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菲乳业三冲IPO:毛利率40%,是吹的泡泡还是真家伙?“弄”得这么高,上市后咋维持?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百菲乳业三冲IPO:毛利率40%,是吹的泡泡还是真家伙?“弄”得这么高,上市后咋维持?

百菲乳业三冲IPO:毛利率40%的"水牛奶神话",是资本泡沫还是真本事?

最近资本圈有个怪事——一家乳企三年换了四次上市赛道,从沪市主板到北交所再杀回主板,每次撤材料都像"躲猫猫",现在又带着4.97亿募资计划杀回来了。它叫百菲乳业,主打"水牛奶"概念,说自己要当"水牛奶第二股"。但你要是扒开它光鲜的业绩外衣,会发现这哪是"冲刺上市"?分明是"带病闯关"!

一:上市路"反复横跳",北交所60天"闪退"暴露硬伤

百菲乳业的IPO之路,堪称A股"最折腾"案例。2023年6月,它第一次冲击沪市主板,结果没了下文;2024年8月,突然改道北交所,结果12月就火速撤回申请;2025年5月,又杀回沪市主板,6月13日刚被受理。

为啥北交所只待了60天就跑?答案藏在北交所2024年10月发的"创新性量化指标"里——要求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3%,或年均研发投入≥1000万,或复合增长率≥10%。而百菲乳业2021-2023年研发费用分别只有384万、269万、457万,占营收比例最高0.54%,连最低门槛的零头都没摸到。

更讽刺的是,它撤回北交所申请时,找的借口是"战略调整",但业内人都知道:北交所的硬指标卡得太死,研发投入不达标根本过不了审。现在杀回主板,募资额从5.7亿涨到10亿,可研发投入还是老样子——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仅0.58%,连同行皇氏集团的1/10都不到。

总结:北交所的"创新门槛"都跨不过去,凭啥让主板相信你有"持续创新能力"?

二:毛利率40%的"神话",原是原奶跌价的"纸面富贵"

百菲乳业最引以为傲的,是它的毛利率——2024年飙升到40.14%,碾 压伊利(28%)、光明(25%)。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却低于行业均值。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公司毛利率为40.14%高于行业均值28.79%,应收账款周转率为76.9次低于行业均值104.11次。并且看它的成本结构,会发现这"神话"全是原奶跌价的功劳。

2024年,百菲乳业生水牛乳采购均价3.07元/公斤,同比暴跌19.57%。要知道,水牛奶产量本来就少(全国仅占牛奶总产量0.1%),奶源本就稀缺,原奶价格暴跌更像是行业短期波动。更关键的是,它90%的生水牛乳依赖外购,自己养的奶牛只占5%——这意味着它根本没有定价权,原奶涨价时利润会被啃噬,跌价时才能赚点"差价钱"。

更扎心的是,它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3.72亿,同比降了3%。营收涨32%,现金流反而跌,这说明什么?利润增长靠的是"账面数字",不是真金白银的流入。就像你卖东西收了100块,但欠了80块账,看似赚了20块,实际手里只有20块现金——百菲乳业现在就处在这种"虚胖"状态。

总结:原奶跌价的红利能吃多久?等奶价反弹,40%的毛利率怕是要打回原形!

三:6倍溢价收购"自己人",8 912万关联交易藏着利益输送?

2024年,百菲乳业做了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花6000万收购净资产仅880万的塞上百菲60%的股权,溢价率高达6倍。更巧的是,塞上百菲的实控人马佳军,是百菲乳业股东马佳慧的亲弟弟。

收购后,百菲乳业2024年和塞上百菲的关联交易暴增至8 912万,包括买奶牛、饲料、生鲜乳。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花6倍高价买"自己人"的牧场?是市场上没其他牧场可选,还是想通过关联交易"左手倒右手"?

更可疑的是,塞上百菲被收购前,2023年和百菲乳业没一分钱交易;收购后,立刻成了"重要供应商"。这种"精准"的关联交易,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为了把利润"做"进上市公司,方便冲击上市?

总结:6倍溢价买关联牧场,同年关联交易激增至8 912万元,估计交易所下轮会灵魂拷问:是否存在向实控人吴守允家族的利益输送?

四:研发投入0.58%,网红带货撑不起"高端水牛奶"

百菲乳业的"高端"标签,靠的是网红带货和营销轰炸。2024年,它的销售费用1.93亿,同比暴增80%,占营收13.6%——这钱都花在哪了?电商渠道费8492万,占比43.9%,也就是每卖100块的产品,44块花在电商推广上。

但网红带货能撑多久?2023年它的复购率还有45%,2024年暴跌到32%;退货率高达35%,是行业均值15%的两倍多。消费者用脚投票:4块多一盒的水牛奶,真的比3块多的安慕希香吗?

更致命的是,研发投入只有0.58%。同行皇氏集团2024年研发费用7197万,是百菲的8.76倍,还搞出了"奶水牛胚胎移植"技术。而百菲呢?23项专利里18项是外观设计,核心技术靠代工厂——这样的"高端",不过是营销吹出来的泡泡。

总结:烧钱请网红能换来长期复购吗?研发投入不达标,迟早被竞品碾 压!

五:募资3.74亿"扩产",是补缺口还是割韭菜?

百菲乳业这次IPO要募4.97亿,其中3.74亿投"奶水牛智慧牧场",1.23亿投"营销网络"。但你要是看它的产能,根本不缺——2024年自产生鲜乳仅5.05%,90%靠外购,牧场根本不是瓶颈。

更讽刺的是,它2024年存货周转率9.34次,比行业均值12.11次还低,说明库存积压严重。这时候扩产,是怕货卖不出去吗?还是想把募资变成"固定资产",包装成"业绩增长"?

另外,它的资产负债率才16.2%,账上躺着6.47亿流动资产,完全不缺钱。这时候急着上市募资,要么是急需"输血"填补其他窟窿,要么是想趁着业绩高点套现——毕竟实控人吴守允家族控股81.49%,上市后减持套现的诱惑太大了。

总结:不缺钱、不缺产能,募资4.97亿到底想干啥?投资者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写在最后:水牛奶不需要神话,需要真相

百菲乳业的故事,像极了当下的"网红经济"——靠营销吹高估值,靠资本催肥业绩,却没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奶源自主、技术研发、产品复购。当原奶价格反弹、网红流量见顶、消费者回归理性,它的高毛利、高增长终将被打回原形。

北交所的"创新门槛"卡住了它一次,主板的审核会放过它吗?就算侥幸上市,等待它的也可能是业绩变脸、股价暴跌、投资者维权——毕竟,资本市场的"泡沫",从来都不是靠营销和包装能长久的。

水牛奶不需要神话,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养牛、搞研发、做产品。如果百菲乳业连这些都做不到,就算上了市,也不过是资本游戏里的又一颗"流星"。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披露文件,新浪鹰眼预警系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