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老将傅成玉:再跑一会儿

他是中国最有权势的国企领导之一,从未离开过三桶油系统。
他亦纠结于职业经理人和国企领导两种身份之间。
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将傅成玉被中央“延迟退休”,他将继续留在赛道上。
傅成玉认为自己承前启后,要做好这个时代能做的事。

@ 凤凰财经 出品

02/22
NO.50
傅成玉
一张亲民的脸

有媒体曾经就三桶油掌门人:蒋洁敏、傅成玉和王宜林的相貌做过调查,几个指标是:最富有亲和力的脸,最可信赖的脸,最富有领袖气质的脸,最可能成为优秀雇主的脸,和最眼熟的脸。受访者是对三位不熟悉的普通人,结果是,除了“最眼熟的脸”之外的四项,傅成玉全部第一。

傅成玉的长相占了优势——下巴宽大、有肉、浓眉,这种面相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印象。

03/22
NO.50
傅成玉
风格与众不同

傅成玉的个人风格在国企掌门人中显得与众不同,更准确地说,是与人们印象中的国企领导形象矛盾。这种“矛盾”随处可见——执掌中石化后,傅第一次会见外国客人时,绕过翻译,直接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起来,这把旁观的中石化高层被“吓着了”;

他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最西化公司的领导人物,其言语中多次强调国际商业规则,注重财务和投资回报;

与其他国企领导相比,媒体采访他相对容易,他会把谈得来的记者直接约进办公室,对满意的报道会发短信向记者致谢,甚至会夹着包不带秘书去大学里听课。

04/22
NO.50
傅成玉
难逃国企领导角色

而另一方面,作为央企中的央企,“三桶油”之一的董事长,他身上又不出意料地带有国家的烙印。在其言语中,并行着另一种语态——那里强调国企的国家责任、奉献精神、大局意识;他告诫股东,要牢记公司与国家战略一致才对有好处。他具有浓郁的中国气质,常常把“报国”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

一位与傅成玉多有接触的投行人士评价他是“中国国企领导者中少数更像企业家的管理者”。

如果要给傅成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应是职业经理人——有中国特的,国有企业经理人,西方媒体眼中所谓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代理人。他们深谙国际商业规则、又具备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同时又深深根植体制之内,并且相信国有经济的力量。由此成为中与外、官与企之间最大的受益者。

05/22
NO.50
傅成玉
与蒋洁敏对比鲜明

傅的与众不同,和同是三桶油掌门人、前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蒋洁敏被公众熟知,是在落马之后。与傅成玉不同,蒋性格冷峻且冷静,他不亲近媒体,总是低调出现在公共场合,甚至很难找到一张带有他笑脸的照片。

这种迥异背后,是二人身份的差别,中石油可谓是长子中的嫡长子。蒋不需要和蔼可亲,只需要沉默地控制这条大船,就是胜利。

而傅成玉有着在中海油多年工作经验,中海油被认为是中国国有企业中治理最好、透明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06/22
NO.50
傅成玉
一路平步青云

1951年出生于黑龙江,1982年加入中海油,后被公司选送美国南加州大学,先后在中海油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等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中担任负责人。有专业背景、有和多个国家打交道的能力、熟悉国际商业规则,傅成玉一步一步升迁至中海油掌舵人。

07/22
NO.50
傅成玉
中海油夹缝求生

在公众眼中,中海油负担轻、在国家石油公司中最“通洋务”,重点业务都在中心沿海城市,没有中石油、中石化那样沉重的社会职能负担。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中海油对外合作能力强——1999年第一次公开上市路演时,中海油的四个老总就以流利英文回答各方提问,令中外观者印象深刻。

而另一方面,其劣势又十分明显,中海油又不得不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

08/22
NO.50
傅成玉
劣势明显

海洋石油工业素来风险高,海上油田开发成本也远高于陆地常规油田,又面临着高科技壁垒。同时,中国海域石油还有先天不足:除南海中南部外,中国周边海洋油田规模普遍偏小,油质偏差。业内都很清楚,中国海域难以制造北海和墨西哥湾级别的惊喜。

陆上方面,中海油素无上游资产,也不可能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区块内拿到服务合同。在下游,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全国范围内寡头垄断更是铁板一块。

即使要往海外扩展,中海油难以避开两桶油的阴影。国际市场上每一桩大油气资产竞标或出售,投资银行和各种中介机构都会殷勤地将同一份材料递到三桶油的面前。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在同一个航班上尴尬相遇。而中海油在资产方面的劣势不言而喻。

09/22
NO.50
傅成玉
承前启后

这就是傅成玉和中海油面临的窘境。

在傅成玉看来,担任中海油总经理,他只是起到 “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从中海油的举动来看,包括继续深海战略,保持公司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等上游方面的优势。傅十分清楚中海油的短板,他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要求中下游业务要在四五年内迅速崛起,成为支柱。

“承前”之作还包括续发展LNG产业,以避开陆上管道天然气的激烈竞争,增加清洁能源的份额。中海油在其他石油公司之前完成了沿海LNG产业的全面布局。

“启后”方面的布局,则源于傅对新能源前景的乐观——“一旦进入和国家战略相关的领域,企业的市场无限大”。中海油一直在布局发展煤基清洁能源、风能和电动汽车产业链。

10/22
NO.50
傅成玉
海外收购 一鸣惊人

但傅成玉又不甘心于承前启后,他希望中海油一鸣惊人。2005年,中海油发动当时中国史上最大收购案:185亿美元求购伏尼科石油公司。此举震惊世界。华尔街惊诧于中海油的野心,而这背后,全球资本市场愈发明白,中国正在崛起。

中海油在竞购过程中着力于市场化操作,略嫌生涩但诚意昭然。此案在美国更引发全国性争议,由于政治反弹太大,中海油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购,受创颇深。自此,中海油海外油气资源拓展归于沉寂。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资本在海外抄底,一路攻城拔寨,两桶油上演了一系列以10亿美元为单位的大宗并购和投资。而中海油却迟迟没有动静。

11/22
NO.50
傅成玉
世界认识了中海油

分析师们毫不留情地问傅成玉:“你这样谨慎,是否与优尼科并购失败有关?”他直言:“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

但世界对傅和中海油印象深刻,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中,傅成玉是入选的两名中国人之一。其评语是:“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计划,但是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香港媒体认为傅成玉是这场没有赢家的收购战后惟一屹立的,至少世界认识了他和中海油。

12/22
NO.50
傅成玉
蛰伏期想出新打法

傅成玉谨慎了,但海外收购是中海油保持优势绕不过去的选择。

在蛰伏期,他憋出了一套海外并购合作的新思路,用他自己的话说,“要跳出石油公司来看石油公司”。

即,收购并不非得是用钱买资源,而是投其所需——有的国家缺高速公路,有的想修水电站,傅成玉试图把这些需求跟石油挂钩。中海油会给对方一个清单:铁路、港口、电厂,需要什么就勾出来。而无力付费的资源国拿出一些资源区块,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13/22
NO.50
傅成玉
“傅”式情结

1982年,傅成玉从美国回来,加入中海油。31岁,履历丰富,他和这家资历尚浅的石油国企一起成长。傅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中海油度过,其在中海油总经理这一职位上的任职时间已经超过了四位前任。

傅成玉为中海油制定了两条基本战略。其一,中海油的对手“不是中国同行,而是外国同行”。这意味着它不会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路,避开政策包袱,看重效益,不追求体量。其二,中海油要走“差异化道路”,不跟两桶油短兵相接,另辟蹊径,寻道海外。

如果2005年中海油顺利完成收购优尼科,傅成玉将把中海油推上一个新舞台。

对中海油,傅有自己的情结,但又不得不面对一种矛盾——他一心想把它打造成国际石油公司(IOC),又无奈承认中海油就是国家石油公司(NOC)的本质。

14/22
NO.50
傅成玉
他生不逢时

某种程度上,这种矛盾就是傅成玉自身的写照:明明是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风格,却又必须在国企领导的框架内行事。

这种矛盾也让中海油在国家与市场之间徘徊不定,两边不讨好。过于强调资本回报率使得中海油错失不少机会,也让对手迎头赶上。相反,中石油对自己的身份就十分明确,一切按照NOC方向布局,为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不惜牺牲效率。同样的,正如文章前面分析的那样,这种截然不同又体现在傅成玉与蒋洁敏身上。

有业内人士评价,追求资本回报和商业化运作是公司的应有之义,但傅成玉生不逢时。

可他又有所执,在其任内,中海油一直坚持发展主业,从未将资本投入到房地产等高收益领域。傅的一句话曾被媒体广泛引用,“我当一天家,就要做好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

15/22
NO.50
傅成玉
新征程:执掌中石化

2011年,傅成玉正好60岁。这一年,他开始了新历险。4月8日,中组部一位副部长陪同傅成玉前往中石化大厦,接着宣布了任命——中石化董事长。他接管了曾经的对手,成为了中国最有权势的国企领导之一。

分析认为深谙资本运作、海外并购经验与海外合作之道的傅成玉入主中石化,高层意在加快中石化的国际化转型。

中石化在舆论场中的角色颇为微妙,并常常被视为既得利益团体的一部分而饱受质疑。在中国,这样的大型国企一般被称作“共和国长子”,长子不仅要劳作挣钱,还必须要祭祀祖先,有宗法上的政治任务。

16/22
NO.50
傅成玉
夹板又重了一分

傅成玉坦承压力更大了,身上国企领导的夹板又重了一分。

他不得不处理一些在中海油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国企弊病、比如员工上访、比如社会舆论的时刻紧盯。

从中海油到中石化,只有一街之隔。但对傅成玉来说,绝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公司,。中石化有横跨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总资产是中海油的两倍还多,员工合计超过200万,是中海油的20多倍。

这无疑是个更大的舞台。对傅成玉,也意味着更大的政治空间,不过傅已经年至花甲,退休就在不远的前方。

17/22
NO.50
傅成玉
聚光灯下的傅成玉

傅成玉走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艰难应对。

2011年天涯论坛出现帖子爆料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购买几百万高档酒供私人支配。一时舆论哗然,而中石化的应对之举让民众更加愤怒,一方面严查泄密人,一方面要求全公司封口,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傅站出来面对媒体,道歉说此事让上百万职工抬不起头,并澄清严惩内鬼一事。此时他履新还不到半个月。

18/22
NO.50
傅成玉
面对舆论 尴尬应对

面对舆论,傅成玉尴尬过不止一次。

作为占据6成成品油市场份额,国内最大的炼油商,中石化被认为是油价节节攀升背后的推手。而傅成玉对此的回应再次被抓住了把柄。他对提油价的解释是:民营企业占20%的炼油市场,不能让民营企业停产,否则闹油荒。又不能让民营企业赔钱,“赔了他们就得关,所以是适当调价”。

这种逻辑当然不被接受,潘石屹随即造句调侃“适当调高房价,以解民营开发商之困。”随即,一轮造句潮下来,“成玉体”成为谈资。

而更大的麻烦则在2013年来临,11月22日,中石化位于青岛的输油管线发生爆燃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傅成玉被处以行政记过。

19/22
NO.50
傅成玉
中石化迎来傅式改革

而另一方面,傅成玉正卯足了劲儿,指引中石化这艘大船驶向海外。

在国家化航线上,这个船长建起非洲、中东、南美、南亚太、俄罗斯-中亚、加拿大等六大油气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一场“争气”之战硝烟四起,而中石化占据了全球油气区的制高点。2012年,他被“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系国内获此荣誉的第一任。

尽管出过不少事故,但不可否认,中石化这几年在媒体中形象的改善,这当然是傅成玉的功劳。有中石化的高管坦言,傅的到任确实为中石化带来了国际化理念的转变。“不少国际投资者与其说是看好中石化,不如说看好傅成玉”。

傅成玉沿用了在中海油的思路,即把中国石化转化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他明确地知道中石化要什么:“中石化的海外投资不是因为中国需要油。海外并购买的不是便宜是增值。”

20/22
NO.50
傅成玉
主导中石化混改

而在近期,频被媒体关注的,则是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油品销售业务的混改,和非油品销售业务的拓展。中石化拥有3万多家加油站,这种体量的销售渠道,其零售能力不在传统零售业巨头之下。

公司对销售资产的盘活,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子公司易捷不断向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零售企业示好,目前包括大润发、西藏卓玛泉、顺丰的“嘿客店”、一号店、腾讯等多家民企。

这家一向沉稳的老牌国企,正不断给市场带来惊喜。

21/22
NO.50
傅成玉
不离赛道

傅成玉今年63岁了。按央企领导人的退休年龄算,7月底傅成玉就应退休了。8月25日,在中石化的业绩记者会上,傅成玉亲口确认“中央已经正式明确我将继续留任,留任多长时间不知道。”这暗示着中石化的实验已经得到了高层的认可,改革将继续。

在混合改制这场马拉松中,中石化一直处于领跑位置。而职业生涯已经到了终点的老将傅成玉,可以在赛道上再跑一会儿。

作者:厚望

编辑:厚望

投稿地址:

all_cj@ifeng.com

本期参考: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周末

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