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精神边界 > 正文 |
|
中国的社会中坚分子到底需要什么--
国学正热,西学又来
2005年,教育界的两件事激起一股“国学热”,一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一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办“乾元国学教室”,教授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二是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招收大一、大二的在校生,系统地学习国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不同,北京大学开办的“乾元国学教室”面向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这更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虽然学员面对高昂的学费趋之若鹜,甚至出现了各地企业老板每周末乘坐飞机到北京上课的“壮观”景象,但在赞扬褒奖声中,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花高价去学习传统文化,老板们的学习动机被描述为“附庸风雅”。
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开办了“乾元西学教室”,教授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涵盖了西方哲学、宗教、政治、历史各个方面。到现在,西学教室开办一年了,第一期的学员也已毕业,这些参加培训的社会中坚分子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呢?教育专家们对此又有何见解?日前,记者走进“乾元国学教室”和“乾元西学教室”,采访了该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授课教师和学员。
国学与西学:缺一不可
在乾元国学教室,一位来旁听的学员拿了一份西学教室的招生简章,在稍作了解后,马上换了一份国学教室的招生简章。她对记者说:“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东西,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有机会、有余力再去了解西学。”
乾元国学教室的授课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四部,据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的解释,“经”体现了生命的常态;“史”体现了生命的经验;“子”突出了宽容精神,体现了生命的多元化;“集”是对均衡生命的强调,体现了生命的内涵。
任乾元国学教室授课教师的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赵玲玲则认为,在当下,国学既包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当下已经发生改变的现状,更包含了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2006年乾元西学教室开课之初,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就指出,“‘西学’是中国人研究西方的学问,这一点我们要强调,在西方产生、但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我们把它叫做‘西学’……西方人是从来不把自己的学问叫做‘西学’,只有中国人才把西方的学问叫做‘西学’。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西学’确切地说不是西方人的学说,而是中国人用汉语表达的西方的学说。”
对于西方,中国人已经不陌生了,17世纪就有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学。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学涌入了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开始大量译介西学。从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再到建国后的马克思主义,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了解西学、了解西方吗?
赵敦华指出:“西学里面包含的普遍价值,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或者说已经认识到了,但我们的认识还不统一、不一致。”因此,他认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办乾元西学教室的目的并不是追逐风尚、炒作概念,也不是为赚钱。“西学和国学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或者可以说,国学如果没有西学,就是瞎子,研究国学就失去了现代价值的取向;西学如果没有国学,就是哑巴,研究西学就失去了中国的声音。”“西学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太重要了!”
西学教室的招生简章规定了招生对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对于他们,西学教育能给他们什么呢?该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田丽亚说:“国学教室和西学教室是一个共同的理念,面对社会精英层面的人群,给他们一个返回文化本原的平台,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好,西方的文化也好,让他们深入了解文化的根是什么。作为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不光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也要了解西方文化的根,要了解西方文明的本质。”
在采访中,乾元的负责人和授课教师一直都在强调“根”、“返回”、“精神内涵”这样的概念。在国学教室与西学教室的课程中,这些理念一直贯穿其中。学员并非在这里研究训诂、辞章,也不是进行哲理思辨、探求人类终极目标。他们要学的,是国学与西学最精华的部分,知识只是国学与西学的外在,真正对他们有用的,是其背后蕴含的精神。
国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智慧。能够掌握、传习、运用国学的综合思维,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的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西学与之相似,赵玲玲说:“西方哲学的起点是好奇心,西洋人的好奇心是因为发掘到自己的无知,他想从知的角度去解决心理的恐惧。”西方现代意识的内涵是理性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对于适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保持我们旺盛的创新能力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造就西学研究专家并不是开办西学教室的宗旨,像这样的在职教育,培养中西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政府事业单位领导是关键。MBA、EMBA在中国已经开办了一段时间,那些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社会精英们,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大都还是中国人,要了解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员工,真正有效地将西方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国学与西学是缺一不可的。
作者:
崔雪芹袁建胜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