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胡海峰认为,断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到了拐点,还为时尚早。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鉴于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因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将处在一个周期性上涨的发展阶段。
北师大教授胡海峰
编者按: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处在下行区间,一季度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数据等也并不乐观。近期,房地产、地方债务、银行信贷等风险更加剧大家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同时,对政府会不会出台财政刺激政策,或者放松货币政策,业界也有很多猜测。凤凰财经特别采访北师大教授胡海峰,为大家解读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目前情况下,高层在改革与增长之间的政策逻辑。
访谈实录:
凤凰财经: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如何,企业的经营情况、债务情况怎么样?有报道说长三角地区企业坏账率比较高,从宏观环境到企业经营状态有什么新的变化?
胡海峰:从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明显加快,甚至有些出乎意料。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从全国的GDP增速看,逐季回落明显,一季度创近年来的新低;二是就区域而言,过去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像长三角地区的浙江(7.0%)、上海(7.0%),珠三角地区的广东(7.2%)以及北京(7.1%)等11个省份GDP增速在全国平均水平(7.4%)之下。三是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除安徽省略超过全年的目标值外,其余30个省份的GDP增速增低于年度预期目标。目前,2014年时间已经接近过半,但GDP增速完成年度7.5%预期目标有较大的难度,只能冀希望“下半场”勇夺佳绩了。
对企业债务,尤其是企业坏账率较高的报道,早在两年前就不绝于耳了。但据我的了解和观察,尽管中国企业的整体债务水平较高,去杠杆化的压力比较大,但资金链断裂、“跑路”现象等还仅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是局部的,没有大面积的蔓延,整体上是可控的。从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大部分行业的负债率几乎没有大的变化。
就宏观环境来看,尤其是资金面方面,正在逐步趋于好转。从金融市场来看,随着IPO重新启动、资产证券化的快速推进、地方自主发债试点的实施以及定向降准等一系列微调措施的出台,都将为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凤凰财经:您觉得目前中国地方债风险有多大,前段时间出台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政策,您怎么评价这个政策?我们知道,地方自主发债需要健全的市场辅助机制,比如评级体系、信息披露、监管等等,在目前这些措施并没有建立起来,那这个政策意义多大?
胡海峰:的确,中国地方债务存在着期限错配、透明度不高、投向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是当前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重点关注和化解。
不久前出台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政策,尽管相应配套的市场机制还很滞后、不健全,而且还不能完全切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背后的隐性担保,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但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考核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因而上述政策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会逐渐显现。它实质上是向规范地方债务行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迈出的第一步,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厘清市政债与城投债的边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向银行业传递效应,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凤凰财经:您对中国目前房地产状况怎么看?潘石屹说房地产要撞冰山,任志强依然坚持看好房地产,还有一些人认为只是到了拐点,您支持哪种看法?
胡海峰: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只是局部的、暂时的,还没有出现2008年下半年、2009年上半年大面积、全国性急剧下跌的局面,大部分人的心理预期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因此断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到了拐点,还为时尚早。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鉴于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因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将处在一个周期性上涨的发展阶段。
凤凰财经:年初以来,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投资政策。比如保障房建设,铁路、基建等项目的批建,你是否赞同用这种方式稳定经济?就好比打兴奋剂,会不会重现08年四万亿后,投资产能过剩的后果?
胡海峰:政府此次出台的一些投资政策不同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往年政策的延续。比如保障性住房投资,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980亿元,较去年实际下达数增加250亿元;国家铁路2014年投资预算7200亿元,也只上调了200亿元,从总量上看均远远小于08年,不会重现产能过剩的后果。
凤凰财经:近日,有一些投行经济学家呼吁降准,您觉得目前应不应该降准?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央行的一些行政干预手段,比如窗口指导、定向货币政策等,会不会再次造成资源错配,您对这种行政干预手段怎么看?
胡海峰:中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20%,小型金融机构16.5%,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都在逐渐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率逐步下降,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数量调节工具的作用逐步弱化,已是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展趋势。
然而,鉴于在中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存款准备金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被频繁使用,已经成为央行调节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手段这一事实。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无疑会释放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强烈信号,因而目前不宜使用。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选择一些行政干预手段,也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无奈之举,还会存在一个较长时期。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尽早实现利率市场化,为形成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凤凰财经:您认为今年会不会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是觉得我们不会为了保证7.5%的增长目标,而出台比较大规模刺激政策?
胡海峰:我认为,今年会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经济运行区间,下线是7.5%左右,主要是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底线,出现“硬着陆”,是一个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只要今年GDP增速不出现大的波动,全年GDP增速如果低于7.5%,完成7.3%甚至7.2%,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述“增长心理底线”还是可靠的,经济运行尽管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但还不足于引发大规模企业倒闭、失业、通货膨胀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重大威胁的局面,因此保持政策的定力,出台一些结构性政策进行预调、微调,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是宏观调整思路和政策的主基调,不会轻易改变。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变盘”,不排除重新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比较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
凤凰财经:您觉得目前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牌可以打?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胡海峰: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还有许多牌可以打,主要还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牌,当然也包括一些行政手段。我认为,政府采取的措施应该着眼于组合牌,而不是单纯地使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
凤凰财经:尤其在经济处于下行状态下,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您觉得目前的改革进度是不是已经放缓?您怎么看目前高层对保增长和改革之间的思路?你认为李克强会坚持他的理念,坚持市场化调整,通过改革释放政策红利,还是会被迫采取一些他并不赞同的刺激经济措施?
胡海峰: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稳增长是一个短期的、现实的结果,因此从短期看,两者是有一定冲突和矛盾的,但从长期看,调结构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增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奠定基础。
就目前来看,高层对保增长和改革之间的选择,还是把保增长放在首位的。很显然,只是经济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经济增速出现大幅波动,改革就没有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会引发社会动荡,因而也很难有实质的推进。
李克强总理提出,坚持市场化调整,通过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发展的思路,并不代表他会不顾外部环境和条件,盲目地推进改革。他曾说过,“推进改革需要相应的经济环境,从实际情况看,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发展速度过低,就业会出问题,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会相应放缓,老百姓就会不满意,改革就难以推进。”因此,在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一些针对性、灵活性的调整,和改革并没有矛盾。把两者对立起来,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误读。
凤凰财经:谢谢!
2014-06-05
2014-06-6
2014-06-07
2014-06-08
2014-06-09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