此外,国际政治博弈导致中东和南美洲等地区安全风险上升,给“走出去”企业和商旅人员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他建议企业和个人要“提前掌握国际变化”,“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并积极与驻外使馆、商会等机构建立联系,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同时,他强调,“与当地社会建立紧密联系”,不仅有助于日常经营,也能在突发事件时获得更多支持。

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机等新技术在救援领域的应用,和静彬指出,科技的确大幅提升了救援服务的效率和方案制定的速度。然而,科技也会带来一些挑战。他提到,数据安全、救援信息的真实性、隐私保护及系统稳定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此外,对科技的依赖性过强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一旦关键技术系统崩溃,救援工作可能面临困境。

如何提升海外救援能力? 和静彬给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提前做好出行与救援风险评估,避免突发政策调整影响救援行动。

第二,借助专业救援机构和公司。如江泰救援联盟、大救星、非洲守望计划等,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预案式保障。

第三,保险可以帮助救援服务做得更好。提前配置商业救援保险,降低紧急医疗转运、高额救援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

第四,借助新技术提升健康管理。通过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心理健康监测等技术,强化个人和企业员工的健康预警能力,确保出行安全。

和静彬最后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救援的核心始终是 “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布局安全体系、加强国际协作、合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确保海外救援体系的高效运作。

[责任编辑:马轶东 PF171]

推荐2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