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发布调查显示,认为中国外企政策愈发具有歧视性的欧洲企业在比例上不断提高,他们认为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2011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也指出,中国商业环境存在不透明、不公平现象。在华美企面临腐败、获取许可困难、国家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挑战。那么,外企在中国到底有没有受到歧视,程度如何呢?[网友有话]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Davide Cucino

欧盟商会报告抱怨中国歧视外企

欧洲一个商业组织20日说,中国不透明的竞标规定、赤裸裸的偏袒和其他做法实际上阻止了外国企业获得公共采购合约,这一市场相当于中国经济规模的五分之一。在中国欧盟商会公布这份研究报告之前,主要贸易伙伴已经在越来越多地抱怨,称外国公司在巨大而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中国欧盟商会说,公共采购尤其重要,因为政府机构作为竞标的投资者和仲裁人在经济中起着重大作用。报告援引一家欧洲信息技术公司的负责人的话说,竞标过程“就像是纯粹的保护主义,的确令人大受打击”。[详细]

王岐山:为外企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昨日会见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进展顺利。中国政府将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详细]

外企的忧虑:在华遭受歧视

中国欧盟商会:中国歧视外企现象增加

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认为中国外企政策愈发具有歧视性的欧洲企业在比例上不断提高,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这是外国企业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商业环境表示不满的最新迹象。
调查中,有43%的在中国内地设有办事处的欧洲企业说,它们认为过去两年中国的监管做法就公正性而言有所下降。它们说,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给那些企业更好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机会。而在去年的调查中,33%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监管环境表示不满。[详细]

一、公共采购不公平

在公共采购合约竞标中,外国公司在获取有关竞标要求的信息时常会遇到困难。[详细]

三、许可程序歧视

62%美国企业表示,因获得所需许可困难,影响了其投资和扩张。[详细]

二、监管环境恶化

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给那些企业更好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机会。[详细]

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7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评价为无效或完全无效。[详细]

凤凰调查

1.您认为外企是否受到了歧视?
没有,只是失去了超国民待遇而已
在很多领域确实受到了歧视
不了解
2.您认为外企在哪些地方受到了歧视?
公共采购
政府监管
强制性认证与许可程序
知识产权保护
根本没有歧视
3.您认为民营企业与外企谁更受歧视?
外企更受歧视
民营企业更受歧视
都受到严重歧视
 

Pk:外企在中国是否受到了歧视?

正方:

外企受到了严重歧视!


观点1过去两年中国的监管做法就公正性而言有所下降。中国的外企政策愈发具有歧视性,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给那些企业更好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机会。

观点2中国不透明的竞标规定、赤裸裸的偏袒和其他做法实际上阻止了外国企业获得公共采购合约。在竞标公共采购合约时,“每一步都有缺陷和困难,以及不公平竞争的空间”。

反方:

外企完全没有受到歧视!


观点1中国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和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依然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照顾外国企业尚且来不及,何谈歧视。

观点2随着中国引进外资政策不断完善,享受惯了优惠待遇的部分外资企业一时还不能适应。为此,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被外媒不断渲染。而这只是从前的超国民待遇终结而已。

网友声音

美国网友 流氓小老虎

对于批评,多多益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国商业和投资环境确实不咋地。 [详细]

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江水_东流

倒退是没错,可老外依然享受超国民待遇,老外都没法活了,本国创业者还不要上吊![详细]

网友 zjwxydd520

完全支持欧盟观点,政府对电信和银行等相关产业,完全是垄断行为,根本没有竞争机制。[详细]

上海市网友 shawn888

以前给外企的优惠太多了,现在取消了,与内资企业一样了就受不了了,我们就是在这种受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一辈子的,知足吧外企。[详细]

追问一:公共采购透明吗?

[外企声音]每一步都有缺陷和困难 竞争空间不公平

欧洲一个商业组织20日说,中国不透明的竞标规定、赤裸裸的偏袒和其他做法实际上阻止了外国企业获得公共采购合约,这一市场相当于中国经济规模的五分之一。商会主席戴杰(雅克·德布瓦塞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在竞标公共采购合约时,“每一步都有缺陷和困难,以及不公平竞争的空间”。报告援引一家欧洲信息技术公司的负责人的话说,竞标过程“就像是纯粹的保护主义,的确令人大受打击”。[详细]

[中方回应]外企意在抢占政府采购市场

这次调查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调查方法简单,使调查报告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本次调查仅使用访谈和咨询方式。访谈对象也仅限于几家公司及几个公司高层,咨询对象范围狭窄。报告没有调查的基础数据和调查对象的全面数据,也没有调查一线部门或投标代表。二是调查方式单一,使报告出现学术性色彩,带有调查报告与学术的混同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产生低级错误。如调查报告认为,中国“招标权的下放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引用的竟然是印度尼西亚的例子。三是调查比较随意,时间仓促。调查报告大量引用网站数据,大部分显示查阅时间为2011年4月11日、4月12日。这不仅表明了报告形成的随意性和仓促性,也突显了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详细]

[透析]公共采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外企处于劣势地位

专家认为,要辩证地看待外国商会发布“报告”、“白皮书”一事,即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报告”、“白皮书”所提问题仅为个别现象,并不能由此以偏概全,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以政府采购信息披露为例,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系副教授杨华说,外国企业由于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等原因导致获取信息方面出现问题可能并不是我们的问题,但在操作层面,个别地方的个别采购部门在发布采购信息时存在类似试探性“预先调查”的现象,这些行为就需要在今后进行规范。 [详细]

专家声音:公共采购开放是一个过程

刘尚希:外国货完全没有受到歧视

图片名称

在中国政府采购实践中,不但外国货没有受到歧视,而且有些部门和地方盲目追求洋货,排斥国货。我国的政府采购过程是逐步开放的,外国企业不可能一下子就进来。按照WTO的规则,我国允许有适度的保护时间,开放是渐进的过程。 [详细]

焦建国:本民族企业优先是各国通用做法

图片名称

每个国家首先考虑的都是本国企业。即使加入GPA,中国还是要优先考虑本民族企业。这也是各国通用做法。[详细]

曹富国:美国与加拿大的采购也未放开

图片名称

美国五十多个州,只开放了三十多个州。加拿大一个次中央政府都没有放进去,只放了中央政府。[详细]

追问二:监管环境公平吗?

[外企声音]过去两年中国监管的公正性有所下降

有43%的在中国内地设有办事处的欧洲企业说,它们认为过去两年中国的监管做法就公正性而言有所下降。它们说,中国政府更偏袒本国企业,给那些企业更好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机会。而在去年的调查中,33%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监管环境表示不满。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库奇诺计划呼吁中国领导人让外资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监管制度的变化中来,以此来解除成员对中国未来商业环境的担忧。 [详细]

[责问]歧视性待遇致使中国众多行业中的外企正在丧失市场份额

中国正利用超出合理程度的强制认证要求,把外企挡在市场之外,而在某些行业,营业执照要求继续使外国公司根本无法进入。 中国欧盟商会称,中国采用营业执照制度,限制外企进入某些行业,并在认证众多产品时,运用“有关公共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模糊且空前宽泛的定义”。 这意味着外国公司,尤其是活跃于银行、运输、信息科技和电信等行业的公司,往往无法在华销售产品。 [详细]

[透析]“国进民退”的情况下受限制的不仅仅是外企

纵观2010年,尽管不断有企业对中国的市场准入、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表示担忧,但总体而言,欧洲在华的商业发展卓有成效。同时,外国公司预感在中国可能不会像从前那样受欢迎。造成这种印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国企业和中国决策者之间有效沟通减少,“国进民退”的情况阻碍了私企发展,以及一系列限制外企的新政策。 [详细]

外资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

外企超国民待遇终结

2010年12月起,外资企业的月度财务报表上将出现两个新的科目: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至此,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全部税制都已实现统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曾就此回应欧洲和美国驻京商会人士,“这不是要限制谁,而是把平台搭得更大一点,取消超国民待遇也是希望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长期实行双重标准是不可能的。”

专家认为没必要继续优待外企

白景明说:“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外商投资在经济发展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税收上也是有贡献的,这个应该予以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外商投资企业也有很多收益。原来不同的税费制度更多地确保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些条件,而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追问三:许可程序歧视吗?

[外企声音]62%美企表示获得许可困难影响了投资和扩张

中国美国商会4月26日在北京发布2011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时指出,84%受访美企表示,在过去几年获得商业许可的难度没有改变或变得更繁琐。71%认为许可程序实际上歧视了外资企业。62%美企表示,因获得所需许可困难,影响了其投资和扩张。亦有超50%受访美企表示,外商投资企业要么不能取得与国内竞争者一样的许可,要么要经过更复杂、更不透明、周期更长的审批过程。 [详细]

[许可之问]强制性认证和许可体系造成了市场准入限制

有很多的外资企业认为,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依然不足,并且出现了倒退现象。中国欧盟商会认为,中国的强制性认证和许可体系造成了市场准入限制,有违入世承诺。在汽车、信息技术和电信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中国实施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某些做法超越了限制,其目的可能是控制市场。此外,在电信服务,航空公司计算机订票系统、石油产品批发等领域采用的强制许可制度,被认为继续将外企排挤在产业之外。 [详细]

[透析]被排斥的不仅有外企还有民企

为博取发展空间,民营石油企业曾多次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要求允许民营石油企业在原油进口,上游勘探与开采等领域获得相应的权利。迄今为止,国内民营油企中拥有油源进口权的企业有30余家。经过历年审批,这30家企业可以进口柴油和成品油。而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被批复的民营企业却并未真正享有进口权。 “国家是允许了,但两大集团不允许,全国民营企业的油库常年都处于饥渴状态,2亿多吨的设计能力,用了不过几十万吨。” [详细]

市场准入蹒跚前行

发改委:电信民航石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天津举行的2011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对铁路、盐业等行业,加快推进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相分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对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北京17条鼓励外商投资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北京市工商局日前出台《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悉,该《意见》在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年度检验、监督管理等17方面提出了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切实措施。在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方面,《意见》提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对该企业的债权转增注册资本;放宽名称登记条件。

追问四:产权保护无效吗?

[外企声音]70%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无效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表示,“我们相信更宽的市场准入、更高的透明度、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给会员企业带来新的机会,更将促进中国实现建立创新型经济和更平衡的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他们非常重要或至关重要。不过,7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评价为无效或完全无效。[详细]

[中方回应]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洪磊介绍,中国正积极致力于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中国投资环境有公开透明的法律保障。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是覆盖中国境内所有企业的,也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近20多年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保护知识产权体系。今后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工作。 [详细]

[透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 道阻且长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表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保护是创造者的权利宪章。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打造一个全民抵制盗版侵权的社会,维护发明创造者正当的经济和法律权益”。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中国已将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任重而道远。 [详细]

产权保护是中国弱项

美方对中国支持产权评价低

图片名称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2011年度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国和306条款监管国。[详细]

王岐山:将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

图片名称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表示,中国政府将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为外企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详细]

阎晓宏: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任重而道远

图片名称

阎晓宏表示,中国已将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任重而道远。 [详细]

歧视的并非只是外企

民企比外资更受歧视

地方政府部门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决策意识或发展战略层面,民企仍然处于“非公”的边缘化、补充性角色,即使民企贡献再大,也属于“体制外”,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就是属于偶然考虑和照顾的范围,而不是作为市场经济存在的根基来培植和发展。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民企在经济运行体系和资源分配中,就处于被“歧视”的位置。“重外资,轻民资;重制造,轻服务”体制导致了根深蒂固的“体制性歧视”。 [详细]

政府之手超级垄断 国企势大步步进逼

2008年来了,全球金融危机骤起,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种更加凶猛的政府主导经济的政策,所谓主导,事实上就是控制,就是做大国有企业,消减私人企业的市场容量。今天的中国,任何一个观察者都能看到,在诸多关键的产业上,政府之手都是牢牢在握。不要说银行金融系统、土地资源系统、能源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教育产业系统等这些本来就不打算放开的核心资源,就连看上去已经有限市场化的新经济信息产业、文化传媒业,甚至包括房地产业,都被政府之手超级垄断。 [详细]

中国投资环境确需改善 但不宜夸大歧视外企说

此前被视作带头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通用电气(GE)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尔迪南多·法尔克公开表示,有关于他表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报道,是被媒体断章取义地误解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并没有恶化,而只是在部分领域出现了竞争加剧。”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过去近30年,在华外资获取了巨额利润。 [详细]

超国民待遇终结令外企感觉不适

超国民待遇终结 中国引资更趋精挑细选

“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提出,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外资企业如不摒弃对中国经营环境变革的猜忌,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肯定会被淘汰出局。”一位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可否认,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高培勇:外资超国民待遇抑制内资发展

高培勇认为,一方面外资企业享受着城市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公共资源;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却没有履行缴纳相关税(费)义务,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说不通的。“超国民待遇”事实上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歧视。

张近东:内外资零售企业要同等待遇

要给予内外资零售企业同等待遇。因为“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已经成为民族企业在中国零售行业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不能说外企在中国没有受到歧视,然而受到的歧视并非像宣传的那样严重。同时,很多“歧视”并非针对外企,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失去超国民待遇的外企会和民营企业一样受伤。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外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机会。凤凰网财经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马德俊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