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精神边界 > 正文 |
|
全民参与的“咖啡哲学”
如今的法国,“哲学咖啡馆”大行其道。很多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开辟专门的时间,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30多家,在法国共有20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
塞纳河畔晒太阳的女子
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活动方式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既有教师和大学生等知识分子,有来自企业的职员和工人,也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客人们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讨论到兴致勃勃之处,客人们往往埋头疾书,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具体地看,“哲学咖啡馆”的兴旺不仅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昌隆有关,也与法国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中学课程的设置中,哲学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一样,都属于主科。法国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开始分文科、经济科或者理工科上课。无论选择哪一科,哲学都是必修课,文科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经济科和理科的学生分别要上4个和3个小时的哲学课。每年六月份,法国举行全国中学毕业会考,拿到中学毕业文凭者就可以上大学。按19世纪以来形成的惯例,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考生们最重视的考试科目就是哲学。每年会考之前,书店里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片相当热销。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包括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有了如此正规严谨的教育,普通的法国人也是满腹哲学,形成了“全民讨论哲学”的现象。
左岸:一个时尚的形容词
“左岸”最早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指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为主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地方。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左岸还有三所大学:索尔本大学(后更名为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后更名为法兰西大学)、四国学院(后更名为法兰西学院)。当时学院师生必须用拉丁语写作、交谈,,这是左岸最早的区,一个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区域。
17世纪,路易十四迁居于凡尔赛宫,左岸成了从巴黎去凡尔赛宫的必经之路,获得了飞快发展的黄金时期。达官新贵、社会名流纷纷来此建造公馆,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中产阶级社区。
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逐渐建立了起来。围绕这种社交氛围的咖啡馆、啤酒馆也应运而生,成了左岸知识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从紧靠赛纳河左岸的圣米歇尔大街开始,文化名人和先贤们光顾和聚会过的咖啡馆、酒吧遍布各个街区。
300多年来,左岸的咖啡馆里注入了哲学、文学、艺术的精华,“左岸”因此而成为一个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和一个时尚的形容词。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