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投资银行家、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 温天纳
香港中环金融区市面依然人头涌涌,尽管仍在金融海啸当中,但市面气氛看似不差。不过,上星期五(15日)的公布的经济数据,犹如一个炸弹,震撼人心。第一季度经济收缩幅度几乎达到8%,修订后的全年收缩预测更有可能达到6﹒5%,近期本地股市和楼市的表现,可说是与经济基本面脱节。
笔者在上周末和友人讨论,本地股市和楼市近期表现的确有利振兴香港的内需,不过并不足以改变经济下跌的方向,香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经济体系,自我能掌控的并不多,一切均需要待环球经济彻底走出谷底后,经济局面才能改观。
与此同时,香港内部的危机意识正不断上升,内忧外患,一切均指向香港目前作为中国“首席”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不保。一系列的计划,如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计划、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上海交易所力吸国际巨企上市、汇丰控股(00005)争取A股上市、红筹回归产地等等消息,一浪接一浪,感觉上都在腐蚀香港自身的竞争力。
大型港企红筹化救亡
香港应如何自保?香港的企业应如何定位?笔者认为答案非常直接,香港应该坚持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至于企业应该如何自处,笔者就举香港交易所(00388)作为一个例子,港交所应该定位为“中国国际”交易所。为生存,香港本土大型企业红筹化大救亡无法避免。
说起港交所,上周的确传言四起。一位朋友在上周二(12日)傍晚问笔者知不知道谁将会是港交所的新任行政总裁,当时友人告诉笔者,人选将会是一位内地背景的投资银行家,他预期港交所将曲线染红,强化中国定位和认受性,全速和上海交易所力拼。
笔者听到这消息后,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就是香港市场应该发展的方向。不过,当传闻在上周四(14日)半开半掩地在市场中扩散的时候,香港业界反应不一。
内地业界朋友觉得这消息代表了内地和香港的融合,同时象征了内地金融专才全方位地崛起,在国际金融市场绽放异彩,这是一个迟来的肯定。
不过,部分本土精英就持有较为不一样的看法,他们的角度是香港国际人才多的是,港交所的业务及发展繁多,新股上市业务最多只是其中一个范畴。就算在投资银行业务里,上市工作也分开“业务人员”、“执行人员”和“销售人员”等等,高层人员通常只是负责业务。因此,在部分本土精英的眼中,一位业务脉络丰富的中国通,尽管拥有部分国际化的背景,能否带领港交所再闯高峰,在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在众多不同金融产品和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是一个疑问?
香港的优势就是中国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意见,香港证券市场在经历2006年和2007年的历史高峰后,便失去方向,会否走向没落?笔者没有这么悲观,因为香港的优势就是中国,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香港却未能把握先机和优势,发展方向处事被动,很多时候只望中央政府的打救。说真的,香港要担当中国的实至名归的独家国际金融中心谈何容易!
有一位内地干部曾经和笔者说过一个见解,他认为在很多内地人过往的心目中香港人是勤奋的、聪明的和专业的,但是当他亲自管理过一家香港公司后,他发现现实和形像有很大的差别。
的确有些时候,香港必须借助熟悉内地市场的人士或企业,加速香港的发展。从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主要城市的角度来看,目前香港的经济的确未能完全融入内地,中国优势未能发挥。
中国自身自有优势,但目前经济形势也不是一面倒大好,但中央政府正努力不懈去处理目前的经济问题,不断推出不同层面的刺激经济计划,例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上周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在甲型流感危机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内地生物医药行业再受刺激,成为市场的热点。
铁公基撑经济难持久
回看内地上周宣布的数据,内地四月份新增贷款正如预期中大幅回落,在整体贷款结构中,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占了全部新增贷款的一半,非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持续下降。这说明政策上,内地“基础设施热、制造业却冷”的局面实际上难以支持信贷全面性快速持续的增长。未来,信贷增长还是需要实质经济的增长作为支撑,“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支撑经济的局面不可永久持续下去。
另外,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3﹒6%,降幅较3月份进一步扩大。采购经理人指数虽然连续六个月的反弹,固定资产增加值虽然持续上升,但是发电量和财政收入等均在3月小幅度上升后再度下降,笔者认为这显现出刺激经济复苏的工作是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笔者分析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来源减少,支出却激增超过三成,说明这样的增加是不可能持续的。另外,政府实施结构性减税,大幅度增加出口退税,税款大幅减少。再加上PPI和CPI同步下降,相应使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在经济继续上升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收入才能快速增长。
股市风险也需要防范
在出口贸易无法促成经济增长、投资市场的走势就变得难以预测,在拉动内地宏观经济的三头马车中,笔者认为只有扩大消费才可以扩大内需,从而更好地刺激整体经济复苏。因此,笔者也了解到内地正在研究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可能性。目前,内地从事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种类狭窄,只有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机构,消费贷款占整体贷款总额的只是稍多于一成。
消费贷款主要是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笔者认为设立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有助内地刺激消费,为商业银行无法兼顾的客户提供一个新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设立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必须加强如何防范个人信用风险带来的大挑战。
要防范的不单只在消费市场的风控,股市的风险也需要防范。整体而言,内地股市表现亮丽,不过与此同时,市场上各种类型的流言传闻四起,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参考内地统计资料,3月份至今,内地上市公司共发布澄清传闻和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494次,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针对相关不实传闻进行澄清。
流言传闻透过不同的渠道如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诸如网路疯狂扩散,这证明了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有心人更利用传闻成为牟利的工具,读者们也要加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