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一经公布,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的高标准定位,立刻使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雄安新区的一举一动将牵动举国神经。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之深远意义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并举。众所周知,深圳经济特区拼出来的是以“拓荒牛”精神进行“敢闯敢试敢冒险”的改革创新,“深圳速度”亦成为代表改革开放的一座高峰。浦东新区则依靠金融机构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5%,目前,则向着“打造民营企业高地”的目标进军。

因改革而起,因创新而兴,改革与创新,是中国新区经济的核心也是未来。那么雄安新区的发展应该放置在怎样的语境下进行考量?它又将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改变,对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有怎样的启示?对此,凤凰网产业新城频道对话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

凤凰网产业新城:在中国这些年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区域都出现“大城市病”,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雄安新区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探索,对现在“大城市病”的治理有哪些启示?

李国平:4月1号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公布以后,在社会上一直有很高的关注度。我想,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下审视其独特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群,这需要整个区域共同的贡献。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更好地服务这一战略。


实际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个问题导向为主的发展战略,核心目标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所以雄安的发展一定要和首都北京的发展放到一起共同考量。


大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症状”,是城市功能“过密”的产物。北京中心城区功能过密,需要疏解,大概有两种方向:一个是向北京中心城区以外的市域疏解;一个是北京市域外的疏解——也就是城市之间的疏解。从区内的疏解角度来讲,像城市副中心以及其它的远郊各区,未来更重要的可能还有大兴的北京新机场周边地区。


去年的数据显示北京城六区人口减少了30万,但城市总人口增加了十几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北京内部正在发生几十万人口的大挪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疏解已经开始了。


除了内部的挪移,北京的科技创新力量非常强。科研成果要产业化,考虑到要素成本,这种产业化很多会形成外溢。另外,正在公示中的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显示,建设用地是逐年减少的,这也使创新等资源会加速外溢,包括到市域以外的各类承接区。当前,京津冀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促进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水平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