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渝简介

  • 俞渝

  • 职务:总裁
  • 单位:当当网
  • 出生年月:1965年
  • 国籍:中国
  • 籍贯:重庆

1996年,俞渝与李国庆结婚并共同创办当当网上书店并任联合总裁。

热门企业领袖

俞渝详细资料

1965年5月生于重庆;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1987年在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北京分公司任美方总经理翻译兼秘书;

1987~1988年在俄勒冈大学国际研究硕士班肄业;

1992年获得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务MBA学位,并代表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1992~1997年在美国纽约创办TRIPOD国际公司(企业兼并财务顾问公司);

1996年,与李国庆结婚并共同创办当当网上书店并任联合总裁;

1999年,参与创办当当网上书店。12月,被《光明日报》等十一家媒体评选为“99中国互联网新闻人物”;

2001年2月,获得中电通信杯2000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提名;

2003年4月获得“英才杂志”评选的“年度财智女性”称号等。

当网上书店(dangdang.com)的联合总裁俞渝女士貌不惊人,又不喜张扬,但平和从容,机敏睿智,在业界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她觉得自己的故事很单纯,可在外人看来却饶有趣味。

10年磨砺 甜酸遍尝

俞渝22岁离开故土到美国留学,32岁回国创业,这10年,为她后来事业腾飞奠定了基础。她自己总结到:在国内受到了很好的系统教育,学会了严谨地做人做事;美国给她最大的影响在于,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并能尽量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态。

俞渝大学上的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英语专业。当时学校里来了很多学中文的美国学生,看起来都很阳光灿烂。她觉得人家很轻松、很健康,大约从那时起就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大概也就是十七、八岁。

大学毕业后,俞渝到了一家合资企业当翻译。那时工作量大,特别辛苦,老是出差、开会,钱倒是挣得挺多的,但心里还是不塌实。于是她的想法更强烈了,一定要到外面去读书。

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常有单位借她去做翻译。1987年,外交部组织一个团到美国12个城市宣讲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还要合作很多项目。俞渝跟着去美国出差1个月,跑了十几个城市。她顺便带着成绩单和推荐信,到哪儿都打电话。就这样,考取了奥瑞根大学。

上了几天课后,俞渝觉得不对劲,发现不是自己所要学的。问题出在申请学校时不知道商业专业属于商学院,国际商业专业属于文学院。她想学的是前者,结果却误报了后者。幸好文学院旁有一个商学院,商学院要考过GMAT,还有很多其他条件。她都一一应对过来了,包括换课,到大学注册了微积分,到商学院注册了微观经济,那时拿着美国微积分的书都看不懂,只好找人补课。

上了不到一年,俞渝口袋里就没钱了。她赶紧给原先工作过的合资公司的美方头儿写信,说明现状,请他帮着找一个工作。对方问她会用计算机吗?她说会,其实那时计算机课程未学完,只能勉强打字而已。于是她又赶紧注册学Dbase、Lotus,等学期完的时候,基本上能用了,就到那个公司去工作。公司有个MBA毕业的女同事,有一段时间常开车带俞渝上下班,鼓励她读MBA。但因为攒的钱不够,后来她又去了一个搞森林制品的公司搞销售。攒了一些钱后,在MIU申请上了MBA。

俞渝觉得上MBA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自己的几个弱项也都得到了提高。比如MBA特别要求能分析方案,在这方面经过锻炼她做到了得心应手。再有,在公众场合的讲话不行,她又修了一门管理沟通课,这门课细到分析你讲话的的眼神怎么不对,手势怎么不对,逻辑怎么不对,上完课真的挺管用,毕业时被选上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加上学校的边上有美国证券交易所,她成天泡在证券业的环境中,还能分析许多当时发生的案例,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1992年,俞渝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务MBA毕业。但是那时美国正好经济萧条刚结束,MBA的就业市场也大不如前,所以找工作极其不顺利。俞渝依然记得:“我写了有300封求职信,在有的公司面试了16次,但后来还是决定不要我,我能够找到的工作都是我不想去的。”

后来,俞渝豁出去了,决定自己开公司,给其他公司做金融咨询顾问业务。由于做翻译多年,认识一些老板和总裁,他们愿意把一些小的项目交给她试一试。项目虽小,但从头到尾都由自己一个人负责,和人打交道的层次反而特别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做的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毕竟经验很少,所以那时老是在分析和谈判中去学习,感觉特别累,尤其1993年、1994年是最累的两年,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

在华尔街做事的这段时间里,虽然非常辛苦,但俞渝得到了很多收获。她把华尔街比喻成高压锅,压力非常大。它逼着人在很短的时间,就要很清楚地了解一个企业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这确实锻炼了人的能力,还有就是别人的企业看得比较多之后,能得到一些启发,知道资本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是什么。这对于她后来做“当当”很有帮助,既能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问题,能够把和投资者与公司的关系和利益处理得很得当,而这对于一个创业的公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到1995年的时候,俞渝有点不想干了,她开始失眠,忘事,开始想调整、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她觉得为客户玩命,投入特大,每次交割完后,总有一种失落感,忙了这么长时间,突然一下什么都不是你的了,都跟你没有关系了。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年一直给她很大帮助的美国ABB公司美洲总裁Bob,那一年飞机失事死了。Bob当时权力很大,管着好几万人和几十亿的销售额,而且经他手兼并了几个大的企业,业绩做得非常出色。俞渝说:“那件事让我觉得生命真是太脆弱了,开始想该怎样享受生活。”

巧结良缘 “当当”诞生

1996年,俞渝觉得自己个人的危机,就是过了30岁还未成家,也没有一个伴侣。后来特别巧,有个朋友在国内做一个新闻杂志,俞渝也投资了一部分。杂志的总编到国内来办理刊号等事情,就去找李国庆帮忙。几个月后,李国庆到纽约参加他的一个好朋友的毕业典礼,总编就说,人家在北京帮了我不少忙,你们这些投资人、董事应该有一个人出面请人吃一顿饭。那天俞渝正好有空,就这样结识了李国庆,即她现在的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后,俞渝出差回到北京,住的饭店恰好在李国庆公司的对门。俞渝说,“李国庆就老是来找我,然后我们就开始约会了。后来他先提出来结婚,我觉得挺自然的,和他呆在一起挺踏实的、挺舒服的、挺好的。我那时候也很想结婚,我想要个家了。我甚至觉得结婚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结婚的时间很重要。谁在你很想结婚的时间出现,基本上就是他了。”

1996年10月,两人即在纽约结为连理。随后,俞渝把美国那边的公司关了,加入了李国庆创办的科文公司。夫妇俩常探讨在图书这个行业中间最值钱的是什么?李国庆认为肯定是出版社和读者的直接联系。而在传统上,在出版商和读者之间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与此同时,他们看到,借助Internet,出版商和读者可以直接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网上书店肯定是未来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

其实早在1995年,在美国华尔街从事金融业务时,俞渝就关注到了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当时就有建立网上书店的想法。但1996年回国时,她却发现国内不具备开办网上书店的条件,首先是国内没有一个动态更新的书目数据库。图书不同于普通商品,它不是固定种类及内容的,建立一个权威的覆盖全国的数据库尤为重要,但建库需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国外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做这件事,而中国一直没做过。另外,网民基础人数达不到开办网上书店的要求。

因此,他们决定先从建立中国的可供书目数据库开始入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工作。此项工作成果显著,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数据库产品,而且引起了投资商的兴趣,IDG、LCHG、SOFTBANK先后投资,“当当”网上书店应运而生。

1999年11月,“当当”开始试运营。在公司里,李国庆负责市场、技术、采编、运营,俞渝掌管财务和人力资源。两个人的做事风格不一样,想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很多时候是相互补充,称得上是琴瑟和谐。

如今,“当当”收到的网上订单中既有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和香港,以及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订单,也有来自美国、巴西、匈牙利等海外华人的订单,网站在海内外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俞渝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今后要把“当当”做得更大,更好,给出版商和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编辑本段]俞渝个性

无论是从外表还是性格上看,俞渝显然都属于那种干练而富韧劲的女性。厚厚的镜片后,眼神平静而具有穿透力,脸上挂着柔和的笑容,笑容里带着一丝狡黠。俞渝谈锋稳健,机敏睿智。这次,俞渝把三个报社的记者约到一块儿,由她“统说”,然后我们各取所需:这办事速度,也真见效率的了。

“按程序做事是我的习惯”

和俞渝约定采访的地点在一家书吧,去之前我接到了一张清晰的行程图。俞渝说这个地方她只是三年前来过一次,然后回去后就随手画了张图放在电脑里,并发给公司行政部,我收到的那张就是当初她画的。

俞渝说:“我做完了一件事,是不愿意重复第二遍的,所以我可能会把很多东西模式化,模板化,就像我现在用的文件是我93年的那个模式,我觉得,人的精力要发挥出高效率,做有意思的东西。”

曾经有一次,俞渝到乡下过一个周末,把公司的部门经理都招过去开会,如果换成别人,这手机可能是一个上午都响着的,而她的手机是一个上午都不会响,因为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清晰的图,甚至清楚地告诉他们路进口何处,大概多少米,左边有个加油站,右拐等等——这是俞渝的习惯:严格制定并尊重规则,同时保持适度的弹性。

对于网上零售这样一个琐碎和细致的行业,女人天生的细心与耐心被俞渝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当一路走来都比较稳健和有序。

“土归”“海归”说

对最近西单图书大厦的两个“大头”加盟当当一事,俞渝没有我预想中的得意表情,她只是淡淡地说:“我个人认识他们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这三年之间,光是业务本身也有不少磨合,所以他们加盟当当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业界传言去当当做事有“三有”:有事业,有地位,有待遇。我问俞渝怎么解释,她说:“所谓有事业,因为当当确实现在发展很快,真叫做事业了。有地位就是他们受到尊重,会给他们很大的管理权限,人事权,财务权等等,而且当当在业界也是很受同行重视的;有待遇的话,就看怎么看了,因为相对来讲,我们的待遇总会比国企强很多。”

在华尔街打拼了五年的俞渝说起海归来深有感触:“我觉得海归有个优点,就是都被资本家修理过,会把你变得很韧,而且学习能力很强,相比中国的环境还是比较温柔的。所以说,海归中有一种亚文化,就是没有它不能干的事,没有它不能去的地方。”

俞渝说话时,标准的北京口音,但像大部分的“海归”派一样,她的很多表达仍然夹杂着大量的英文单词,听起来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我的榜样是我外婆”

俞渝说:我觉得人是需要榜样的,公司也需要榜样,在我的心目中,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做当当的榜样。

我问俞渝:“你的榜样是谁?”俞渝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出人意料地说:“我觉得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外婆。”“我外婆有很多病,但是我外婆在什么情况下,都非常乐观,你跟她在一起你会觉得她很镇定,很坚定,很勇敢。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是二十七八岁。我外婆从来都把日子过得很温暖,从来家里都是干干净净的。就是抄家被抄光了,抄得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她也会把外衣剪破了当内衣穿。但是一定会让全家人都很体面的生活。我觉得我外婆那种乐观坚定想得开对我的影响很大。”

“每天往上跳一跳”

俞渝说,即使是现在,她每天工作的时间也不会低于11个小时,“如果工作需要的话,我会在办公室待到三点四点,我也不会觉得什么。”

俞渝的理论是:一个人每天都想往上跳一跳,和一个人每天都不跳,日积月累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看一下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到研究生的同学,走过了20多年,每天都跳一跳的人和不跳的人肯定是不一样。

俞渝的很多思想都是亚马逊的COPY,但贝索斯用世界上最长的河来为自己的网站命名,前无古人,火是火了一阵,可是大小通吃,害其消化不良;就像王峻涛用世界上最高的山为自己的网站命名,号称从茶叶沫到电脑都卖,可结果却是人去楼空。“当当”的名字不大,就像俞渝给我的感觉一样,却很实际。

如今的当当,是一个多元化管理团队的“大卖场”。现在,当当已成为中国最繁忙的音像、书籍和音乐网站,“响当当”地为广大读者奉献一份丰盛的大餐。

俞渝,便是那位掌舵者和执行人。

[编辑本段]俞渝响当当

——新经济之所以新,正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要求新经济企业停下发展的脚步去马上盈利是个极短视的行为。

——不要把投资银行的脉,做好企业最重要。

——有很多女人的思维定势妨碍了自己的发展。

——平衡的心态很重要。生活很公平,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

认识俞渝愈久,就愈发现她多彩的侧面,她像一本令人难以释手的书,越读越精彩。

俞渝开办当当网上书店,肯定是因为爱书才做的。书在她的调度下当当作响,组合成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她也跨越时空进行了一场书香革命。

这位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的女CEO个子不高,声音柔和,笑起来很漂亮。她性格沉稳,谈吐机敏,偶露锋芒,睿智与成熟中散发着一种书墨的香气。当互联网这个行业许多时候在浮躁和残酷的迷雾中徘徊的时候,她的理性平和恰如洗净浮尘的细雨。

俞渝从小就知道过日子不容易。“钱从哪里来,能花多久?”这是持家的座右铭,也是办企业的座右铭。俞渝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一直让当当书店维持着很好的毛利率。当当是一个很健康的企业,所以俞渝的股东非常信任她,每次扩资都接着投入。开业还不满一年,已经有人出价1亿元人民币收购当当。

当当何时不赔?

关于互联网公司现在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倒闭和赢利的问题。俞渝认为,在美国有50%的餐馆在一年后倒闭,剩下的又有50%在3年后倒闭,连餐馆这样传统的行业都有如此多的倒闭现象,更何况互联网这样新而又新的行业。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互联网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的周期太快了,这就导致许多人用损益的观点来衡量它,要求立刻看到效益,这种要求是正常的,但更应该看这个企业的战略是不是对的,它的发展是不是健康的,它的客户群有没有被抓住。如果是,就应该给这些企业一些时间,它们是可以起来的。新经济之所以新,正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要求这些新经济企业停下发展的脚步去马上盈利显然是个极短视的行为。

做当当,俞渝希望可以解决喊了很多年的买书难。书就是这么一个品种多、批量低、定价低的小商品,中国图书平均寿命是3年,美国是5~10年,跟图书渠道不发达有很大关系。出了书也没人知道,因为传统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店,都不能为一本书做大规模宣传。而用网络传递的手段,可以改善信息不流畅、商品寿命短、对社会资源耗费大的缺陷。当当有20万个品种,就是20万个窗口,可以救活死书、延长书的寿命,还可以补充物理书店,方便读者。

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构建未来的网上书店大厦,经过三年的辛苦积累,当当已经建成了拥有50多万条数据的全国唯一的动态、时时更新的书目数据库。现在当当在网上提供2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可供书市场的90%,并且每天新增加200种图书,新增100种打折书;每天流量达到7.5万人次。目前当当销售额的月增长速度达到40%。

“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说到竞争对手,俞渝说,当当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当当不会去和新浪比,因为新浪是一个综合性网站,它做得非常漂亮,很多人非常喜欢。可是当当是一个卖书的网站,网上书店和真实书店的最大区别是真实书店有1000平米,只能放1000平米的货,1万平米,只能放2万个品种,网上书店最重要的是非常非常全。

竞争也不是最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是客户发展,公司能不能跟上网民的增长,如果网民每月增长20%,当当的业务就不能只增长10%。而且网民增长之后,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上网的人是网虫,现在已经是新的一批人,这批人需要什么,是值得认真讨论的事情,怎么为这些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压力。

俞渝赚过钱也赔过钱,在.com公司里,她的态度相当理性。 2000年的中国,有一段时间连空气里似乎都漂浮着.com的分子。俞渝的婆婆不识字,都问俞渝什么叫电子商务。每个人似乎都觉得现在不做电子商务就会后悔,每个.com公司都在谈非凡的梦想。可是俞渝很冷静,网络公司最热的时候俞渝给.com泼冷水,谈毛利率,谈美国关于生化公司股票的滑铁卢,谈明年不知道还能见到多少.com老熟的面孔。

后来网络公司又凉下来,几乎成了泡沫的代名词。风险投资家、股市和舆论开始对.com避之唯恐不及,特别是当当采用的B2C的商业模式,很快就不被投资者看好,很多原来做B2C的企业开始改模式,改成B2B,改成应用服务提供(ASP),可是当当不改。有过5年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历,俞渝说,投资银行围着企业转,而要让企业把投资银行的脉是不可能的。

说到克服压力、对抗竞争的最好办法,俞渝认为,一个好的团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