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简介

  • 杜厚文

  • 职务:教授
  •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出生年月:1938年7月12日
  • 国籍:中国
  • 籍贯:四川乐山人

杜厚文,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教授。

杜厚文详细资料

1956-1960年在中国人民经济系学习,1960-1968年留校任教。1968-1978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担任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1978-1981年回人大经济系任教。1981-1983年德国汉堡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983-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担任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先后主管教学、科研,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2000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

杜厚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约60余人,撰写和主编的教材以及其它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世界经济概论》(1980年)、《世界经济概论》(1985年)、《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1992年)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其它主要著作有:《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1991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企业应变指南》(1993年)、《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研究》(1997年)、《面向21世纪的中关村经济》(2000年)、《现代市场经济》(2000年)、《通货紧缩下的经济增长》(2002年)、《欧元的世纪: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理论与实践》(2003年)、《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矛盾与挑战》(2003年)等。此外,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曾获北京市社科奖、教育部社科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杜厚文教授在经济学界声望卓著,他为建立和完善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规律,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和广泛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杜厚文教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学问要面向现实”的治学理念。在不同时期,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表现出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关于“新经济”和通货紧缩的研究就充分显示出难能可贵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

杜厚文长期担任校领导,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他开始主管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等。此时正逢南巡讲话发表,学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重新编写教材,当时称“百种教材建设工程”(实际完成300多部教材)。二是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设了一大批新专业,改造了一批旧专业。三是完善教学科研秩序和制度。四是大力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1994-2000年间,他主管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分管科研处、科技开发办公室、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校办工厂等。这一时期,国家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领导。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加强和重视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建设,在教育部启动100个国家级重点社会科学基地过程中,我校批准了12个,是全国高校中最多的。我校的12个基地在本领域均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次,加强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人才建设。在教育部、国家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建设中,我校各批教育部、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共26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60余人,均是高校中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第三,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项等管理工作。第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书报资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学术专著、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