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井食品赴港上市:股东高管套现超50亿,神秘实控人背景成疑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站内

安井食品赴港上市:股东高管套现超50亿,神秘实控人背景成疑

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出品

包心鱼丸、小酥肉、手抓饼、火山石烤肠.....这些在海底捞、盒马里随处可见的寻常美食,捧出了一家规模百亿的速冻食品巨头——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安井食品”)

近期,安井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期望于通过布局海外市场,消除速冻食品市场的增长疲软现象。

然而,相比于业绩放缓等问题,安井食品真正的隐忧在于,上市以来其通过资本市场敛积了76亿元资金的同时,控股股东与核心高管已减持套现超50亿元,叠加其背后资本圈隐秘的股权腾挪,不禁给投资者带来不安:此番港股上市,安井食品的掌舵人是否将其视为新一轮的“抽血”机会?

1、安井食品的前世今生

作为预制菜品的龙头企业,安井食品是A股市场上少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隔的企业,外界曾戏称老板找了一堆聪明人给自己“打工”,如董事长刘鸣鸣、总经理张清苗、副总经理黄建联、副总经理黄清松等人,在安井食品任职已有20年左右。

可以说,将安井食品从偏安于福建省一隅的地域性品牌,发展成百亿收入的全国性龙头,这些“老人”功不可没。然而,与稳定的经营人员相比,安井食品的控股股东则“动荡”得多。

回溯历史,安井食品的前身资产隶属于已退市的ST海洋。2000年,福州牛津-剑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留学人员组建,以下简称为“牛津剑桥公司”)入主了ST海洋,奈何ST海洋积重难返,随后部分股权转让给了清华科技园。

2001年,清华科技园为了将ST海洋改造成一家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将ST海洋旗下的资产几乎剥离干净,称此为“公司的不良资产和负债”,牛津剑桥公司、福建国力民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力民生”)分别以7753万元、2235万元的价格当了“接盘侠”,其中就有如今的安井食品。

事实上,以2001年剥离时的情况来看,ST海洋的这些资产远无法简单概括为不良资产。在张清苗早年的硕士论文《无锡华顺食品公司发展战略初探》中,谈到了安井食品的发展情况,当时这个品牌分别在厦门和无锡设有公司,其中无锡公司在2001年已实现扭亏为盈,营收达到了2400万元同比翻番,且“安井”品牌在南方市场已形成品牌影响力。

如今安井食品超200亿市值的行业地位,固然得益于管理与员工团队二十年多年的耕耘,但也与其本就是优质资产有关。

然而,回溯安井食品资产流转于ST海洋-牛津剑桥-清华科技园-国力民生的路程,资本运作方尤其是国力民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巨额收益,而普通投资者却沦为这场资本游戏的最大“输家”。

2000-2001年,ST海洋两度因控股股东变更及高科技概念而被爆炒,股价最高触及20.48元,但随着ST海洋账务危机爆发,清华科技园注入的资产易主,ST海洋再度成为空壳,投资者遭遇23个连续跌停,股价崩跌至2.66元,直至ST海洋黯然退市。

2、赴港上市为“抽血”?

往日的腥风血雨逐渐成为过去,安井食品在章高路的控制下,迎来了第二个阶段,即2001年到2023年的二十多年。安井食品不仅成为了全国有名的速冻品企业,还成功踏进了资本市场,比ST海洋走得更远。

期间,安井食品的业绩一涨再涨。2022年,安井食品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21.83亿元,净利润达到了11.01亿元。与此同时,股东与高管却是将手中股票一减再减。

上市次年至今,董事长刘鸣鸣、总经理张清苗、副总经理黄建联、副总经理黄清松开始轮番减持,四人分别减持了6.28%、2.16%、1.24%、1.28%的股权,合计从资本市场套现26.8亿元。港股招股书显示,目前四人持股比例分别仅为4.19%、1.75%、0.56%、0.59%。

2022-2023年,控股股东国力民生也开始频繁减持共6.78%的股权,获利金额总计为29.58亿元,与四高管合计套现超50亿元。就在国力民生减持后不久,安井食品公告称,因控股股东股权变更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市场才恍觉,国力民生的减持似乎在为变更实控人作准备,这让外界感到无法理解。

首先,安井食品作为行业龙头,2023年开始营收虽有了放缓迹象,不复往年30%的高增长趋势,但仍有140亿元的规模及15%的增长速度,符合企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如果原实控人章高路对安井食品失去信心,应该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仅增长7.84%、净利润更是下降6.65%时才较为合理。

其次,章高路渐渐降低持股比例至28.54%后,先是将全部股权以71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自己母亲,此后其母又以7200万元的价格将二人合计持有的28.74%股权,转让给了章高路姨妈。

且不提这种先转妈再转姨妈的路径令人疑惑,单从安井食品当时的股价来看,7200万元的转让款堪称“做慈善”,因此外界不由得猜测,章高路只是迫于某些原因而暂时退出股东行列。而如此做的原因,或与安井食品拟赴港上市有关。

2024年1月,实控人变更后没多久,安井食品公告称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港股发行上市相关筹备工作。公告次日,安井食品就吃了个跌停,此后又连续下跌7个交易日,被投资者称为“圈钱”、“吃相难看”。

事实上,从2017年上市到这条公告发布前,安井食品通过IPO募资、两次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累计募得资金76.76亿元。然而,这段时间内,安井食品累计分红金额却不足15亿元,叠加大股东和高管的连番减持,安井食品赴港上市的动作被解读为新一轮的“抽血”行为。

3、神秘实控人与牛津剑桥资本圈关系匪浅

原实控人章高路让出安井食品控制权的举动,引发市场对安井食品新实控人背景的猜测。从公开信息来看,原控股股东国力民生的股权结构由章高路、陆秋文、戴玉寒、孙钢四位原始股东组成,变更后调整为杭建英、陆秋文、王继娟、孙钢,其中杭建英与陆秋文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

由于杭建英此前未在公开资料中留下任何信息,外界对其身份充满疑问。但通过梳理国力民生的关联网络可以发现,杭建英并非突然介入的局外人,而是与章高路所属的“牛津剑桥”资本圈存在深厚渊源。这一圈层可追溯至ST海洋时期,核心成员包括章高路、刘鸣鸣、戴玉寒之子戴凡、陆秋文丈夫边勇壮等人。

他们通过国力民生与杭建英之女杭华产生联系,2015-2017年,国力民生将控股的神州学人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神州学人”)、大华大陆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股权,转让给了新荣拓展后,神州学人的法人代表先后变更为杭华及太平洋证券董事长郑亚南。

其中,郑亚南为新荣拓展的董事长,其与新荣拓展实控人之一的熊志红,均为牛津剑桥公司成立之初的原始股东。杭华则与熊志红在2019年联合创办了华育私募基金,后续其所持股权也转让给了国力民生。

尽管杭建英个人背景成谜,但通过其女杭华与郑亚南、熊志红等人的商业互动可以看出,她实质是“牛津剑桥”资本网络的内部成员。而郑亚南恰好在安井食品实控人变更前夕被任命为公司非执行董事,进一步强化了新旧股东之间的纽带关系。

因而有声音认为,此次安井食品的控制权变更,更像是该团队内部的股权腾挪,实际话语权仍掌握在原有利益集团手中。至于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究竟是郑亚南,还是低调的熊志红,目前尚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确切消息。另外,还有传言称杭建英与郑亚南存在亲属关系,但这一猜测也未得到证实。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隐秘的股权腾挪背后,或许暗藏着安井食品为赴港上市铺路的特殊安排。在其股东与高管频繁减持套现、分红比例长期低于融资规模的情况下,这家龙头企业能否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推荐7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