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在今年两会上,加快廉租房建设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的1号提案。记者近日在京津冀采访时发现,连年暴涨的房价令低收入人群苦不堪言,很多老百姓时下只有把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廉租房上。但地方政府多用补钱方式代替补房,建设廉租房不积极,导致目前廉租房供求严重失衡。
廉租房短缺绝不是个小数
“北京的廉租房太少,我家周围也就有一两户,大多数家庭都不够条件。”家住大栅栏一带的王先生无限感慨。王先生失业在家,一家三口全靠妻子的825元退休金,这点钱也就够租房、吃饭。“其实我们也没多高的要求,有便宜房子租住就行,租私人的房子太贵。如果政府能分给我们廉租房,我们肯定按时交房租。”听说政府将加快建设廉租房,王先生很激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居住稳定,是每个低收入老百姓的梦想,他们都盼着能住进公房。跟全国的情况一样,北京渴望住上廉租房的这些既不够“吃低保”,又无力买房的低收入人群为数不少,他们被称为“夹心一层”。据北京市廉租中心在市内危改地区做过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这几年每次城市拆迁中,拆不动的家庭占30%,其中只有5%符合低保条件,剩下的25%便成了“夹心一层”。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各地在廉租房对象的确定上基本根据三个指标:户口、家庭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北京明确规定只有具有当地城镇户口的居民才能申请廉租房。去年年底廉租房照顾对象扩大时,市建委多次表态要通过各种形式扩大房源,但日前记者就房源落实问题再度咨询市建委廉租房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时,他们采取了回避态度,“夹心层”何时纳入廉租房制度,仍然是一团迷雾。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近日透露,2005年建设部的调查显示,在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里面,享受低保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仍然有400万户,政府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居住问题的,只有26.8万户,不到10%。
地方政府不再忙于建房子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在政府无力建设大量廉租房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探索其他变通方式。例如,广州从1998年开始实施廉租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每年投入几千万元只能解决两三百户的住房问题,廉租房还是难以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
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广州市实行新的廉租房政策,从补“砖头”转变为补“人头”,也就是政府不再忙于建房子,而是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租金补贴,由政府有关部门帮助或由其自己到市场上租赁住房,补贴租金将直接打入业主的账户。在实施新政策后的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广州市累计解决了468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编辑:
chenj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