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获取利益的最好方式,是做规则的制定者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站内

大国博弈:获取利益的最好方式,是做规则的制定者

就在前几天,巴拿马和美国签了新的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允许美在巴的运河一带进行驻军。

这个协议是赋予了美军广泛的权限的,他们可以向多个基地派驻军人,进行训练、演习等活动。作为交换,美承认巴拿马的主权,而所有的设施也由巴来控制。

巴拿马运河承载着美40%的集装箱货运量,以及全球5%的贸易量。美的态度一直就很明确,要把这两个港口拿回来。

这下不止嘴上喊抢了,直接就用兵进去占地了,这种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本色可以说是尽显无疑了。

与此同时,特也签了一个新的行政令,要重振美的造船业。

接下来会不会对全球的其他港口也会如法炮制?不是没有可能。

这十年,甚至20年,将是世界海权的争霸。

类似的海权争夺逻辑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各国之间的争夺,本质上就是一场,海权陆权的争霸赛。

1

我们从一个历史现象开始。

读西方历史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1、1805年拿破仑统一欧洲大陆;2、1941年希特勒统一欧洲大陆;

虽然这两场战争时隔将近150年,但在统一欧洲大陆后,紧接着他们却奇怪的做了同一个动作,就是进攻俄国。

这简直就是俄国的宿命一般。

为何会如此?

按说,俄国对于欧洲大陆来说,一直都是边缘国,并非欧洲核心利益圈。

并且对于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来说,都很清楚进攻俄国是下下策,因为俄罗斯大部分区域地处北寒极冷地区,如果在短暂的夏季进攻不下,那就会瞬间让自己进入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这对以枪炮和阵地战为主的现代热兵器战争,是绝对的大忌。

所以,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只能是迫不得已而为。

因为,他们打不过英国,在和英国的制海权争夺战中,都失败了。

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成为全球日不落帝国,法国和德国的陆军实力再强,也无济于事。

因为海军和陆军,这本就是两个不同范畴。

制海权失败,形势便瞬间严峻。

在拿破仑时期,欧洲大陆已是全世界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城市化率高,意味着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多,意味着种地的人少。

但维持城市生活的核心资源依然是粮食,这一点无可替代。

但欧洲大陆人都是粮食消费者,而不是粮食生产者。

之前,欧洲大陆完全依靠海外贸易来购买粮食,这时,依赖的是英国的商船和海军。

用现在流行的术语,就是自己的粮食安全被牢牢地掌握在了别人的手中。

拿破仑统一大陆后,又打不过英国,一气之下就下了大陆封锁令,禁止欧洲大陆和英国贸易。

那好,你是领主,你厉害,你不让和英国做生意,那你就必须给大家提供粮食,这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结果,拿破仑束手无策,只有向东入侵俄国,去掠夺土地和粮食。

这个遭遇和逻辑也适用于后来的希特勒。

德国颠覆不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海外贸易基本停滞;但又必须为它占领下的西欧提供口粮、工业原材料、燃料。

结果,它也只能去入侵苏联。

这时,我们就能窥见了一个世界格局的现代化特征,那就是谁掌握了制海权,谁有掌握了别人命脉。

因为现代经济,基本特征就是工业制造和贸易带动之下的全球资源流动。

失去了制海权,就等于是失去了整个外部世界。

所以,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就是一个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战争。

德国与英美的战争,也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战争。

而法国、德国与俄国的竞争,则就是陆权国权与海权国家的竞争。

明白这个,是认知现代世界的基础。

2

海权和陆权,这是近500年来,或者说自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以来,逐渐形成的全球格局。

虽然全球霸主几经变化,但这个逻辑一直到今天,仍是世界运行的主要框架。

但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海岸线,那怎么分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

法国是最好的例子。

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几代法国统治者的国家战略目标,都是将控制区域延展到自然边界。

也就是将国家领土扩张到扩无可扩,像大山、大河、海岸,这种能够构成稳定屏障的地方,否则绝不停止。

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被用来编练军队,以此在欧洲大陆上建立霸权。

这就是说,海外贸易和殖民只是从属战略,而不是核心战略。

但英国截然不同。凭借英吉利海峡屏障,英国本土1000年来都没有被攻占过,这让英国陆军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不断拓展海外贸易范围和规模,英国必须建立保护它的手段,这就是海军。

英国所有的战争,基本都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边界,比如说鸦片战争。

远洋贸易看似在茫茫大海,但实际上常用的商业航线只有几十条。

只要控制这些关隘,基本就控制了海洋贸易。

所以,英国海洋经济的壮大和英国的海军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

今天,美国继承了英国的海权领主地位,也建立了基于全球贸易的最大海外军事基地,基本控制了所有的海上咽喉通道。

这已经成为近500年来的国际格局范式——

全球范围的海洋航行,通常会由一个霸权国家承担义务,其他国家则搭大国的便车。

在大航海以来,只诞生过两个霸权,英国和美国,相继承担了自由航行权的维护职责。

这需要花费很高的财政成本。

但英国和美国之所以愿意做,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海洋贸易当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只要全球贸易能够平稳运转,他们就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只要维护了全球贸易和航运系统的正常运转,就能给他们制造带来最大的好处。

利益是一切的根源!

3

迄今为止,一共有三次海权和陆权之争。

第一次就是英国和欧洲大陆之争,持续了100多年。

第二次,是美、苏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美苏争霸,是非常典型的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之间的对抗。

美国的做法是创造一个基于天然禀赋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原则,形成的具有分工差别的全球开放经济网络。

苏联的做法则是在欧亚大陆的内部建立一个封闭的势力范围,通过开发势力范围之内的士地、人力和原材料的各种资源,来发展它的中央控制型的计划经济。

但这场竞争已经早有结果。

第三场海权和陆权之争,就在当下。

首先,眼下的在美国利益之下构建的现代海权,是建立在石油美元的体系之上的,这和英国执掌海权时的工业制品和资源为主的实体贸易,已经截然不同。

石油美元体系被撕裂了,出现了大宗资源原产国话语权强势崛起,并绕开美元,用本国货币直接结算的最新情况。

这就导致世界出现了两个体系:

1、石油美元;2、大宗资源+本国货币

这等于是直接动摇了美国的基础利益。

其次,美国醉心战争导致的美国国际信誉显著下降。

正如中泰证券所言,无论特朗普最终加征多少关税,他的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已经动摇了全球贸易秩序的根基——各国之间的信任。

随着全球贸易风险急剧上升,各国为了规避经济风险,势必会减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将从追求“效率”转向更注重“安全”。

第三,中国的崛起,增加了国际社会的可选择性。

中国的一带一路,堪称是陆权主义的最新特征。以及构建的路上骨干高铁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最新体系。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有152个国家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占全球国家的77%,我们还有全球那么多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政要其实3月份就密集访华,包括法国外长巴罗、葡萄牙国务部长兼处长兰热尔、意大利参议长拉鲁萨等,如果中欧能够合作,这些都是外需潜在的增长来源。

3月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也有不少都是来自于美国贸易失衡的国家。

比如巴西、日本、欧洲、韩国……

4

从拿破仑大陆封锁到特朗普的港口围堵,海权国家始终试图通过控制关键节点扼制对手。

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基于中国利益的陆权经济秩序。

现在的国际政治,信奉的是进攻型现实主义。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安全的唯一可能,就是做规则的制定者。

只有制定规则的人,才是国际经济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没有一个经济强国不想做这个规则制定者,也没有谁是天生的霸主。

假以时日,一切都有可能!

中国加油!

[责任编辑:谢伟 PF123]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