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微信
微信

 

 

股灾反思系列第五篇

 

悲观者与乐观者

 

作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罗忠洲

 

编者按:关于股灾的一切仍历历在目,虽然股灾已经过去,但是关于这场股灾的思考远不能停止。为此,凤凰财经特别推出股灾反思系列文章,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罗忠洲。

 

**做个乐观者**
 
     爱迪生在寻找灯丝材料的过程中,做了1200次试验,失败了1200次。别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还要继续吗?爱迪生说:“不,我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2006年,哈佛大学泰勒·-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开设了《幸福课》。他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深入浅出地教学生懂得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幸福课很快风靡哈佛,成为哈佛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随后风靡全球!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消极心理学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这是乐观者最核心的特质。它让乐观者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处世,似乎只是顺其自然,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你期待未来怎样,它就会变成怎样,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原因并不神秘,人在期待某一结果的时候,他的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影响,他会以一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个乐观者,而不是叔本华和尼采那样的悲观主义者。然而,在投资领域却不尽然如此。
 
**避免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就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过度自信源于人们的乐观主义(Optimism),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期能力表现出过度的乐观自信。De Bondt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而且,由于自我强化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因素。Alpert1982)认为,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行为理性的轨道。Odean1998)认为,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将投资成功归结为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运气。而且,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加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自信。牛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对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投资者会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或其他投资者的信息;另一方面,投资者在审视信息的时候,会故意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明显伤害他们自信的信息。尤其是投资者不愿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因为卖出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会损害到自己的自信心。
 
      在中国股市这轮下跌中,当监管层坚定降杠杆、泡沫崩溃、趋势已坏时,许多投资者依然沉浸在牛市的过度自信中,尤其是在不断降准降息、暂停IPO、证金救市等一系列利好刺激下,相信改革牛、杠杆牛的乐观者怎么愿意断臂求生,自我否定呢?然而,一厢情愿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过度自信让不少机构散户遭受重大损失。
 
**成功的悲观者**
 
      股市是人生。在投资领域,很多人都认为世界终将属于乐观者。巴菲特也说:过去238年,没有人靠押注自己的国家崩溃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今年612日股市见顶回落,甚至出现流动性危机后,监管层、媒体、股民不假思索地将股市的暴跌归罪于悲观做空者,却不检讨市场估值的高企、资产泡沫的膨胀和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中金所将股指期货市场日内开仓交易量从600手降至100手再至不得超过10手,提高保证金和平仓手续费。甚至公安部还参与其中。
 
      悲观不一定是消极,乐观也并不一定是积极。买入持有赚钱的不一定就是英雄,而卖空者通过下跌赚钱的也未必是扰乱市场秩序的魔鬼。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只可惜传递真实信息的信使未必总是受到欢迎。谴责、羞辱甚至威胁悲观者,很可能反而会对市场传递一种缺乏信心的信号,悲观的做空者在历史上承担了很多他们所无需承担的责任,虽然很多人都不了解空军到底伤害了谁?悲观与乐观,看涨与看跌,多头和空头,其实不过是在经济和市场运行不同阶段的相对态度,并不一定有高低、好坏和善恶之分。Merton Miller提出,资本市场对于负面信息的有限反应(Under-reaction)以及对悲观投资者负面态度的忽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市场汇聚信息、发现价格的作用。(朱宁:悲观者的价值)
 
      悲观者并非不能成功。只是,要找到开启成功大门的那把钥匙。心理学家诺伦发现悲观的成功者由于对即将来临的重大考验都抱着很低的期望,所以,会一一检视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后果,然后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在脑子里预演各种可能的状况,直到很清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成功。悲观者处理焦虑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对即将进行的事,做好最坏的打算,最低的期望。所以,假若情况真是如预想的那样糟糕,悲观者也不会受到太大打击。这是悲观者摆脱焦虑、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策略,同时也使悲观者表现出很强的承受能力,让他们在失败之后,仍然可以总结教训,从头再来。最坏不过如此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再试一次也无所谓。凡事做好最坏的打算,事实上是从一个另外的角度帮助悲观者养成坚持不懈的行为模式,让他们的生命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而对未来事件发展的最低期望,表明悲观者的成功路径,将与乐观者迥然不同。
 
**相机抉择**
 
      一代股神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作为乐观的价值投资者为投资者所敬仰,而悲观的做空者杰西.李佛摩尔和乔治·索罗斯也拥有崇高的地位。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悲观和乐观的人做认知测试,先让他们在做测试的时候眼睛向下看,然后再将眼睛向上看。结果发现,当悲观者眼睛向下看时,他们在测试中表现得最好。而乐观者则在向上看时表现最佳。由此看来,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成功,似乎自有其特殊的模式。
 
      面对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持续的乐观者可能不一定战胜悲观者。也许,最好的策略是:在股票趋势向下时,我们做个悲观者,而在牛市中,我们要做个乐观者。
 
 
写于2015年9月6日
 

 

微信公众号:每日涨停板复盘(id:mrztbfp)每天21:00发布当天涨停板复盘以及龙虎榜点评,还有实用独家股票教程,欢迎关注。

 

 微信扫描关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