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一个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生活圈正加速成形。
2024年10月,广东中山,市民在深中通道起步点大草坪等待日出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正不断丰富“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2024年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再创新高。
刘结一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城市群“硬联通”进一步完善。同时,“软联通”持续提升,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相继落地,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开通,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CEO邱子源兴奋地发了一个朋友圈:“从我深圳福田的家开车到中山的公司,从原来两小时变成了30分钟,这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好像生命延长了好几年,感觉特别好!这几年我们公司有200多个员工把家从深圳搬到中山,在中山安家置业。”邱子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中山每六台电梯中就有一台是美迪斯制造的,从前端设计到后端生产,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邱子源是深圳人,2015年,他带着扩大规模的需求把公司从深圳搬到中山。“从地图上看,中山的位置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靠近制造业原材料集散地,供应链资源丰富,和深圳的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我当时就想,未来中山到深圳一定会修一座大桥。” 邱子源说。
2024年12月,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6年来,大湾区通过实施“湾区通”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从“硬连接”到“软联通”,促进城市群高效互联互通,推动湾区经济释放更多活力。
大桥经济
深中通道让隔江相望的深圳、中山牵手开启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篇章,也让香港、澳门和中山进入“一小时生活圈”。深中通道的“大桥经济”效应正在重塑珠江口两岸的发展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世界级城市群。
对中山来说,深中通道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山的区位格局。据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山市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深中通道开通半年时间,“泼天流量”跨海而来。2024年7-12月,深中通道通车6个月累计通行1520万车次(日均车流量8.2万车次),往中山方向客流量近3500万人次(日均19.1万人次)。
2024年6月30日,开通首日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内车流如织(刘大伟/摄)
深中通道不仅缩短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还串起广州南沙、珠海、江门等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例如,深圳机场通过加密深中快线班次(发车间隔缩短至半小时),成为珠江西岸居民春运返乡和出游的首选交通枢纽。
跨城交通网络也得到优化。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组成跨江通道群,分流虎门大桥等传统路线的压力,并推动南中高速等配套路网建设,进一步连接广深两大核心城市。
黄茅海跨海通道东连鹤港高速、高栏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项目通车后,从珠海到江门的车程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专业人士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有效改变了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较为单一的现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并将刺激带动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黄茅海跨海通道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除重构交通格局外,作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首条直连公路通道,深中通道显著推动了大湾区经济、产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
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昆航空”)是一家工业级无人机系统提供商。深中通道的开通,给这家无人机企业带来了诸多利好。
“我们有一些供应商在深圳、东莞等地,深中通道的开通大幅缩短了物流时间,能迅速满足我们对供应链的需求,帮助企业缩短产品交付和提供售后服务保障所需的时间周期。”福昆航空副总裁岳婷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福昆航空属于高端制造业,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大,深中通道的开通有利于我们从深圳吸引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加入福昆航空。一些员工家在深圳,工作在中山,深中通道让他们实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幸福双城生活。”
据岳婷婷介绍,2024年5月,中山市公安局和福昆航空合作,在深中通道水上公安检查站配置了福昆E6无人机,最近又配置了智能机巢,实现了无人机集充电、起飞、巡检、回巢和数据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化无人值守作业。无人值守对区域内的非法走私、违规捕鱼、违规采砂进行常态化巡检和录像取证,助力水警对违法行为进行高效、科学的打击。
“对无人机来说,深中通道本身就是福昆航空的一个理想应用场景。深中通道开通,附近的车、人、船、物流量指数级增长,环境更加复杂,水域治安管理压力大。福昆航空无人机在其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岳婷婷说。
产业协同
深中通道不仅打破珠江口城市间的地理阻隔,更推动大湾区从“多中心”向“网络化”城市群演进。广深两大“三万亿级城市”首次实现陆路直连,带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形成“黄金内湾”发展轴线,让珠江口东西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畅通,而创新资源流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产业协同发展。
据中山市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中山推动293个工业项目新开工建设,584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中山工业投资增长10.9%、增速位居珠三角第4、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突破568亿元、总量相对2019年(146亿元)接近“五年翻两番”、相对2021年(288亿元)接近“三年翻一番”。
2024年,中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2个,投资额123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29个,投资额超500亿元,一大批与深圳产业链配套的项目纷纷抢滩中山。
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于2024年成立,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据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深中一体化体现在协会、产业和人才的多维融合:协会一体化通过同一会长、统一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与企业互通;产业一体化通过“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模式推动协同发展;人才一体化通过统一管理与资源共享,促进两地深度融合。
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总部经济”与中山、江门等地“制造基地”加速联动,“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模式取得更多成效。例如,中山翠亨新区通过“工改”腾出5万亩产业用地,成为中山产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吸引了比亚迪等企业落地。江门则依托土地资源优势,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的跨市布局。
早在2024年1月,深圳黑晶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就签约进驻中山,投资50亿元建设全国首条量产化钙钛矿/晶硅叠层光伏电池生产线,落户火炬开发区。该公司的落地填补了中山光伏产业链空白,成为中山打造“湾区光谷”的又一支撑。
“2024年6月后,以光电、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的深圳企业批量进驻中山,尽管部分企业签约时间早于6月,但项目推进和产能释放集中在2024年下半年。”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
广州南沙则借助深中通道万顷沙支线,成为广深联动的前沿阵地,吸引深圳企业布局高端生产线,并联动中山翠亨新区形成“同城生活圈”。珠海唐家湾高新区对接深圳创新资源,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均依托通道优势加速产业升级。
深中通道东侧,深圳宝安也迎来新机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从经济上来讲,深中通道将带来五个效应,即区域均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产业协同效应、同城效应,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协同治理效应,而其中最后一个效应是在前四个效应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作为深中通道的深圳入口,宝安进一步带动珠江口两岸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升级,其效应将辐射湾区城市群。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显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交通“走廊”串起世界级产业“连廊”,形成以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东环”)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西环”)组成的产业环带,集中了多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万陆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6年以来,大湾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化城市功能和分工协作,产业共振效应愈加凸显。
要素联通
一体化市场和要素便捷流通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国际典型湾区发挥强大集聚与外溢效应的前提条件。
据中山市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与深圳在思想观念、营商环境、产业空间、消费场景、城乡形态等方方面面持续融合发展。近两年,中山举办“向深圳学习”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2.2万人次,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打响转作风、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为深中一体化打下基础。同时,成立“六个一体化”工作专班,全方面学习对标深圳改革创新、突围突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六个一体化”不断细化推进,中山与深圳已经签署了50多份合作协议。
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江口东西两岸正式进入“半小时生活圈”,文旅市场消费出现了超预期的增长。
本刊记者了解到,2024年7-12月,中山市累计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收入超130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其中,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数超37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四成。餐饮住宿持续火爆,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4.3%、5.6%,十大热门商圈总体人流量普遍较2023年同期增长20%-40%。
江门是“中国侨都”,赤坎华侨古镇作为江门文旅的大IP,既是“大桥经济”机遇的受益者,也是文旅发展的引流者。项目投资方源峰基金董事总经理胡腾鹤表示,2024年深中通道开通以来,赤坎华侨古镇接待深圳方向的游客是2023年同期的3倍。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从港澳到赤坎华侨古镇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来自港澳及海外的游客进一步关注赤坎华侨古镇。
赤坎华侨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景区演艺除了七大主题演艺秀外,还有很多街头的小型演艺,每天有百场大戏等候大家。该景区还推出了香港旅游专线,方便香港市民直达。下一阶段,赤坎华侨古镇将谋划更多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到古镇感受侨乡文化魅力。
台山翘庐1922高端民宿负责人李旻禧介绍,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来自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的游客明显增加,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1月11日已接待三地住客人次环比增长15%。为迎接这波流量,该民宿制定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线路和个性化服务,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
早上在广州饮茶、中午在深圳看电影、晚上在维港散步……随着多条交通要道开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深圳、横琴“一签多行”以及珠海“一周一行”等政策落地实施,大湾区居民出行互访更加便捷,“一日游湾区”成为生活常态,跨境消费持续升温。
规则机制和基础设施的“软硬”联通,让大湾区民生更融通。一个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生活圈正加速成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