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10 第72期

第72期:央行降息为何幅度不大

2015-05-10 18:53:37
6967人参与 162条评论
刘杉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导语:笔者认为,央行降息在市场预期之中,信号作用大于实际意义。一是对外表明经济状况仍然可控;二是说明宏观当局仍然对外需市场抱有一丝幻想;三是不想过度刺激股市,避免股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四是未来数月央行仍会轮番使用降息和降准工具。

央行周日宣布降息,从11日起将存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同时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1.5倍。

央行此次降息在市场预期之中,但降幅不大,目的是对外表明经济状况仍然可控,货币政策宽松步伐要保持适度。不过,小幅降息效果有限,无法真正起到刺激投资作用。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再度上调,使存款利率市场化空间扩大,再经过一两次调整后,存款利率很可能完全实现市场化。

此次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名义利率下降至5.1%,实际利率为3.6%,仍然偏高,不利于实体经济减负,地方债务和企业债务负担仍然不小,因此央行一定会采取小步快走方式,在年内多次降息,年底前将利率调整到更合理水平。

此次降息仍然是信号作用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实际利率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从物价水平看,4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5%,处于低水平,物价上涨因素更多来源于食品价格变动,而非食品类价格涨幅不大,虽然后者环比上涨0.2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况,表明消费对工业和服务业拉动作用有限。

央行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这样的表述说明,宏观当局仍然对外需市场抱有一丝幻想。事实上,此轮中国经济调整,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部分,外需不可能恢复增长,波动是正常的,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就是在外需无法牵引宏观经济背景下出现的。因此,总的趋势是宏观经济会继续调整,即便短期出现生产稳定情况,也不能认为经济就会触底。中国经济只有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到位,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后,结构调整才算结束,经济才能言底。

当然,为了保证短期GDP增速,货币政策不得不继续宽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治国方略的基础,因此,即便货币政策负面效果不小,但在短期内仍会保持宽松。

利率下调效果有限,不会刺激投资和消费,但有利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当然也会引导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因此继续降息是次优选择。

此轮降息后,或对房地产市场形成短暂刺激作用,有利于开发商去库存,但住房消费需求热络只是暂时现象,而住房投资热潮不可能再现。房地产长周期调整不可避免,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政策跟随出台,房地产市场反弹或只是昙花一现。

股票市场对此轮降息或反应热烈,很可能结束上周的技术性调整,重新步入上升轨道。可以说,本轮牛市既是改革牛,更是货币牛,而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至为重要。从经济情况看,此轮降息应该时间更早,而央行在股市调整结束后才宣布降息,实际是不想过度刺激股市,避免股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央行采取小步降息策略,也是希望股市能够走得更健康。只要物价没有形成反弹趋势,市场没有形成加息压力,股票市场就会保持稳定向上趋势。从某种程度看,货币政策实际通过股票市场来影响实体经济,即通过降息来鼓励直接融资,从而促进企业投资。

未来数月,央行仍会轮番使用降息和降准工具,通过增加流动性供应来改变市场预期,同时减轻债务人财务负担,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虽然存款利率上限提高,但居民存款搬家情况仍会延续,而权益投资仍会是居民首选投资工具。

编者注:权益投资是指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权益或净资产所进行的投资。如对其他企业的普通股股票投资、为获取其他企业股权的联营投资等,均属权益性投资。权益投资较之股权投资,范围更大。

(稿件版权归凤凰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微博

@凤凰财经

扫描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