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导语:官媒在经济敏感期集中发声,大篇幅对经济增速7%进行系统解读和报道,凸显官方对这一数据的重视,目的是稳定市场预期,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外界信心,同时为“十三五”规划出台营造舆论环境。
8月前两周,中央和国家机关进入休假模式。这段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中央不会召开正式工作会议,也不会有大的政策出台。虽是政策真空期,但官方媒体并没有放松,《人民日报》近日连续刊发经济分析,反复围绕经济增速7%做文章。同时,新华社播发通稿,其他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同步刊登相同报道。官媒此时集中篇幅对经济增速进行系统解读和报道,凸显官方对这一数据的重视。
发表观点的都是幕僚型学者,包括陈东琪、蔡昉、张晓强、王一鸣等,观点统一在对7%增速的肯定方面,强调这就是中央领导定义的“中高速”,是真实可靠的经济增速。官方学者如此集中论述7%,官媒在经济敏感期集中发声,目的是稳定市场预期,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外界信心,同时为“十三五”规划出台营造舆论环境。
其一,强调7%的真实性。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后,舆论对数据真实性产生质疑,特别在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等指标增速下滑情况下,二季度GDP增速仍然维持在7%,令人不解。而分项指标显示,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贷款增速实际上一路向下,甚至是负增长。先行指标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速较低,与GDP增速差距拉大,显示传统产业增长乏力。市场对数据质疑同时,普遍对经济前景表示担忧。
多位学者强调“7%是基础坚实的中高速增长”,并对市场预测与官方数据的偏差进行了解释,对总需求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解读。从官方表达看,认为6月是经济企稳重要关键时间点,而外界缺乏正确认识。不过月初发布的7月财新制造业PMI和官方制造业PMI都出现下跌趋势,显示工业增加值回升基础并不牢固。未来经济增长能否单纯依靠服务业支撑,也让人担心。官方学者解说虽然可以消除部分市场疑虑,但7月数据再次挑动人们敏感神经,市场改变预期并不容易。
其二,突出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经济持续下滑,稳增长与促改革这两大任务形成一定矛盾,宏观决策也就成为平衡术,在两个政策目标间不断游摆。从近期政策表述看,稳增长放在宏观调控第一位置,这既是短期反周期政策的需要,也是中期实现小康目标的支撑。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心,坊间普遍认为改革任务可能让位与稳增长,传统经济维稳手段要加强,进而影响到调结构。
面对外界担忧,官方学者认为,在“三期叠加”挑战下取得7%的增长速度,并且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得更加合理,说明这个速度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
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那么这种说法是符合逻辑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适度弥补了传统产业的短板。但是,也应该看到,稳增长主要手段还是投资,而在民间投资不振情况下,政府投资重新成为政策抓手,这不仅固化了路径依赖,也为去产能和去杠杆增加了难度。政府对改革的强调是好事情,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的确是重要战略,但政府在调控当中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也让外界对改革有止步不前的感觉。近来股票市场的救市政策,可谓是用尽政府之手,难免让人误解。未来如何加快制度改革,仍需更明确政策宣示。
其三,强化市场信心。
6月到7月的股市动荡,让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丧失,加上对经济前景的担心,悲观情绪开始向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传递。人民币远期汇率出现较大贴水,显示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上半年外汇数据也表明,央行维稳压力增大。上半年银行收付是顺差,但外汇储备减少1500亿美元,这预示央行外汇支出是负数,这很可能是央行在外汇市场抛出美元,以稳定人民币汇率。
汇率压力来源于资金外流,而资金外流既与美元加息预期有关,也与对中国经济信心不稳有关。因此,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任务是稳定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此番官方媒体集中报道宏观经济话题,维稳目的明显。
除了稳定汇率,稳定投资者预期也同样重要。股票市场在国家队出手后,陷入两难境地。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就会抛出股票,落袋为安。股票价格要下跌,国家队不得不出手买入股票。一来一去,市场中的多空较量,演变为投资者与国家队的博弈,成为一个纯粹的金钱游戏,已毫无资源配置功能。
稳定汇率,稳定股市,乃至稳定民间投资信心,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新课题。不过经济维稳仅靠学者喊话是不够的,要给市场以信心,政府首先要有信心,只有对股市维稳去行政化,尽快恢复市场功能,才能体现出政府对经济和市场充满信心,而现在证监会的诸多做法,恰恰传递了相反的信号。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这样的表述,也说明了实情。经济数据验证了旧动力减弱的现实,而直接融资受挫对新动力的影响,仍在发酵过程中。如何建立市场信心,不仅要引导舆论,更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其四,为“十三五”规划营造舆论环境。
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在10月中央全会上讨论“十三五”规划,规划的出发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番,那么如何制定“十三五”期间合理经济增速,就是规划的亮点。
有专家计算,假定今年经济增速达到7%,那么未来五年只要达到平均6.56%增速,即可完成经济翻番目标。不过考虑到政策要留有余地的决策习惯,维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应该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选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如果通过改革创新有效释放发展潜力,中国经济不仅在当前,还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具备保持7%左右增长的潜力”。这实际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未来五年的计划目标就是7%左右。
官方渠道释放这一信号的目的就是提前引导舆论,避免对“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增速提出过多疑问。可以判断,无论外界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和统计数据,“十三五”规划无疑会将经济增速定为7%左右,这样做既是确保任务完成,也是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若经济专家预言实现,中国经济能够充分改革创新并释放发展潜力,那么7%的经济增速确也能成为现实。问题关键是,改革能否深入推进,民间创新动力能否充分挖掘。因此,如何改革,当是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议题。
(稿件版权归凤凰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