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可谓改革一直在路上,但为何最近推动力度又一次加大了呢?我觉得这与国企当前正面临的三大压力有关。债务率过高是国企面临的最大难题,至于库存或产能过高问题,都是短期问题。[详细]
2015年11月16日
楼市去库存成为经济痛点,原因有二:一是楼市不稳,经济难见底;二是库存不降,金融体系有风险。中国银行业对房地产抵押物有很强的依赖性,经济持续下滑和企业效益持续下降之后,信贷资产质量越来越差,大势也。未来的政策安排中,应对个人房贷加码支持。[详细]
2015年11月13日
三季度经济增速“破七”,虽然领导公开说不必大惊小怪,但实际上内心非常忧虑。如果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的势头不能有效扼制,则经济增长的短期作务和中期目标,都很难实现。高层对于房地产拖经济后腿,成为当前的痛点,感到较大压力,并正在寻求解决之道。[详细]
2015年11月11日
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守住民生底线,稳定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工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经济结构改革值得关注五个投资机会: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加快绿色发展;五是化解产能过剩。[详细]
2015年11月11日
习近平强调经济结构性改革,实际也是推进“十三五”的重要举措,可见中央关注点已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决策认为要完成经济结构性改革,需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结构性改革能否如期完成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 [详细]
2015年10月30日
2008年的一次错误宏观政策选择导致今日如此严重的债务杠杆,债务总量以及高昂的债务成本令地方政府已难以承担。高杠杆下的中国经济所面临最可怕的金融风险是什么:股市、汇率和楼市三线作战的格局。 [详细]
2015年10月21日
2008年的一次错误宏观政策选择导致今日如此严重的债务杠杆,债务总量以及高昂的债务成本令地方政府已难以承担。高杠杆下的中国经济所面临最可怕的金融风险是什么:股市、汇率和楼市三线作战的格局。 [详细]
2015年10月19日
三季度GDP增速6.9%,是经济调整的客观反映,低于政府心理防线。为确保中期增长稳定,也为了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政府有可能在近期加大刺激力度。手段包括:货币政策需要非常规手段;财政货币化不可避免;挖掘消费潜力,降税仍有空间;增加政府投资。 [详细]
2015年10月15日
发改委加速企业债券的发行并放松标准后,杠杆投机和道德风险可能将债市泡沫加速传导至银行间市场。一旦经济阶段性好转,或是通胀超预期反弹,或是债券信用风险的加速暴露,以及流动性的暂时紧缩,债券市场的大幅调整就将发生,泡沫破灭时,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冲击也将远甚于六月份的股灾。 [详细]
2015年9月30日
央行调整房价首付比率,意在“银十”刺激住房销售,短期虽能起到扰动作用,但在货币周期、经济周期和人口周期的影响下,依然无法改变楼市长期调整的大趋势。如想买房,还请三思。 [详细]
2015年8月25日
全球股市暴跌,金融危机身影显现,带头大哥是中国A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模型下的全球增长模式失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实现,才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关键。中国要稳定经济增长,金融政策应实行组合拳。 [详细]
2015年8月11日
央行主动干预汇市,是在IMF宣布延缓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之后,意味着中国汇率政策开始转向,且更加务实。由于中国经济并未企稳,增加净出口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项,由此人民币汇率不得不贬值。人民币贬值窗口开启后,下半年将持续贬值,并且会采取三个步骤。 [详细]
2015年8月8日
官媒在经济敏感期集中发声,大篇幅对经济增速7%进行系统解读和报道,凸显官方对这一数据的重视,目的是稳定市场预期,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外界信心,同时为“十三五”规划出台营造舆论环境。 [详细]
2015年7月15日
上半年GDP增速7%,一改之前下行趋势,似乎有些突然,毕竟6月货币供给紧张,股市暴跌,至少金融业收入增幅下降,市场可能对数据真实性产生疑问。未来中央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投资项目,货币政策仍保持宽松,应继续发展资本市场。 [详细]
2015年6月28日
央行赶在周六加班推出重磅政策,救市意图明显。尽管监管层用心良苦,央行双降政策对股市支撑作用有限。鉴于经济有企稳苗头,降准支持实体经济的边际效用在下降,央行此次定向降准,释放了新的政策信号。 [详细]
2015年6月23日
此番股市暴跌,为央行降准创造了时机,既可以达到释放流动性作用,也可起到维护市场稳定效果。政府乐于看到股市调整,不但挤出了部分泡沫,也为政策调整创造了时间窗口:一是降准可以尽快实施;二是借机启动债券市场。 [详细]
2015年6月15日
北京市政府动迁成真,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头,更大的动静应该在后面。如果下定决心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必须将央企总部迁出北京,消除其繁殖功能,从根子上消除北京城市扩张的冲动。 [详细]
2015年5月26日
对比中美两国股市走势,可以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加货币充裕,是股市走牛的基本条件。中美两国股市走势,也验证了华尔街对新常态的定义。没有什么政策能够阻挡A股继续走牛,即便IPO实行注册制,也不会改变股市趋势。 [详细]
2015年5月10日
央行降息在市场预期之中,信号作用大于实际意义。一是对外表明经济状况仍然可控;二是说明宏观当局仍然对外需市场抱有一丝幻想;三是不想过度刺激股市,避免股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四是未来数月央行仍会轮番使用降息和降准工具。 [详细]
2015年4月15日
总的看,经济数据变坏,宏观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中,何时触底,仍无法预测。目前政府不断推出反周期措施,虽然可以延缓经济下滑速度,但不会改变经济调整趋势。 [详细]
2015年4月15日
此次总理座谈会后,政府会尽快采取稳增长措施,并拿出一套复合工具,包括减税等供给型政策,但核心工具是刺激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公共项目投资,二是降准。 [详细]
2015年3月12日
中国有个举国体制,这个体制的背后就是中央财政一盘棋。以此框架看地方债务问题,就要有两个基本估计,一是地方实际债务余额一定高于统计数据,二是地方债务不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 [详细]
2015年1月28日
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地区一哄而上回购住房行动,被舆论称之为对新一轮房地产政府救市。但是,现实很残酷,因为这一次的房地产调整,的的确确是长周期调整,而向下拐点还在验证中。 [详细]
2014年12月21日
山东省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政府债务管理意见,明确提出省政府对市县级政府债务实行不救助原则。这是国务院颁发43号文件后,地方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债务管理办法。 [详细]
2014年12月5日
政治局会议强调区域性整体发展,强调发展效益重于数量,强调保就业和民生,都是贯穿了一个基本原则,即稳增长不能妨碍调结构,调结构过程中,不能放弃稳增长。 [详细]
2014年12月1日
条例草案基本勾画了存款保险制度框架,可改动成分并不大,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一酝酿了21年的金融制度,为什么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推出? [详细]
2014年10月29日
坊间流传中金公司对MLF的解释,就是期限3个月的SLF。如果说所谓的MLF释放了一定信号,那就是价格型工具变得更为重要,降息政策已经放到了工具箱里。 [详细]
2014年9月23日
四大行将取消“限贷”政策,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如果说前番“限贷”目的是抑制需求,那么此时放开手脚,则是稳定预期和刺激改善型消费。不过政策调整的结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因为,市场已经成熟了。 [详细]
2014年9月4日
多哈回合谈判13年未破僵局,致使全球多边体制WTO面临挑战,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启动自贸区谈判,企图以双边体制替代多边体制,而在大国博弈新背景下,自贸区谈判被赋予了更多政治内涵。 [详细]
2014年7月28日
鉴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民生支出又不得不增加,为“稳增长”,财政货币化现象开始显现。无论是向国开行提供1万亿元PSL,还是向地方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都是企图以政策性贷款替代财政支出,扩大总需求。 [详细]
2014年7月24日
小微企业贷款难本是世界性难题,解决办法是制度创新,依靠运动式方法不仅不能治本,甚至不能治标。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小微企业是周期调整的主要牺牲品,让银行承担信贷风险的办法,注定解决不了融资难问题。 [详细]
2014年7月18日
“军令状”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目前经济状况并不好,如果没有作为,就不可能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二是现有宏观政策效果甚微,“稳增长”得靠地方政府努力。 [详细]
2014年6月25日
一方面是经济先行指标PMI显著向好,另一方面是地方经济增长不尽人意,这表明“微刺激”虽有效果,但药效有限。鉴于中央政府要保持政策连续性,下半年“稳增长“的主角应该是地方政府。 [详细]
2014年6月5日
政府会否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是目前市场议论焦点,这一切源于对能否实现增长目标的担忧。虽说政府强调定力,但不顾经济环境,盲目设定7.5%增长率的做法,本身就预示对改革的耐心不够。 [详细]
2014年5月26日
价格管制从来都不是好东西,虽然短期可以起到平稳价格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求关系,只能使价格动态平衡过程延长。如果被市场解读为相反信号,甚至可能使市场情况变得更糟。 [详细]
2014年5月20日
尽管国务院强调2014年首要任务是改革,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期望通过放松管制促进民间投资的经济改革恐难达到预期效果,并可能因短期的“稳增长”需要而暂时放慢改革节奏。 [详细]
2014年4月29日
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人间真理,但买家有时也不傻,买涨不买跌,就是资产市场的买家定律。房价降了,买家们开始观望,他们知道,越不买,就会跌得越多。[详细]
2014年3月19日
“一号工程”之所以能够为坊间热议,不仅是因为 “一号首长”亲自出面协调三地,也不仅规划是本届政府标志性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规划表达了强烈的政治意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