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新型城镇化能否带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文/张雯

一边是快速复制的城镇化,一边则是劳动力、产业的空巢。资源的错配,带来的是区域发展的失衡,空有高楼的漂亮新区,患上了失语症。

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出了至少两波的城镇化建设热情。第一波发生在80年代,第二波则集中在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

第一波与第二波已经结束,没赶上的地方政府开始了第三波造城:打着各种城镇化、开发区、高新区的招牌,做的却是土地财政的生意。也因此,十多年来多地被曝出“鬼城”、“空城”、“睡城”之事,财政数据光鲜了,城却没有立起来,令人叹息。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于“城镇化”的思辨越来越倾向于对城市创生环境的关注:土地可以实现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构,那么什么才能实现城市机体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而这样的城市,又将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反哺?

资源错配下的城镇化失语

沿着十年来的城镇化路径在时间纵轴上寻迹,我们发现,保持着高踏频的城镇化扩张一路狂奔,其结果却是城市在纸面膨胀、落地化为鬼城,没有变成鬼城的那些开发区、高新区则挣扎在资源、资产、资本的混生状态里,产业的发展追不上城市的扩张。

有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其人口规划加起来共达到34亿之巨。当然,这只是规划愿景与发展现状的背离,但新区欲成长为人居所在,当然需要有人愿意转移,将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进去,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在全国多地,却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不愿落户甚至将户口再想办法迁回农村的现象。

一边是快速复制的城镇化,一边则是劳动力、产业的空巢。资源的错配,带来的是区域发展的失衡,空有高楼的漂亮新区,患上了失语症。

城镇化资源的错配,主要表现在重视城市形式上的建设,却忽视产业的拉动。重视工业经济,忽视第三产业。

从各大都市的历史梳理来看,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本与工业化的进程密切关联:以英国为例,作为最早经历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日益增强的城市化,从1800年到1900年,100年的时间,英国首都伦敦的人口规模便从110万人增加到700万,而那时,伦敦正处在扩张中的不列颠帝国的心脏,是庞大的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中心。

而回首看过去十多年我国许多地区的城镇化,其推动力并非源于产业内源性增长的需要,而更多是地方政府政绩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张并不能与产业及人口相匹配,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产业空心化等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实现充分就业,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也意味着,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高度正相关的,并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也是提升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动因。

从解决大城市病的角度看,为成功形成对旧城区的反磁力,则更加需要新区从规划、运营入手形成更高的城市建设标准,并给产业形成“腾笼换鸟”的腾挪空间。

走出这些误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将落脚于满足人的需求:城市的宜居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人、物、产业的逻辑自洽,结合形成城市自然生长的基础要素。

新型城镇化:城市自然生长的逻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汇聚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都能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找到重要抓手。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要优化宏观布局,又要做好微观空间治理,既要提升规划品质,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又要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此外,还要提升城市运营管理品质、加强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韩国新城新区的发展经验。

上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的起飞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拥堵、污染等“大城市病”亦开始发作。为缓解人口的集聚膨胀,尤其是为缓解首都首尔的高密度人口带来的问题,韩国中央政府开始规划建设新城。如今,新城数量已经多达近30个。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韩国特别注重城市功能的选定。以其90年代开始推动的东滩新城一期项目为例,吸引人口到新城来的主要原因是本地物价便宜,生态环境好,社区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而吸引人群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居住于此的居民是跟随产业而来,就业不难,因为在新城的建设过程中,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新城开发、招商引资的工作是同步进行的。

事实上,韩国的新城建设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三个难题,一是新城人口何来,二是新城发展空间何在,三是新城建设资金何寻。

在资金何寻的问题上,韩国的松岛新城便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PPP项目,而韩国许多城市的兴建都采取了PPP模式,如屯山新都市、庆尚北道厅新都市等。归根结底,这类项目的实质总归是通过投资拉动大规模基建,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不过,投资可以拉动大规模基建,但核心落脚点还是能否在实质上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韩国新城建设能够成功,恰恰在于通过建筑、产业、人群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源、资金、资本的效率结合。

在城市生态学理论看来,城市可以被看作由若干同心圆环所组成的,每个同心圆环又可被分成若干分区,在同心圆环的不同分区内,侵入和继替过程发生在此。不同产业的落地、发展与提升带来人群流动与就业,而产业本身的升级过程又自然带动了本地空间的重构,实现了资源要素按照市场指挥棒的流动。

而在韩国的若干新城建设样本中,恰通过城市的空间规划与精确运营为产业留足充分舒展的空间,产业的充分舒展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并且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支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则在产业面前划分精确:政府专注于区域的决策、规范制定、提供政策支持,开发商致力于区域的建设、开发与运营,而产业的发展则交给市场选择。

现在回头看文章最初的设问,我们已然有了答案。

栏目介绍

凤凰网产业新城频道以政府部门、产业运营、园区建设和城市开发全链条从业者以及研究学者为主要目标用户,通过对产业新城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追踪、研究和观察,为助推中国产业升级、新城新区开发和城市经济转型,打造最前沿的资讯平台、最专业的思想平台和最权威的舆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