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瞭望》文章:通胀主因仍是悬念
文/潘燕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国家统计局与央行在目前物价形势判断上似乎不尽相同。
8月份CPI统计出来后,6.5%的当月涨幅超过市场普遍预期,其不仅继续创下十年单月CPI新高,而且将前7个月3.2%的CPI增幅一举提高到现今的3.9%;不仅使CPI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3%的调控指标渐行渐远,而且令不同决策部门官员和机构、学者重新陷入通胀原因探寻与争执之中;沪深股市更以超过4%的跌幅,显示了市场对此后调控的密切关注。
与数据一起出炉的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姚景源的分析,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调控部门的观点。在其看来,尽管8月CPI高企,但扣除食品和居住价格后的核心CPI仅上涨0.9%,“当前通胀只是由部分食品短缺造成的结构性上涨,未来CPI会随着相关供给增加而涨幅回落”。
来自央行的判断似乎不那么乐观。从8月21日至9月7日,央行连续打出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发行票据等紧缩组合拳,行长周小川最近更表示“对抗通胀是央行的目标”,并“希望真实利率是正值”。这后一句话的产生背景是: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6%,而CPI增幅已达3.9%。
由是,年内会再次加息的预期升温,并成为多数机构开出的通胀治理“药方”。同时升温的,则是对于加息能否抑制“汹汹物价”的众多质疑。在笔者看来,这质疑不仅有转型期货币政策先天性传导不足作理论支撑,更有年来每逢加息必催涨股市的“反调控结果”作现实注解;更何况,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也仅5.25%,这成为美元不断流入中国背景下人民币利率的“天花板”。
如果说上述两部门分歧还仅体现在通胀程度判断上的话,那么另一种值得关注的通胀分析则认为,目前的通胀是典型的“输入型通胀”:首先,因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形成的大量顺差,致使巨额外汇流入国内;其次,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通过不断发行人民币来对冲流入的外汇,由此外汇进入储备,而增发的人民币则进入国内流通;第三,持续的对冲,造成国内流通中“钱多于物”的局面,形成通胀基础。
而在这样的判断之下,“药方”当然不止于增加生猪供给或回收流动性,而应主要从人民币升值幅度、结售汇体系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着眼。
当然,复杂的经济运行背景下,通胀的原因肯定不只一个,但这之中毕竟有主有辅。因而在笔者看来,8月CPI数据最重大的意义,即在提醒决策者,必须尽快找出此轮通胀的主因,以开准药方,辨证施治。□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