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谢国忠:反派的逻辑 中国股市是一个赌场
2007年10月09日 10:28中国经济网声投票数: 顶一下  【

谢国忠好像就是这个繁荣市场里天生的反派,这是一种近似于顽固的执着,还是对经济规则深刻理解后的理性?得靠自己判断。

在谢国忠的言论里,你很难找到令人鼓舞的信息。这位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发表的观点,总是和泡沫、灾难、危机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这让很多投资者即使在一个繁荣的市场里也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

谢国忠好像就是这个繁荣市场里天生的反派,总是不合时宜的发表着一些令人不快的言论。然而,谢氏那些充满悲观色彩的预言,你可以不喜欢,却很难被忽视,因为它已经屡次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1997年谢国忠凭借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一战成名。1997年初,印尼经济像往常一样平稳运行--贸易顺差仍然很高,出口增加20%多,财政收支平衡;但谢国忠却在此时发表报告认为印尼经济将会崩溃,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使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

同年9月份,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两月有余,谢国忠又写了一份香港房地产要下降50%的报告。当时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谢国忠解释说,他主要看的是供应量层面,他看到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人为地吹起一个资本泡沫。

同样是1997年,当人们都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的时候,谢国忠判断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并意识到中国经济将从短缺走向过剩。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之后谢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三大战役"确立了谢国忠在国际投行界的地位,尤其是加入国际一流投行摩根士丹利后,谢国忠得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使得他一跃成为投行界明星式的人物,并且拥有了"三年早知道"这样充满赞誉的称号。2004年著名的《机构投资者》杂志将其评选为该年度亚洲最佳分析师。该杂志评价谢国忠"不但有经济学家锐利的眼光,还有着工科学生对事理的坚持,过去几年来的预测奇准无比,每次的惊险发言,让投资银行主管们冷汗直流"。

但是,经历了几乎可以呼风唤雨的时期之后,一向精准的谢氏预言开始受到质疑。依然是坚持唱空,依然是悲观论调,但其准确性似乎大打折扣。2004年5月,谢国忠首次预警"中国房地产泡沫",到了10月,他更加坚决地表示"上海的房地产泡沫可能还会持续几个月,不会超过一年"。但同时,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却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谢国忠由此被疑为"跨国资本利益代言人"。

但谢国忠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发表看空中国股市、楼市甚至是世界经济的言论,这也使他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

发生在2006年的"邮件门"事件,使谢国忠的分析师生涯出现了暂时的终结。2006年9月,谢国忠向摩根士丹利内部人员发出了一个题为"对IMF/世界银行年会的一些观察"的内部电邮,电邮表示,"新加坡一直标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实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来自为印度尼西亚贪官及商人洗黑钱,现时印度尼西亚已经无黑钱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盖赌场,以便吸引他国的贪污资金"。这一内部电邮很快外传,并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不满。最终,迫于压力,谢国忠不得不离开了他工作9年的摩根士丹利。

从摩根士丹利的意外出走,并没有让谢国忠从此淡出公众的视线,相反,通过连续不断地发表具有警示作用的言论,谢国忠依然是当今最受关注的经济学家之一。同时,谢国忠成为了一家资产规模在2~3亿美元的私募俱乐部的操盘手,完成了由分析师到实战派的转变。

"这主要是个人爱好,应以前的客户之邀来做这件事,我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确定。"谢国忠对《新世纪周刊》说。

规则不透明的赌场

你在2500点的时候就开始预言行政手段将完成股市从繁荣到崩盘的周期,现在股市已经上了5000点,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周期即将走到尽头?

我当时说如果中国股市出现泡沫,如果不干涉,这个泡沫会加一倍。我没有说看空,而是说泡沫,如果说看空的话,是资金出现问题,那么股市绝对会往下掉;但在资金过剩的时候,往往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我认为在十七大以后会作一个调整,因为不能这样一直持续涨到奥运会吧。

你认为中国依然是政策市?

一般的资本市场是为企业提供资本,而中国是一个赌场,让大家去赌一把,通过它实现财富重新分配。当然,中国的融资功能也有一些,但是,这两个作用哪个更重要真的很难说。而且这个赌场的游戏规则还不是透明的,因为你必须要知道政策怎么变你才能赚钱。

在你最近的文章中,已经开始预测下一次金融危机了,并且认为这次危机的策源地是华尔街,如果说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那么下一次金融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这次主要是美国受影响大,美国的钱用完了,债市崩盘了,就没有人给美国消费者钱了。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出口会放慢,对中国经济会起到一个降温作用。暂时来说不是件坏事情。

为什么你的预测往往带有悲观色彩,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没有没有。你要讲现实,现在的繁荣很多都是由于债务带动的,很多繁荣是建立在某些人对现实的误解上的,现在华尔街公司哪个不是搞债券出身在当头的。财富的分配,蛋糕做大是靠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模式,但现在财富分配都是靠金融游戏。这是世界经济比较大的问题,财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手里,造成了金融资本过多,而消费不足,引起了泡沫。

谢氏预言的思维逻辑

你有一些非常准确的预测,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房地产泡沫,你是如何做到比别人更早的知道事情的真相的?

主要是系统思维。在中国文化里,系统思维不是很多,因为中国主要是看人的,看谁在起什么作用;而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系统思维,所有事都是连起来的。因为人都怕痛,痛的时候往往就想吃止疼药,这样就把没有治好的病从其他地方冒出来了,这十几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随着因特网和一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经济的蛋糕在做大,但是因为这些病一直在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很多人就利用这一现象来创造游戏,搞财富重新分配,泡沫也由此产生。

但是,你也有一些观点最后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印证,比如股市和楼市的崩盘论,有些批评认为你作出判断过于草率了?

作为一个分析师,我主要是为基金经理提供一个分析,让他们注意新的经济趋势,因为这个趋势一般提得早一点比较好。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判断什么时候这种情况会出现。但是如果我面对公众表达观点,我需要说得很清楚,比如我1月份说股市泡沫,我就说得很清楚,说股市要涨一倍,并且把这个来龙去脉讲的很清楚才行,这就跟基金经理说的时候不一样。跟基金经理和跟公众发表观点的语境是不同的。

你在摩根士丹利做经济学家的时候,你发表的很多观点跟公司的实际投资策略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你预言楼市要崩盘,但公司却在加大房地产的投资力度,这怎么解释?

这个跟我没什么关系,如果观点不同,他们(投资部门)可以跟我辩论。如果我去帮他们,他们买了什么东西,我再去宣传,这就等于是相关交易了,按照法律来讲我是要坐牢的。但是我不排除有些人是在这么做,但我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我的观点都是要先公开,再跟他们讨论的。

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预测,反思那些预测没有变成现实背后的原因,比如说你漏算了什么?

有的。比如说石油价格,华尔街把石油价格炒上去之后,欧佩克却减少生产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么高的油价,为什么还减少生产量呢?后来我发现这是欧佩克在跟炒家配合,因为石油价格炒上去对它们是有好处的,所以这个油价持续高位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如果没有欧佩克的配合,这是不可能的。我没想到欧佩克会这么做,因为美国对它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而美国又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你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有资本市场、中外贸易、房地产,甚至还有环境保护,这种表达欲望是否已经超出了常规经济学家的范畴?

经济是系统的,比如环保,是一个成本问题,环境保护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因素,对生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房地产商潘石屹曾经说过"我不喜欢谢先生像上帝一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自己在作出预测的时候是不是也伴随着一种认为自己手握真理时的傲慢?

写文章关键是要逻辑,要自成体系,如果错了,要知道你为什么会错。最重要的是要理性,不理性的话就非常容易犯错。

在中国,经济学家的处境似乎很尴尬,他们总被公众认为是某个集团的利益代言人,特别是像你这样具有外资背景的经济学家,就更容易引起猜疑。你是怎么看待经济学家在发表观点时的立场问题的?

中国文化里没有独立研究这个概念,比如在科举制度下,你说的话跟考官一致,他就录取你。所以你现在独立发表言论,一般的反应就是你是出于什么目的。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不相信你作某种研究仅仅是出于喜欢,中国人不信这个。而且中国人喜欢阴谋论,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阴谋论去解决。现在科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中国利用人家理性思维的成果把经济给搞起来了,但是中国的文化当中有很多东西没赶上,有这样一个矛盾。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

投资理念

关于你离开摩根士丹利,以那样的一种方式离开,是否有遗憾?

没有遗憾,在那工作这么久了,也有点厌倦了。那个电邮是给内部同事看的,目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些观点及启发,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流出外面;现在回头看,有些文字写的不够恰当,但我不认为我的观点不对。

你离开摩根士丹利后,有超过100家公司邀请你加盟,你却选择了操盘私募俱乐部,你是怎么考虑的?

很多人来问我,这个市场又这么缺人。操作私募是帮帮原来的客户做点事,是一个爱好而已。原来做分析师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重复了就厌倦,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工作,要不断的见客户,拉关系,打电话。现在不一定要非得说服人家,别人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拉倒。

你操盘私募俱乐部的投资理念是怎样的?

投资其实跟买青菜萝卜一样,要有好住处最关键的。具体来说,首先要行业好,其次要能够做出规模。行业好是指其增长率要远快于经济增长率,而且通常在行业里,小公司很难生存下来,因为通过整合后行业里只有大公司才能活下来。

未来我比较看好机械制造业,这和当初中国的轻工业有点类似,当初是因生产成本低,所以许多生产基地都转移到中国,现在轻工业主要与越南等竞争,因为它们的生产成本可能更低。但中国机械制造业现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与欧洲,产品质量与它们接近一些的,价格会便宜很多,因此有着很多的机会。( 新世纪周刊)

   编辑: 廖书敏
Google提供的广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