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期 万达转型对产业园区升级的启示

2015.6.24

杨建国:万达的成功绝非偶然,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研究、政商关系的把控以及对新技术、新思维的重视都成为万达致胜的关键因素。

杨建国:万达转型模式对中国产业园区升级的启示

昨天很荣幸受邀在新华网参加思客讲堂的录制,聆听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分享他的创业人生与万达的转型之道。正如我的朋友著名媒体人石述思向王健林现场提问时说的那样,“万达的每次转型都能踩对点。”万达的成功绝非偶然,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研究、政商关系的把控以及对新技术、新思维的重视都成为万达致胜的关键因素。

研究产业集聚规律多年,我对“转型”的字眼比较敏感,觉得王健林关于转型的几个观点也可以拿来为产业园区升级所用,希望能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培育有所启示:

王健林: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不是比谁的名字好听,也不是比谁的利润高,或是比哪个战略新、行业新。但是你看这个热,如果从来没有做过就不应盲目地去转型。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来转,扬长避短。

启示:近年来,地方产业园区发展普遍陷入两个误区:动漫产业园、台商产业园等五花八门的产业园区盲目上马、招商引资互相攀比、一味追新,其相同之处均在于脱离地方实际。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产业园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散到聚从政策、生产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从根本上讲,产业转移靠的是企业自主发展。”招商引资政府主导的“拉郎配”时代一去不复返,同理,产业园区的形成也应以企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链动实现产业集聚,承接产业转移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理性招商引资,所谓“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未来也会成为明日黄花,永远没有最新的,只有最适合的,因此,招商引资切忌为追新而追新。

由生产要素集聚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产业园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过去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和叠加取得产业规模效应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以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又蓄势待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激发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就成了产业园区下一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产业、以及产业园区升级与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不可分割的,实践证明,过去的“政府主导式”发展是有悖经济发展规律,也是行不通的,产业的形成、壮大,归根结底是应以企业为主导,由点到线地推进整个产业的变革。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积极加强“引导”,推进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软环境”和“硬环境”,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藩篱,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在产业平台内活力涌流,而不是闻“新”而动、饥不择食。

王健林:我希望三到五年之内把“地产”去掉,变成商业发展公司或者商业服务公司,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启示:之前在全国各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由于当前住宅市场遇冷,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转向“试水”产业地产,无非是新瓶装老酒,依旧在用房地产思维来运营产业地产,其结果可想而知。产业园区升级嬗变不仅要项目带动,更要注重服务打造、品牌建设和后期运营,毕竟产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不同于房地产开发,能把商引进来、留得住、养得活才是园区发展的关键。产业地产的规划设计须与招商引资同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来进行业态的调研与定位。另外,要有产业支撑,生产型项目是产业地产的‘钢筋铁骨’,缺少支柱产业的支撑,产业地产将是无本之木。”

产业发展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涌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园区招商引资难、土地利用率不高......这些问题都直接掣肘着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产业升级就必须在适应新常态的前提下,加大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技术源头激发发展活力。

今后,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步伐将逐步加快,与此同时,产业园区发展对招商引资的成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精准化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亟需思考的问题。同时,要从源头对引进项目进行质量把控和风险评估,构建一个全新的招商引资生态系统,通过复合孵化服务,整合资源,培育载体,形成有层次的招商,警惕不良开发商跑马圈地、待价而沽,提防自身实力不济的企业打着大品牌的幌子进行项目开发,最终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搁浅。

王健林:不能神化互联网。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怎么可能出现互联网思维呢?是互联网+实业才有前途。

启示: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使三产之间的联系更加水乳交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将加快信息和数据的流动,转化成巨大的内生动力,进而来释放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传统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等等也可以借势“互联网+”不断地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随着区域经济差异化逐渐缩小,招商引资竞争呈现愈加激烈的发展趋势,这是新常态下产业园区发展着重破解的一个难题,在“狼多肉少”的客观现实下,产业园区亟需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条件适合的产业园区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嫁接互联网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另一方面,着力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产业园区的品牌价值,在完善优化园区硬环境的同时,创新招商引资的理念与手段,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时之所需,“互联网+”将开启产业园区升级新纪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才刚刚开始,这种作用力绝非是简单的叠加和拼凑,而是从表到里的化学反应,产业园区必须构筑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促进生产要素的流转,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但切记,无论是互联网+园区,还是园区+互联网,产业园区里,必须先有企业、产业,才能借势“互联网+”,否则就是空谈。(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 杨建国)

杨建国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栏目介绍

关注创业创新,聚焦产业升级。
《智观察》是凤凰财经智慧产业频道独家约稿专栏,作者包括官员、经济产业学者、商界领袖等,内容以智慧产业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等为基础,分享产业升级的面面观。
约稿联系邮箱:lizz@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