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中国动车组技术引进谈判揭秘:首次招标节省90亿
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已经50天有余。与前5次大提速最大的不同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简称CRH,意为中国高速列车)首次出现在国人面前,平均每天有近20万旅客乘坐。
然而,由于外型与欧洲、日本高速列车相近,CRH自从开行以来也受到质疑。有人认为,“CRH并非自主知识产权,是照搬的外国产品”,“咱们国家现成的‘中华之星’列车为何放着不用?”
CRH到底是不是铁路部门所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中国自主生产的中国品牌”?会不会走上中国汽车产业的老路——市场失去了,技术却没有换到?中国铁路可能在短短3年中走完发达国家20年的路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访了铁道部、CRH的生产厂家等相关部门,探寻CRH诞生背后的秘密。
中国铁路争议中面临选择
从时速160公里提高到时速200公里以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列车控制系统、牵引制动系统、车体外型、系统集成等都要因为这40公里时速的提升而做出质的改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摸索制造高速列车,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GDP增长了近3倍,但中国铁路除了京九线外,没有大量新线投入运营。人均线路不到一根烟长(57毫米)的中国铁路,艰难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2006年,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1/4的运输量,实现了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铁路运输密度4个“世界第一”。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未来5至10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血液”。
面对高速列车所涉及的诸多技术难题,铁道部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铁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突破,“但强调单一的原始创新既无法及时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又不能很好发挥后发优势。在关键技术尚为空白的状况下,仍然要以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
然而,“市场换技术”的路子近年来屡遭质疑。一些行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引进的却只是国外整套部件,自己只能充当组装车间,仍然没有自主研发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铁路大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何利用好中国铁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来获取技术,是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如果这个市场被分割成数个小市场,不同利益主体分头出击,很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铁道部要做的就是,整合市场,充分发挥“战略买家”的巨大优势。
作者:
周伟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